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gghhjj

[其他相关] [转帖]CAM-Digest index for 2005(计算与应用数学通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5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11月5日

<P>Today's Editor:</P>
<DD>Ningning Yan (严宁宁)<BR>
<DD>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BR>
<DD>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R>
<DD>ynn@amss.ac.cn
<UL>
<P><B>Today's topic</B></P>
<LI>2005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年会暨第八届全国青年计算数学研讨会召开 <BR>
<LI>第六届冯康奖发布 <BR>
<LI>第二届计算数学优秀青年论文竞赛通讯 <BR>
<LI>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 <BR>
<LI>省身数学大楼落户南开大学 <BR>
<LI>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资助工作启动 <BR>
<LI>第九届环太平洋地区人工智能国际会议将在桂林举行 <BR>
<LI>第十届中国机器学习会议将在海口举行 <BR>
<LI>关于“浅谈数学论文的电子出版”一文出处的更正 <BR>
<LI>数学系介绍: 南昌大学数学系 </LI></UL>
<P>========================================================================<BR>2005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年会暨第八届全国青年计算数学研讨会召开<BR>From: "Wu Wei" &lt;wuweiw@dlut.edu.cn&gt;<BR>T "N.Yan" &lt;ynn@amss.ac.cn&gt;
<P>中国计算学会决定,从2005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年会”将每四年举行<BR>一次,于9-10月份召开。本届年会已于2005年10月17-20日在大连召开。第八届全<BR>国青年计算数学研讨会合并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计算数学学会高校工作委员会主<BR>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邀请了石钟慈院士,林群院士以及各高校10位著名学者做<BR>特邀报告。在开幕式上颁发了冯康奖,获奖人黄云清, 杜强,蔡伟做特邀学术报告。</P>
<P>会议期间进行了第二届计算数学优秀青年论文竞赛,并在闭幕式上颁奖。获得一等<BR>奖的是北京大学的邵嗣烘同学,季霞同学(女)以及郑州大学的毛士鹏同学。获得<BR>二等奖的是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徐云同学(女)和刘会坡同学。</P>
<P>会议期间, 还举行了&lt;&lt;高校计算数学学报&gt;&gt;编辑部编委会会议,科学出版社《信息<BR>与计算科学丛书》编委会会议, 以及中国计算数学学会教学研究工作委员会主持的<BR>计算数学教学研讨会.</P>
<P>参加本次年会的正式代表263人, 其中学生106人,教师及其他科研人员157人,来自<BR>69个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其中包括在内地院校有兼职的来自香港,英国和美国的5位<BR>学者. 共作大会报告15个,小组报告119个.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P>
<P>======================================================================== <BR>第六届冯康奖发布<BR>Date: Tue, 25 Oct 2005 17:27:15 +0800 (CST)<BR>From: "[gb2312] shi" &lt;shi@lsec.cc.ac.cn&gt;</P>
<P>Announcement</P>
<P>The 6th Feng Kang Prize has been honored to Dr Wei Cai, North Carolina,<BR>Dr Qiang Du, Penn State and Dr Yunqing Huang, Xiangtan University for<BR>their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in Numerical PDE's and Scientific<BR>Computing.</P>
<P>Professor Zhong-Ci SHI<BR>Chairman of<BR>The Feng Kang Prize of Scientific Computing<BR>Beijing, October 17, 2005.</P>
<P>======================================================================== <BR>第二届计算数学优秀青年论文竞赛通讯<BR>Date: Tue, 25 Oct 2005 16:12:01 +0800 (CST)<BR>From: "=?gb2312?B?bXBi?=" &lt;mpb@lsec.cc.ac.cn&gt;</P>
<P>第二届计算数学优秀青年论文竞赛通讯</P>
<P>明平兵<BR>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P>
<P>2005年10月17日至10月19日期间,第十届全国高校计算数学年会和第八届全国青年<BR>计算数学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隆重召开。在这次会议期间,进行了优秀青年论文<BR>竞赛活动。本次竞赛共计收到来自11个单位的14位同志的投稿,在年会上实际参赛<BR>者13位。竞赛由明平兵主持。评委由计算数学学会正副理事长以及青年委员会委员<BR>组成,并特别邀请了林群院士,汤涛教授,袁光伟教授以及今年的冯康奖得主蔡伟<BR>教授和黄云清教授一共9人。每位参赛者演讲15分钟,评委根据演讲内容及效果使<BR>用百分制打分,以得分的总和作为参赛人的最后成绩。根据评委评议,计算数学学<BR>会副理事长,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平文教授在闭幕式上宣布了获奖者名单,包括<BR>三名一等奖和两名二等奖,其中获得一等奖的是来自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邵嗣<BR>烘同学,季霞同学(女)以及郑州大学数学系的毛士鹏同学。获得二等奖的是来自<BR>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徐云同学(女)和刘会坡同学。石钟慈院士,林群<BR>院士,王兴华教授,张平文教授和黄云清教授向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和纪念品。<BR>获奖证书由计算数学学会出具并由石钟慈院士签名。奖品是一套由科学出版社赞助<BR>的书籍。未获奖的同学获得一本石钟慈院士签名和计算数学学会签章的书籍作为参<BR>评纪念。</P>
<P>优秀青年论文竞赛活动由计算数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和管理,以后 将<BR>每两年举行一次,相连的两次中,一次在计算数学学会年会上举行,一次在高校<BR>计算数学年会上举行,并形成惯例。关于竞赛详细信息将会在计算数学学会网页<BR>上及时更新 (http://icmsec.cc.ac.cn/~ccms),欢迎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们浏览<BR>并积极参赛。</P>
<P>======================================================================== <BR>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 <BR>2005-9-21 [科学基金信息] </P>
