gghhjj 发表于 2006-8-30 07:36

发明加法计算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功

怎么可以这样胡来


发明加法计算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功——即证明1+1=2的成功
[ 作者:江苏连云港中国当代科学智慧库 刘功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76 更新时间:2005-6-16 ]


关于数和数论的解析是数学上不断地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数论的研究范畴都是在零和正整数的范围之内。关于这个课题的命题和研究,早在1742年德国的著名数学家哥德巴赫就提出了这样的猜想:任何一个大于或等于2的偶数都等于两个奇数之和,后来人们把这个猜想命名为关于(1+1)的问题。在这里我们用这样的公式表示:n=X1+X2;n表示≥2的整数,X1和X2表示>0的整数。

从以上公式中我们可以分析出,X1和X2的取值范围可以是无穷尽的正整数,要求证X1+X2=1+1,就象在茫茫的数字海洋中捞取细小的两根针,解析起来十分复杂和艰难。1966年5月,中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在《数学通报》第17期上宣布,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证明出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均可表示为1个奇数与两个奇数的积之和的形式,简称为(1+2)的形式,我们在这里用这样的公式表示:n=X1+2X2;人们曾把(1+2)的形式,称之为“陈氏定理”。陈景润先生的这处不畏劳苦,认真钻研的精神,使我深感崇敬和欣佩,也正是他的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从1977年就开始了研究和论证哥德巴赫猜想至今,而我今天可以高兴地宣布:我用自己所发明的加法计算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获得了成功,即证明1+1=2的成功。

如图1,将两把刻有1-10cm刻度的直尺沿数字刻度上下对齐合并在一起,这样就组合成了一把加法计算尺。这就形成了两个上下对称的数轴,我们把数轴上的1确定为0-1线段的距离。



图1 加法计算尺
0   1   2   3   4   5   6   7   8   9   10(上尺)
=========================================
0   1   2   3   4   5   6   7   8   9   10(下尺)
从图1中我们重新确立零的定义:零是数字原点的数,它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它是一个特殊的数,即任何数的原点|0|=0;a/c(c≠0),任何数都必须从0开始。

因此,计算1+1时,将加法计算尺的上尺向右移动,使上尺的“0”与下尺的“1”对准,如图2,则上尺的“1”就自然对准了下尺的“2”,读作“1+1=2”。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上尺)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尺)
图2 1+1=2

水有源,树(数)有根,研究数论必须从0和1开始解析,由于本人发明的加法计算尺的上尺和下尺的数字距离相等,能够将0-10的距离准确地表示出来,所以用加法计算尺解析哥德巴赫猜想,即解析n=X1+X2,便可以将这片浩翰无际的数字海洋准确地缩小到了X1在(0,1]区间,X2在(1,2]区间。这样就极大地简化了n=X1+X2的求证运算的过程,把复杂繁多的数字运算变成了简单的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也是数论运算方式上的一大创新和进步。

n=X1+X2的命题如下:

已知:如图2所示,X1在(0,1]区间,X2在(1,2]区间,X1和X2>0是整数。

求证:n=X1+X2=1+1=2

证明:∵X1在(0,1]区间(图2所示)

∴0<X1≤1

∵X1>0是整数(已知条件)

∴X1=1(在0<X1≤1中,1是唯一的整数)

又∵X2在(1,2]区间(图2所示)

∴1<X2≤2

将以上不等式的两边各减去1得

0<X2≤1

∵X2>0是整数(已知条件)

∴X2=1(在0<X2≤1中,1是唯一的整数)

∴n=X1+X2=1+1=2

所以1742年哥德巴赫所提出的每个大于或等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奇数之和的猜想是正确的。即n=X1+X2=1+1=2。

下面我们再用此种方法证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在1966年所确立的“陈氏定理”即n=X1+2X2


图3 1+2=3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上尺)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尺)

如图3所示,将加法计算尺的上尺向右移动,使上尺的“0”对准下尺的“2”,上尺的“1”,便对准了下尺的“3”读作“1+2=3”。

n=X1+2X2的命题如下:

已知:如图3所示:X1在(0,2]区间,X2在(2,3]区间;X1和X2>0是整数。

求证:n=X1+2X2=1+2×1=3

证明:∵X1在(0,2]区间,(图3所示)