<P>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 <BR>Date: Wed, 31 Aug 2005 16:29:05 +0800 (HKT) <BR>http://www.nosta.gov.cn/dongtai/zrnew11.htm </P>
<P>包括: </P>
<P>复旦 陈恕行 <BR>高维非线性守恒律方程组与激波理论 </P>
<P>科学院大气所: 曾庆存 王会军 等 <BR>气候数值模式模拟及气候可预报性研究 </P>
<P>福州大学 范更华 <BR>Hamilton圈及圈覆盖理论 </P>
<P>南开大学: 张伟平 <BR>Atiyah-Singer指标理论的若干研究 </P>
<P>上海天文台: 景益鹏 <BR>宇宙结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 </P>
<P>======================================================================== <BR>省身数学大楼落户南开大学<BR>(转自《南开新闻网讯》,摄影报道 张国) </P>
<P>2005年8月24日,南开大学隆重举行仪式,将国家投巨资兴建的南开数学研究所新<BR>大楼命名为“省身楼”,以彰显杰出校友、“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先生(1911-<BR>2004)的伟大科学成就、高尚情操和对南开的杰出贡献。 </P>
<P>这是南开校内目前第三幢以校友命名的建筑物,前两者分别以创始人严范孙和张<BR>伯苓的名字命名。“省身楼”三字由陈省身生前亲笔题写。这座宏伟的数学建筑,<BR>是这位大数学家留给南开和数学界最后的物质遗产。 </P>
<P>陈省身曾多次说过:“我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南开度过的。”南开是他“几何人生”<BR>的起点与终点:从1926年15岁的天才少年走入南开大学算学系,到2004年93岁的<BR>科学巨匠叶落归根终老南开,陈省身用他的生命轨迹划出一个精准的圆。沿着圆<BR>周,他做出了“陈省身示性类”、“陈-西蒙斯理论”等开创性发现,在中美两国<BR>创办三大数学所,一手栽下满园桃李,收获了包括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BR>在内的无数殊荣。他对整体微分几何的深远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被公认为20世纪<BR>最杰出的数学大师之一。1985年,陈省身创办南开数学研究所,并致力于让中国成<BR>为数学大国和数学强国的“陈省身猜想”的实现。2000年,陈省身定居母校直至终<BR>老,用生命的轮回抒写着不尽的南开情怀。 </P>
<P>在24日举行的“省身楼”揭幕仪式上,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卫工委书记陈<BR>超英,教育部财政司副司长田祖荫,天津市教委副主任马建标,南开大学党委书<BR>记薛进文、校长侯自新,陈省身之子陈伯龙夫妇和女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香<BR>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生前好友南开数学所名誉所长胡国定、国际数学联盟前<BR>主席法捷耶夫、国际数学联盟副主席比斯姆、法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布吉隆等,陈<BR>省身的弟子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科院院士吴文俊等,以及正在南开出席第二<BR>十三届“理论物理中的微分几何方法”国际会议的世界各地百余位著名数学家和<BR>物理学家,一同见证“省身楼”的诞生,礼赞陈省身的伟大贡献。陈超英与法捷<BR>耶夫共同为“省身楼”揭幕。 </P>
<P>陈省身的弟子、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无法赶来,特别撰写学术报告“陈省身先生<BR>的数学工作”,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刘克峰在“理论物理中的微分几<BR>何方法”国际会议上代为宣读。 </P>
<P>“省身楼”蓝图的第一位绘制者就是陈省身。在他的提议下,国家投资1.292亿<BR>元,使之成为一个国内外数学界的交流中心。陈省身对大楼的定位是“世界一流<BR>水准的100年不落伍的数学研究交流中心”。他十分关心大楼建设,倾注了很多<BR>心血。他亲自参与大楼具体设计方案的讨论和论证,提出了许多意见和设想。<BR>从大楼的建筑风格、外观设计到内部选材、施工进度等无微不至,并多次坐着轮<BR>椅亲临施工现场查看。 </P>
<P>“省身楼”南依津河,分为主体大楼和配套专家公寓两部分,总建筑面积20680<BR>平方米,建筑风格庄重大方,朴实无华。楼内拥有数学教室、图书馆、教授办公<BR>室,以及多个学术报告厅,可承办高水平的国际会议,接待大量访问学者。在每<BR>层楼道内都有一面黑板,便于师生随时记下数学灵感——这一带有“陈式风格”<BR>的精心设计,凝聚着陈省身先生最后的心血。 </P>
<P>陈省身生前曾说过:“国家投巨资建设这么大规模的一流数学中心,实际是给我<BR>们一个责任,那就是数学家要在这里为中国和世界的数学做一些工作。南开数学<BR>研究所要放眼世界,要为中国的数学走向世界做更大的贡献。”陈省身的弟子、<BR>南开数学所所长张伟平说,恩师的嘱托言犹在耳,南开人一定会继承先生遗志,<BR>充分利用“省身楼”来服务南开、服务全国、服务世界。 </P>
<P>为更好地完成先生遗愿,南开数学所2005年推出访问学者计划,国内外数学家纷<BR>至沓来。客人们对新大楼极为赞赏,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大、最好的数学建筑之一,<BR>在全世界都很罕见。 </P>
<P>南开园内,一幢高高矗立的“省身楼”,寄托着一位爱国数学家的数学大国和<BR>强国梦,铭记着无数南开人的爱戴与期待。 </P>
<P>========================================================================<BR>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资助工作启动 <BR>2005-9-27 [科学基金信息] </P>
<P>延揽海外人才 促进自主创新 <BR>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资助工作启动 <BR>(转自《科学时报》,张蕾) </P>
<P>为充分发挥海外科技人才资源优势,鼓励、吸引和稳定海外杰出科技人才在华工作,<BR>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期启动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资助工作,支<BR>持45岁以下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良好发展潜力的外籍华人青年学者全时全职在中国<BR>内地进行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 </P>
<P>  近年来,许多高水平的外籍华人科学家回国参加科研活动,对提高内地一些领<BR>域的科研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受到国籍限制,他们很难在国内得到<BR>科学基金人才项目的资助。为促进国内科研单位面向全球公开招聘一流海外华裔青<BR>年科学家,支持海外青年学者立足国内干实事、干大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BR>启动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资助计划,旨在按照“择优支持、科学管理、<BR>用好人才、创建品牌”的思路,延揽海外杰出人才在华从事研究,着力提升我国基<BR>础研究相关领域的实力和水平。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的资助对象是当年<BR>1月1日未满45周岁、具有博士学位的外籍华人学者,且要求申请者已经被中国内地<BR>大学或研究单位正式聘用(惟一受聘单位,且在国外没有固定受聘职位),聘期覆<BR>盖本基金项目的执行期,并已被依托单位正式聘为教授级或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这<BR>项基金要求申请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保证资助期内全时全职在中国内地开<BR>展基础研究。基金资助期限为4年,每人资助经费100万元(数学和管理科学领域资<BR>助70万元/人)。 </P>