∵0<X1≤2

将以上不等式的两边各除以2得0<X1≤1

∵X1>0是整数(已知条件)

∴X1=1(在0<X1≤1中,1是唯一的整数)

又∵X2在(2,3]区间,(图3所示)

∴2<X2≤3

将以上不等式两边各减去2得

0<X2≤1

∵X2>0是整数(已知条件)

∴X2=1(在0<X2≤1中,1是唯一的整数)

∴n=X1+2X2=1+2×1=1+2=3

所以陈景润所论证的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均可以表示为1个奇数与两个奇数的积之和的形式是正确的。即n=X1+2X2=1+2×1=1+2=3。

现在我们把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全部过程用图4表示:







图4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获得了成功。

综上所述,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成功,是数学范围内数论领域里的一项革命性的突破,为数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论基础。

[ 本帖最后由 gghhjj 于 2006-8-30 07:41 编辑 ]

gghhjj 发表于 2006-8-30 07:36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功正确地了结世纪之争(2)
本人通过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获得了成功并正确地了结了,天文学中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间起点的世纪之争。即人类公元年纪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准确时间。本人在这里宣布: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准确时间是从2001年1月1日0:00时开始的。因此,中国全国天文名词审定委员会所提出的“21世纪得时间始于2000年1月1日。世纪从0年记起,年代从0年起计”的建议是错误的。
本人通过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获得成功之后,确立了0和1的定义。即0是一个表示数字原点的数,是一个特殊数;1是一个基本数,整数和奇数。在数轴上原点必须是0,离开原点的一段距离为1。这是证明歌德巴赫猜想中所取得的重大的数学成就,使我国在这一数学领域里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因此,在计算时间时必须以起点作为原点即0点。人类的公元纪年是根据基督教《圣经》当中把耶稣诞生的那一年确定为公元一年。后来天文学家们把地球的0度经线,确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人们提供了准确的日期计算的原点,因此,第一天的结束时间是第一天的24:00时,即第二天的开始时间0:00时。这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那么一年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这一年的1月1日0:00时--12月31日24:00时;这也就是第二年的开始时间即第二年的1月1日00:00时。因为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是一个失量,是一个连续不断地运动过程,所以人们把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一周确定为一年。那么,公元二十世纪从公元1年开始计算,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2000圈即2000年的准确时间就是2000年12月31日24:00时。所以,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间是2001年1月1日00:00时是绝对正确的。因此,为天文历法提供了准确的时间计算。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2000圈即2000年的准确时间就是2000年12月31日24:00时。所以,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间是2001年1月1日00:00时是绝对正确的。
这一重大的发现为天文学的发展提供准确的时间概念。使人类公元年纪以来的世纪之争由了正确的结论,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最新天文学发现:地球围绕这太阳公转由于受到的太阳光的引力不够均匀,因此,地球的公转的速度也不是匀速运动.因此,地球公转的轨道不是一个圆形的,它稍微有一些椭圆.因此,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是364天--366天,人们为了准确地计算时间就把每年的二月份作为闰月其时间是28天--29天.这样一来年复一年人们就可以准确无误地计算时间了.
这一重大的发现为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准确的时间概念。使人类公元年纪以来的世纪之争有了正确的结论,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文摘自中国当代科学智慧库
作者:中国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高级研究员 首席科学家 发明家 刘功勤
地址:江苏连云港中山中路147号 中国当代科学智慧库
邮政编码:222042 电话:0518—2310217

gghhjj 发表于 2006-8-30 07:36

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计算机的是中国人
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计算机的是中国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计算机的国家
本人通过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获得成功,发现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计算机的国家。在中国古代距今1000年之前,中国人就发明和使用了珠算算盘,算盘就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计算机。算盘可以计算加减乘除,开平方根和立方根,并有2进制,5进制和10进制的功能。中国的算盘的缺陷是不能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得数,为此,本人发明了“有数字表示的算盘 ”把中国的数学水平推向了世界领先的地位。计算机是运用数学逻辑进行运算的机器和工具.算盘就是一个很好的运算机器.算盘的数字逻辑排列如下: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以上数字的排列和组合构成了一个数字方程.
—— 本文摘自<中国当代科学智慧库>
作者:中国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首席科学家、发明家刘功勤
地址:江苏连云港中山路147号中国当代科学智慧库
邮政编码:222042 电话:0518-2310217