<P>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资助工作的<BR>启动,必将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P>
<P>(转自《科学时报》,张蕾) <BR></P></DD>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5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gghhjj)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11月5日

<STRONG>续上.......</STRONG><BR><BR>========================================================================<BR>第九届环太平洋地区人工智能国际会议将在桂林举行<BR>Date: Fri, 14 Oct 2005 23:40:03 -0400 (EDT)<BR>From: "Jian Pei at CSE, SUNY at Buffalo" &lt;jianpei@cse.Buffalo.EDU&gt;
<P>The Ninth Pacific Ri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R>7- 11th August 2006 Guilin, China</P>
<P>http://www.csse.monash.edu.au/pricai06</P>
<P>The Pacific Ri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R>(PRICAI) is a biennial international event which concentrates on AI<BR>theories, technolo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the areas of social and<BR>economic importance for countries in the Pacific Rim. Past conferences<BR>have been held in Nagoya (1990), Seoul (1992), Beijing (1994), Cairns<BR>(1996), Singapore (1998), Melbourne (2000), Tokyo (2002) and Auckland<BR>(2004).</P>
<P>Topics<BR>Topics of interest are all area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cluding but<BR>not limited t<BR>Agents and Distributed AI<BR>Knowledge based Systems<BR>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 Mining<BR>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BR>Reasoning (Logic, Constraints,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Search,<BR>Satisfiability)<BR>Planning and Plan Recognition<BR>Computer Vision and Robotics<BR>AI Applications in Auctions, Entertainment, Bioinformatics, Web search and<BR>Browsing, Sensor Networks,<BR>and many others</P>
<P>Proceedings will be published as Lecture Notes in AI by Springer. For<BR>submission details, please visit<BR>http://www.csse.monash.edu.au/pricai06/PRICAI06/call_for_papers.htm.</P>
<P>Important Dates<BR>22nd February 2006 - submission deadline for research papers<BR>5th May 2006 -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for all<BR>submissions<BR>22nd May 2006 - camera-ready copy due</P>
<P>Submission<BR>Papers should be no longer than 10 pages including all tables, figures and<BR>references. Fonts should not be smaller than 10pt. Paper submissions<BR>using Springer's LNAI style available at<BR>http://www.springer.de/comp/lncs/authors.html are recommended. All papers<BR>should be submitted electronically (in PDF format) to a Web submission<BR>page to be accessible from the PRICAI-06 Web site<BR>http://www.csse.monash.edu.au/pricai06/PRICAI06/call_for_papers.htm.</P>
<P>Conference Venue<BR>PRICAI 06 will be held at the 5 star Lijiang Waterfall Hotel in the centre<BR>of Guilin city. Guilin<BR>(http://www.china.com.cn/english/travel/42354.htm) is famous for its<BR>distinctive karst scenery and is a key<BR>tourist destination in China.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is characterized by<BR>green mountains, clear waters,<BR>strange caves and statuesque monoliths.<BR>(http://www.csse.monash.edu.au/pricai06/PRICAI06/general_information.htm)</P>
<P>Organising committee<BR>Conference Co-Chairs<BR>Ruqian Lu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BR>Hideyuki Nakashima (Future University - Hakodate) Japan<BR>Program Committee Co-Chairs<BR>Qiang Y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ng Kong<BR>Geoff Webb (Monash University) Australia<BR>Organizing Chair<BR>Prof. Shichao Zha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China<BR>Workshops Chair<BR>Riichiro Mizoguchi (Osaka University) Japan<BR>Rong P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ng Kong<BR>Tutorials Chair<BR>Charles Ling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Canada<BR>Industrial Chair<BR>Wei-ying Ma (Microsoft Research) China<BR>Sponsorship Co-Chairs<BR>Shi Zhongzhi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BR>Chengqi Zh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Australia<BR>Publicity Co-Chairs<BR>Jian Pei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Canada<BR>Xudong Luo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nited Kingdom</P>
<P>Contact<BR>Rong Pan<BR>Dept. of Computer Science<BR>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R>Clear Water Bay, Kowloon, Hong Kong<BR>pricai06@cs.ust.hk</P>
<P>To unsubscribe, e-mail: <BR>computational.science-unsubscribe@optimanumerics.com<BR>For additional commands, e-mail: <BR>computational.science-help@optimanumerics.com</P>
<P>Computational Science mailing list hosting is provided by<BR>OptimaNumerics (http://www.OptimaNumerics.com)</P>
<P>========================================================================<BR>第十届中国机器学习会议将在海口举行<BR>Date: Thu, 20 Oct 2005 08:46:13 +0800<BR>From: "[gb2312] 中国第十届机器学习组委会" </P>
<P>第十届中国机器学习会议 <BR>2006年10月13-15日, 海口<BR>The 10th China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BR>October 13-15, 2006, Haikou</P>
<P>第十届中国机器学习会议(CCML2006)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BR>和中国计算机学会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海南大学承办,海<BR>南软件学院协办。该系列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现已成为国内机器学习界最主要<BR>的学术活动。此次会议将为机器学习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交流最新研究成果、<BR>进行广泛的学术讨论提供便利,并且将邀请国内机器学习领域的著名学者做精彩<BR>报告。</P>
<P>会议主席<BR>陈世福(南京大学)<BR>康耀红(海南大学)<BR>冯嘉礼(上海海事大学)<BR>胡运发(复旦大学)</P>
<P>程序委员会主席<BR>王俊普(中国科技大学)<BR>陈文伟(广州海军舰艇学院)<BR>周志华(南京大学)</P>
<P>程序委员会委员<BR>(按姓氏拼音排序)<BR>陈松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BR>陈小平(中国科技大学)<BR>高 阳(南京大学)<BR>郭茂祖(哈尔滨工业大学)<BR>何 清(中科院计算所)<BR>黄厚宽(北京交通大学)<BR>黄金才(国防科技大学)<BR>姜 远(南京大学)<BR>李凡长(苏州大学)<BR>李 磊(中山大学)<BR>雷景生(海南大学)<BR>林士敏(广西师范大学)<BR>刘 清(南昌大学)<BR>马少平(清华大学)<BR>苗夺谦(同济大学)<BR>王士同(江南大学)<BR>尹义龙(山东大学)<BR>于 剑(北京交通大学)<BR>王国胤(重庆邮电学院)<BR>王熙照(河北大学)<BR>周水庚(复旦大学)</P>
<P>组织委员会主席<BR>雷景生(海南大学)<BR>王恩周(海南软件学院)<BR>钟 声(海南大学)</P>
<P>组织委员会成员<BR>曾水香(海南大学)<BR>唐 英(海南大学)<BR>卢春燕(海南大学)<BR>谭毓银(海南大学)<BR>靳 婷(海南大学)</P>
<P><BR>征稿范围(征求但不限于如下主题)<BR>机器学习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应用<BR>人类学习的计算模型<BR>计算学习理论<BR>监督学习<BR>非监督学习<BR>强化学习<BR>多示例学习<BR>半监督学习<BR>集成学习<BR>多策略学习<BR>基于案例的推理<BR>增量学习与在线学习<BR>对复杂结构数据的学习<BR>增强学习系统可理解性<BR>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BR>神经网络<BR>神经网络集成<BR>进化计算<BR>人工生命<BR>模糊集与粗糙集<BR>多Agent系统中的学习<BR>模式识别<BR>信息检索<BR>生物信息学<BR>语音、图像处理与理解<BR>自然语言理解</P>
<P>投稿要求<BR>论文必须未公开发表过,一般不超过6000字;中、英文稿均可接受;<BR>论文应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字、正文和参考文献;另<BR>附作者地址、邮编、电话或传真及E-mail地址;<BR>参选优秀学生论文的稿件请注明(须由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或本科生)为第一作者;<BR>会议鼓励电子投稿,也可邮政投稿:<BR>若电子投稿,请将Word、PS或PD格式的文件发到:ccml06@hainu.edu.cn(超过1M<BR>的文件请先压缩;请注意接收会议组织机构发出的收稿确认电子邮件)<BR>若邮政投稿,请将三份打印稿于截稿日期前寄达: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大学信息科<BR>学技术学院 曾水香 收 邮编:570228。<BR>会议咨询电话:0898-66272862(曾水香),66288382(雷景生);</P>
<P>论文出版<BR>所有录用论文按评审结果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BR>Systems》(70篇,英文稿件,全部EI检索)、《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0篇, EI<BR>检索源)、《计算机工程》(20篇, EI检索源)、《计算机科学》(20篇,中文核<BR>心期刊)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75篇,中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发表期刊均为<BR>正刊;会议还将评出3篇优秀学生论文,颁发证书并给予奖励。</P>
<P>重要日期<BR>全文投稿:2006年3月15日 <BR>录用通知:2006年5月15日<BR>修改定稿:2006年6月15日</P>
<P>========================================================================<BR>关于“浅谈数学论文的电子出版”一文作者出处的更正<BR>From: "Junping Shi" &lt;jxshix@wm.edu&gt;<BR>T &lt;cam-enq@euler.math.hkbu.edu.hk&gt;, &lt;ynn@amss.ac.cn&gt;</P>
<P>在上一期CAM DIGEST,“浅谈数学论文的电子出版”一文作者出处有误,谨向作者<BR>和读者致歉。现将有关信息转载如下:</P>
<P>汤先生,严先生,</P>
<P>你们好! 本人是你们编辑的CAM DIGEST订阅者之一, 经常受益非浅. 今天浏览最新一期<BR>CAM DIGEST,发现本人2002年初写的科普文章”浅谈数学论文的电子出版”也刊载在上.<BR>此文是应上海”科学”杂志之约, 后首先刊载于”科学”杂志54卷第3期目录(2002年5<BR>月25日出版),请见</P>
<P>http://www.kexuemag.com/kxnewmag2.asp?year=2002<BR>&lt;http://www.kexuemag.com/kxnewmag2.asp?year=2002&amp;period=3&gt; &amp;period=3</P>
<P>”科学”杂志在北京香港各图书馆都应不难找到验证. 后为了许多读者方便,我将此文<BR>置于个人网页,近半年来在许多网站广为流传,只是转贴之人常常不引作者出处. 贵刊是<BR>我尊重的电子媒体, 我希望能澄清作者出处.同时文章转抄时漏了最后两段, 全文可在<BR>http://www.resnet.wm.edu/~jxshix/kexue2_a.html<BR>找到. 谢谢</P>