gghhjj 发表于 2006-8-30 07:37

中国有一大批“数学狂人”,他们坚信自己已经解决了歌德巴赫猜想、
费马大定理、四色难题之类的顶级数学难题,并热衷于推销自己的证明。在
有了互联网之后,推销起来就更为方便了,不必再像以前那样跑到高校、研
究所纠缠,而只要在网上论坛坚守即可。国内报刊出于猎奇,也很热衷于报
道他们的事迹。这些人一般来说默默无闻地生活在社会的边缘,所以,有些
名气的哲学家黎鸣突然加入他们的行列,宣布自己根据老子“三生万物”的
构想用最简洁的书面方法证明了四色难题,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出乎意外的。
(见《中国哲学狂人挑战顶级数学猜想》,《北京科技报》2006年5月24日)

   众所周知,四色难题早在1976年已由美国数学家哈肯与阿佩尔借助计算
机证明了。黎鸣认为,“电子计算机获得的证明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人们无
法检验计算机所做出的100亿次以上的判断”,这显然是误把计算机所做的运
算次数当成了证明步骤了。如果计算机运算有误,那就是硬件出了故障,只
要把程序拿到别的计算机上运算,看是否有同样的结果,就可以排除硬件发
生故障的可能性。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哈肯与阿佩尔编的证明程序中存在未发现的漏洞。
这种可能性可以由别人独立地编程、验证来排除。实际上,在他们之后,也
有别人改进哈肯与阿佩尔编的证明方法,独立地证明了四色定理。哈肯与阿
佩尔是把地图的无限种可能情况简约为1936种构型,后来又简约为1,476种,
但是要靠人工一个个去验证这么多的构型是不现实的,所以才借助计算机进
行验证。在1996年,罗伯森等人又进一步简约为633种构型,再用计算机验
证。在2004年,沃纳和冈席尔用通用的数学证明验证程序,对罗伯森等人的
证明进行了验证,肯定了其证明的正确性。至此,人们对计算机证明的最后
一丝疑问,也应该可以消除了。

   当然,在四色定理被证明了之后,如果能找到更为简洁的证明方法,仍
有其价值。但是这应该写成论文投给数学学术期刊,经过数学家审稿后发表
出来,再由他人做进一步的审核。但是黎鸣却以担心被剽窃为由不公布其证
明,这就让人啼笑皆非了。只有未公布的成果才会担心被人剽窃,哪有公开
发表的论文怕人剽窃的?

   黎鸣期待的发布方式是“在中国科学大会堂上公开宣讲我的研究报告,
并接受莅临报告会的数学家们的质疑”,即便真有机构愿意给他提供这么个
露脸的机会,我也很怀疑是否真有数学家愿意莅临这种应该不会有学术价值
的报告会。某些较为隐蔽的证明错误数学家也未必能当场发现(关于四色问
题的最初两个证明都是分别过了11年才被发现有漏洞的),而非常低级的证
明错误即使被指出来,“数学狂人”也往往不愿接受。例如,蒋春暄自称证
明了多个顶级数学难题,许多人指出其证明充斥着低级错误,表明他甚至连
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掌握,但是他及其支持者不是对此视而不见,至
今还生活在“没有数学家能指出其错误”的幻想中吗?

   那些痴迷于四色问题的人也是如此。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数学家德弗林
在介绍四色问题时指出的:“就像费马大定理,四色问题也有一些‘明显’
的解决办法看上起好像能成立,但是有着微妙的错误,而数学家们已经习惯
于在指出那些声称已证明了这个问题的业余人士的错误之后,这些人通常仍
然坚信他们的证明是正确的。”

   虽然我没有兴趣也没有专业能力发现黎鸣证明中的错误(如果他终于公
布了其证明的话),但是在读了他的有关文章后,我不相信他具有证明数学
难题所必备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他声称他对四色定理的证明来自
老子“三生万物”猜想,而这个猜想“就是真理中的真理,至高的真理。”
何以见得呢?“直到今天,无论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遗传
学、基因密码学等等,还是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
社会学等等,抑或心理科学,等等等等,无不在用大量的实例证明了老子的
‘三生万物’猜想的真理性。例如:宇宙物质由三个粒子:电子、质子、中
子,或由三个轻子:电子、上、下夸克组成;生命物质由具有三联体DNA密
码结构的蛋白质组成;……”