<P>史峻平</P>
<P>========================================================================<BR>数学系介绍: 南昌大学数学系<BR>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BR>http://www.chinamath.cn/</P>
<P>南昌大学是一所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综合性大学。1993年5月4日由原江西大学与<BR>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是江西省唯一一所省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BR>建设大学。学校拥有理、工、农、文、史、哲、法、经、管、艺术、体育和教育等<BR>多门学科,初步形成了“文理工渗透、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P>
<P>南昌大学数学系、基础部数学教研室均创建于1958年, 2003年基础部数学教研室正<BR>式并入数学系。现有大学公共数学教研室、基础数学教研室、应用数学教研室、信<BR>息与计算科学教研室、金融数学教研室、数学实验室等。有一个资料比较齐全的中<BR>外文资料室和两个微机室。数学系建有一支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的师资队伍,现<BR>有教职工70多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及副高职称人员28人,博士10人(其中<BR>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BR>殊津贴专家5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BR>导师19人。数学系现有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硕士点,其中基础数学硕士点是江<BR>西省首批硕士点之一。南昌大学数学系是江西省数学会的挂靠单位,1983年经原江<BR>西省教委批准成立了数学研究所,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是省级重点学科。现任数学<BR>系主任和数学研究所所长是朱传喜博士、教授,副主任是黎镇琦博士、教授和马新<BR>生博士生、副教授。</P>
<P>近几年以来数学系教师共承担国家级和省级教改项目18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BR>10余项。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BR>以正式成员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BR>发表论文300余篇。完成学术专著数部。</P>
<P>南昌大学数学系教师指导的学生从1995年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至2004<BR>年连续10年均获得全国一等奖,共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8项。2003<BR>年起参加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P>
<P>南昌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课程1998年被评为首届江西省省级优质课程,2003年<BR>又被评为省级优质课程,2003年和2004年被江西省教育厅推荐参评国家精品课程,<BR>现在该课程的负责人是朱传喜教授(博士)。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是江西省<BR>首批品牌专业之一。</P>
<P>网址: http://www.ncu.edu.cn/ksljml/yxsz/lxy/sx.htm</P>
<P>------------------------------<BR>End of CAM Digest<BR>本期到此结束</P>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4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11月19日

<P>Today's Editor:</P>
<DD>Ningning Yan (严宁宁)<BR>
<DD>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BR>
<DD>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R>
<DD>ynn@amss.ac.cn
<UL>
<P><B>Today's topic</B></P>
<LI>2005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获奖名单 <BR>
<LI>中国数学会七十周年年会成功召开(总结) <BR>
<LI>中外数学家在南开大学纪念陈省身94岁诞辰 <BR>
<LI>关于冯康先生的纪念文章 <BR>
<LI>沉痛悼念刘旭东博士: Stanley Osher 教授的悼词<BR>
<LI>沉痛悼念刘旭东博士: Peter Lax 教授的悼词<BR>
<LI>沉痛悼念刘旭东博士: 石钟慈院士的悼词及部分慰问名单 <BR>
<LI>第五届科学计算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将在加拿大举行 <BR>
<LI>数学系介绍: 南京大学数学系 <BR>
<LI>期刊内容: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Vol 3, No.4, 2005) </LI></UL>
<P>========================================================================<BR>祝贺谷超豪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BR>祝贺刘应明院士、李大潜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P>2005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获奖名单</P>
<P>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通告</P>
<P>何梁何利基金2005年度评选结果已经揭晓。经提名推荐、初审评议、终审评定的评<BR>审程序评选,两位科学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各颁发奖牌及<BR>奖金100万港元;45位科学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各颁发奖牌<BR>及奖金20万港元。现将获奖人员名单公布如下:</P>
<P>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名)</P>
<P>徐光宪 著名化学家,1920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美国哥伦<BR>比亚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院士在60年的科研生<BR>涯中,在稀土化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其串级萃取理论和稀土分离优化工艺,<BR>使我国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化水平跃居世界首位,对相关功能材料产业发展提供<BR>重要支撑。</P>
<P>谷超豪 著名数学家,1926年5月生于浙江温州。浙江大学本科毕业。莫斯科大学博<BR>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谷超豪院士在50多年科研生涯中,在纯粹<BR>数学和应用数学领域做出多项开拓性工作,在多元与高阶混合偏微分方程领域有<BR>突破性贡献,运用双曲型方程、孤立子理论解决激波存在性、钝体超音速绕流等<BR>问题取得卓著成就。</P>
<P>科学与技术进步奖(45名)</P>
<P>姓 名 授奖学科 工作单位</P>
<P>刘应明 数学力学奖 四川大学 <BR>李大潜 数学力学奖 复旦大学 <BR>吴式枢 物理学奖 吉林大学 <BR>夏建白 物理学奖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BR>郑志鹏 物理学奖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BR>李 灿 化学奖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BR>程津培 化学奖 科技部 <BR>江元生 化学奖 南京大学 <BR>黄春辉(女) 化学奖 北京大学 <BR>张家祥 天文学奖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BR>程国栋 地球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BR>童晓光 地球科学奖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 <BR>李曙光 地球科学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BR>唐启升 地球科学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BR>王志珍(女) 生命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BR>方荣祥 生命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BR>沈 岩 生命科学奖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BR>郑兆鑫 生命科学奖 复旦大学 <BR>向仲怀 农学奖 西南大学 <BR>唐克丽(女) 农学奖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BR>池志强 医学药学奖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科学研究所 <BR>曹雪涛 医学药学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BR>郑 树(女) 医学药学奖 浙江大学 <BR>赵国屏 医学药学奖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BR>张 旭 医学药学奖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BR>孙曼霁 医学药学奖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BR>顾国彪 技术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BR>黄伯云 技术科学奖 中南大学 <BR>李德毅 技术科学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61研究所 <BR>刘竹生 技术科学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BR>魏可镁 技术科学奖 福州大学 <BR>庄钊文 技术科学奖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BR>张尧学 技术科学奖 教育部 <BR>徐滨士 技术科学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BR>杨士中 技术科学奖 重庆大学 <BR>朱鹤孙 技术科学奖 北京理工大学 <BR>刘迎建 技术科学奖 汉王科技有限公司 <BR>张立同(女) 技术科学奖 西北工业大学 <BR>叶奇蓁 技术科学奖 核电秦山联营公司 <BR>刘友梅 技术科学奖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BR>徐德民 技术科学奖 西北工业大学 <BR>刘吉平 技术科学奖 北京理工大学 <BR>王 岩 技术科学奖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BR>徐元森 技术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BR>戎嘉余 古生物学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P>
<P>========================================================================<BR>中国数学会七十周年年会成功召开(总结)<BR>摘自《中国数学会通讯》, 2005</P>
<P>2005年7月25日至29日,中国数学会七十周年年会在山东大学威海国际学术中心成功<BR>召开。这是继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之后,在中国大陆举行的又一次高水准、大规<BR>模的国际学术会议。</P>
<P>这次中国数学盛典汇集了众多中外知名数学家。中国数学会现任及三位前任理事长<BR>文兰、杨乐、张恭庆、马志明和陈翰馥、陈木法、丁伟岳、郭雷、洪家兴、姜伯驹、<BR>石钟慈、王梓坤、张景中等1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著名教授、长江学者、国<BR>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学工作者共400<BR>多人出席了这次盛会。</P>
<P>应邀参加此次纪念活动的还有许多国际著名数学家,其中包括菲尔兹奖得主、美国<BR>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Shing-Tung Yau(丘成桐)教授, <BR>菲尔兹奖得主Efim Zelmanov教授,国际数学联盟主席John Ball教授,<BR>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Noga Alon 教授,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IHéS)主任J.P. Bourguignon教授,<BR>德国研究基金会(Matheon)研究中心主任M. Groetschel教授,<BR>美国科学院院士N.M. Katz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Y.T. Siu(肖荫堂)教授,<BR>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MIT数学系Gang Tian(田刚)教授。另外,根据国际数学联盟<BR>发展中国家战略计划,由国际数学联盟选派的来自越南、老挝、柬埔寨、肯尼亚和<BR>南非的数学会代表也参加了本届年会。</P>
<P>7月25日上午,在威海国际学术中心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由大会组委会主席、山东<BR>大学校长展涛教授主持。他热烈欢迎四方的朋友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欢度中<BR>国数学家的喜庆节日。他表示,要充分利用威海这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为来自世界<BR>各地的数学家们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中国数学会现任理事长文兰院士致了题为<BR>“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开幕词(全文见后)。他回顾了中国数学会70年来的风<BR>雨历程,介绍了中国数学会在各个历史阶段开展的重要活动,阐述了它对于中国数<BR>学事业的巨大推动和影响。最后,他满怀激情地展望了中国数学会和中国数学事业<BR>的美好发展前景。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王杰、国际数<BR>学联盟主席John Ball教授、中国数学会前理事长杨乐院士、张恭庆院士和马志明<BR>院士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引起了听众的阵阵掌声。随后,中国科协、中科<BR>院基础局、科技部国家奖励办公室的代表向大会宣读了他们的贺信。美国数学会、<BR>澳大利亚数学会、欧洲数学会、法国数学会、伦敦数学会、新加坡数学会、教育部<BR>基础教育司、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单<BR>位纷纷向大会发来贺电、贺信,共同庆祝中国数学的盛会。</P>