   从他举的“实例”就可表明他所谓的证明只是夸夸其谈。人类已发现的
基本粒子并非只有三种,而是有三十余种,是不是该叫“三十余生万物”?
轻子也并非只有三种,而是有六种(其中并不包括夸克),是不是该叫“六
生万物”?至于“生命物质由具有三联体DNA密码结构的蛋白质组成”则完
全不通,他想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指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由三个核苷酸组成,
所以叫“三生万物”。但是核苷酸有四种,是不是该叫“四生万物”?核酸
有两类,是不是该叫“二生万物”?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是不是该
叫“二十生万物”?

   你可以从自然界中找到甚至编造一些“三生万物”的例子,别人同样可
以找到更多的“N生万物”的例子。真理不是这样证明的,特别是科学真理、
数学真理,更不能靠举例证明。不过,“哲学狂人”看来对常人的逻辑、证
明是不放在眼里的,他已经宣布了,随着其四色定理的“证明”,“一个全
新的人类思维逻辑体系也将诞生”,我等还在使用旧的逻辑体系的凡人,哪
里会理解其开天辟地的“证明”,最好还是敬而远之吧。

2006.6.3.

(北京科技报2006.6.14.)

[ 本帖最后由 gghhjj 于 2006-8-30 07:39 编辑 ]

gghhjj 发表于 2006-8-30 07:37

中国科学家发明了在网E上搞科研和发明创造的方法
---在网E上搞科研和发明创造

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时代,宽带网的开通和3G芯片的发明,把整个世界都联系在一起了,人们之间交流更加丰富多彩,我通过一个阶段的上网交流实践,发现了在宽带网上有在着巨大的商机和潜力,因此,本人发明了在宽带上搞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方法,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和效益.
 在新华网发展论坛科技探索版,我发表了《中国的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自行车》的帖子,有一位网友给我发来了中国最先进的装甲车的照片."车哦"这就给我了一个发明灵感.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我通过电脑系统设计,把重力能推进器装在了装甲车上!这样装甲车不就变成世界上最快的,最先进的重力能装甲车了吗?于是我在新华论坛上宣布重力能装甲车发明成功了.原来在实验室里复杂的设计,在宽带网上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了,真是其乐无穷.真对一些网友们对本人所发明重力能快速自行车的嫉妒和猜疑,本人灵机一动,搞了一次心理学实验,创立了心理健康指数的5个指标.并确立了搞发明创造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特征的心理学发现.把奥林匹克运动与心理上的健康状况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还有一些网友开玩笑对我说:"把您发明的自行车卖给范伟,再从赵本山那换回一副担架"这又使我产生了一个科学发现,科学家是在科学上有所发现和发明创造的人,科学家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人物.范伟是沈阳曲艺团的专业演员,范伟是"官科"赵本山是出身与农民的艺人,是"民科"范伟主动地与赵本山搭档配合,甘作配角,在中国艺坛上传为佳话,本人通过研究发现把科学家分为"官科""民科"的观点是错误的,必须进行纠正,所以本人发表了《范伟与赵本山和"官科"与"民科"》的帖子.纠正了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上的错误.提出了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确立了科学家的定义即在科学上有所发现和有所发明创造的人.科学家是人,不是神.
 总之,在网E上搞科研和发明创造,使我提高了创新能力,增加了知识,取得了更多更大的科学成果,让这些科学成就造福于祖国造福于人民吧!以表达本人一个中共党员,高级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发明家,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爱.

以上是中国的科学家发明了在网E上搞科研和发明创造方法.
(发明论坛 -- 发明爱好者的乐园!  )

发明人:中国当代科学智慧库首席科学家、发明家
中国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刘功勤
地 址:江苏连云港中山中路147号中国当代科学智慧库
邮 编:222042 电 话:0518-2310217

[ 本帖最后由 gghhjj 于 2006-8-30 07:40 编辑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明加法计算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