<P>开幕式之后,举行了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和钟家庆数学奖的颁奖仪式。第<BR>七届华罗庚奖授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马志明院士和同济大学的姜礼尚<BR>教授,表彰马志明院士在概率论与随机分析领域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表彰姜礼尚<BR>教授在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领域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第十届陈省身奖授予<BR>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段海豹研究员和席南华研究员,表彰段海豹研究员<BR>在代数拓扑、微分拓扑与代数几何及席南华研究员在代数群与量子群的研究中所取<BR>得的优秀成果。(本刊今后将对华罗庚奖和陈省身奖获得者作进一步的报道。)第<BR>七届钟家庆奖授予8位博士生和2位硕士生。博士生奖获得者为:范淑琴(清华大学)、<BR>关庆扬(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梁兴(中国科技大学)、明平兵(中科院数学<BR>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张端智(南开大学)、蒋达权(北京大学)、李明(北京大学)和周<BR>勇(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奖获得者为:韩飞(南开大学)、刘华宁(西北大学)。<BR>三个数学奖的捐资代表,湖南教育出版社社长曾果伟先生、香港亿利达集团有限公司<BR>与刘永龄基金会董事长刘永龄先生以及钟家庆基金会钟家庆夫人吴美娟女士分别讲话。<BR>特别是刘永龄董事长的讲话风趣幽默,引起了听众阵阵掌声,是一个令人回味的美好<BR>花絮。</P>
<P>本次年会的主题是“中国数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BR>学术活动,与会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会议安排了9场1小时大会报告,90多个45分<BR>钟报告和30多个15分钟报告。报告内容涉及数学各个领域,报道了当今国际数学前<BR>沿的最新进展,展示了数学的巨大魅力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由9位<BR>著名数学家分别作的1小时大会报告是大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报告高屋建瓴,<BR>为我们展示了当代数学蓬勃发展的美好景象。其中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作了题为<BR>“几何分析”的大会报告。他在报告中勾画出了几何分析的历史发展脉络,报道了当<BR>今最前沿的进展,也展现了一种天无尽头的学术境界。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听众们被<BR>丘教授的报告深深地吸引。同时,会议还举办了四场精彩的院士公众演讲,有杨乐院<BR>士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数学会”,马志明院士的“Google搜索与Inter网的数学”,<BR>张景中院士的“中学数学课程新思路”和石钟慈院士的“中国计算数学五十年”。<BR>他们的报告受到了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P>
<P>会议期间,中国数学会召开了九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和九届二次全体理事会议,就中国<BR>数学会的组织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并通过了有关组织改革的提案。此外,还<BR>成功地举办了“院长论坛”和“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论坛”,与会代表踊跃发言,各<BR>抒己见,对于教育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BR>此次年会的组织工作受到了山东大学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展涛校长亲自挂帅,学校<BR>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做了大量辛勤细致的工作。大会的主会场设在山东大学威<BR>海国际学术中心,这里面对大海,景色宜人,还有第一流的设备条件,保证了会议的<BR>顺利举行。7月27日下午,会议组织游览刘公岛,大家观赏了海上美景,也受到了爱国<BR>主义的熏陶。当天晚上,举办了“数学之夜”烟火自助文艺晚会,山东大学威海分校<BR>艺术学院的学生们演出了精彩的节目,晚会还进行了烟火表演。</P>
<P>7月29日下午,在威海国际学术中心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闭幕式由中国数学会秘书长<BR>巩馥洲教授主持,文兰理事长致闭幕词。他用诗样的语言回顾了过去美好的五天,再<BR>一次对山东大学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给予每位来宾美好的祝愿。至此,中国数学会<BR>七十周年年会圆满闭幕,中国数学会的历史又将翻开新的一页。</P></DD>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4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gghhjj)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11月19日...

<STRONG>续上......</STRONG><BR><BR>中外数学家在南开大学纪念陈省身94岁诞辰<BR>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16:14 人民网
<P>  人民网天津10月28日电 今天是已故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的94岁诞<BR>辰。来自中、美、德三国的数十位数学家来到南开大学省身楼,参加一年一度的<BR>京津几何工作营,以学术会议的方式纪念这位数学领袖。</P>
<P>  由南开数学研究所主办的2005年京津几何工作营于10月27日-29日召开。<BR>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伟岳以及特邀代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教授约斯特(J.<BR>Jost)、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项武义参加这次会议。项武义教授还专门做<BR>一场题为“几何学在文明中扮演的角色”的“南开名人讲座”,向陈省身先生致<BR>敬。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的数学教授龙以明、马力、<BR>朱小华、忻元龙、周坚分别在会上发表1小时学术演讲。</P>
<P>  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张伟平说,陈省身先生十分关心各地数学界的友好交<BR>流。京津几何工作营是由陈先生亲自创立并命名的,迄今已在京津地区轮流举办<BR>多年。去年庆祝93岁生日时,陈先生就曾在京津几何工作营上呼吁数学家们加<BR>强交流,得到了参会者的积极响应。今年,众多数学界代表再次来到这里研讨几<BR>何进展,是献给陈先生最好的生日纪念。 </P>
<P>(张国 赵婀娜)</P>
<P>========================================================================<BR>关于冯康先生的纪念文章<BR>Date: Sun, 13 Nov 2005 01:20:43 +0800 (HKT)<BR>From: Yu Dehao &lt;ydh@lsec.cc.ac.cn&gt;</P>
<P>关于冯康先生的纪念文章可参见下述信息及网页:<BR>http://lsec.cc.ac.cn/fengkangprize/article2.pdf<BR>http://lsec.cc.ac.cn/fengkangprize/article1.html</P>
<P>(以下信件经余德浩教授允许刊登 -- 特此感谢余教授)</P>
<P>On Fri, 11 Nov 2005, [gb2312] ydh wrote:</P>
<P>汤涛:你好!</P>
<P>鉴于一些同行常向我索要关于冯康先生的资料,明平兵主动将我保存的一些有关<BR>纪念文章扫描成ppt文件,我已请张文琼将这些文件链接到‘冯康奖’网页中<BR>‘About Feng Kang’栏目下‘Memorial Articles’中。你若有兴趣,可以看看。<BR>其中包含的文章有:</P>
<P>(英文)</P>
<P>P. Lax: Feng Kang, SIAM News, 26:11,1993.</P>
<P>(中文)</P>
<P>1.冯端:冯康的科学生涯 (一),《科学时报》,1999,8,11.<BR>2.冯端:冯康的科学生涯 (二),《科学时报》,1999,8,12.<BR>3.冯端:冯康的科学生涯 (三),《科学时报》,1999,8,16.<BR>4.冯端:冯康的科学生涯 (四),《科学时报》,1999,8,17.<BR>5.石钟慈、崔俊芝:深切怀念我国计算数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冯康教授,<BR>《中国科学报》,1994,8,19.<BR>6.林群、郭本瑜、周天孝:缅怀冯康老师,《中国科学报》,1994,8,19.<BR>7.王烈衡、余德浩、汪道柳:怀念恩师冯康教授,《中国科学报》,1994,8,19.<BR>8.余德浩:冯康——中国科学计算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科学》,53:1(2001), 49-51.<BR>9.余德浩、汪道柳:为计算数学的发展奋斗终生 —— 追忆冯康院士,《中国科<BR>学院院刊》,1998年第二期,143-147.<BR>10.徐福臻、余德浩:冯康,《中国现代数学家传》第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BR>11.徐建辉:在祖国坚实的土地上 —— 记冯康院士和他开创的科学计算事业,<BR>《科学时报》,1999,9,2.<BR>12.余德浩:冯康院士与科学计算,《数学通报》,44:9(2005),6-9.<BR>13.余德浩:冯康院士与科学计算(续),《数学通报》,44:10(2005),4-7.</P>
<P>余德浩</P>
<P>======================================================================== <BR>沉痛悼念刘旭东博士: Stanley Osher 教授的悼词<BR>Date: Fri, 28 Oct 2005 22:26:54 -0700 (PDT)<BR>From: Hongkai Zhao &lt;zhao@math.uci.edu&gt;</P>
<P>Stanley Osher (UCLA): Xudong's Ph.D advisor, NAS member.<BR>(刘旭东博士的博士导师,美国科学院院士)</P>
<P>''The mathematical community suffered a huge loss with the untimely<BR>passing of Xudong Liu. Our world is colder and darker today with the<BR>absence of one of its most lovable and talented members.However, his<BR>work on WENO, central and positive schemes and on interface problems will<BR>live on. His unique positive and charming personality will also live on.<BR>We will always miss him.<BR>Xudong Liu made many contributions to scientific computation and<BR>other areas of applied mathematics. He will always be remembered<BR>for his 1994 paper in which the notion of weighted essentially<BR>non-oscillatory schemes was introduced. This paper has 227 links<BR>on Google and there are almost 600 links to "weighted essentially<BR>.." This idea allows one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essentially<BR>non-oscillatory schemes for shock capturing dramatically. WENO schemes<BR>are the method of choice for many researchers in a wide variety of<BR>areas. In addition, he made state-of-the-art contributions t positive <BR>schemes, central schemes, and introduced convex ENO methods. These are <BR>all part of many users' toolbox. He also helped develop the ghost fluid <BR>method, extending it to viscous flows. This is also widely used, <BR>e.g., in computer graphics. His work was not only innovative, but <BR>also rigorous. He has some very nice papers involving rates of <BR>convergence for these and related methods. He was also a fine educator, <BR>turning out excellent Phd students. He was a leader in his field and <BR>now he is the WENO angel.''</P>
<P>========================================================================<BR>沉痛悼念刘旭东博士: Peter Lax 教授的悼词<BR>Date: Fri, 28 Oct 2005 22:26:54 -0700 (PDT)<BR>From: Hongkai Zhao &lt;zhao@math.uci.edu&gt;</P>
<P>Peter Lax (Courant Institute, NYU): Xudong's postdoc mentor and collaborator.<BR>member of NA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BR>Receipient of Abel Prize, Wolf Prize,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BR>(刘旭东博士的博士后导师, 美国科学院院士, Abel 及 Wolf 奖得主)</P>
<P>''I am very sad and downcast to learn the inevitable.The death of a young<BR>man,with family, and so much to look forward to, is a tragedy very hard<BR>to bear. I had a very fruitful of collaboration with Xudong; he was very<BR>imaginative,and once he had an idea he did not hestate to carry it out. I<BR>admired him; what a loss to the scientific computing community, and an equal<BR>loss to his friends.''</P>
<P>========================================================================<BR>沉痛悼念刘旭东博士: 石钟慈院士的悼词及部分慰问名单<BR>Date: Tue, 1 Nov 2005 08:23:29 +0800 (CST)<BR>From: "[gb2312] shi" &lt;shi@lsec.cc.ac.cn&gt;</P>
<P>刘旭东博士家属:</P>
<P>惊悉刘旭东博士 不幸病故, 深表哀悼!</P>
<P>我跟旭东几次相遇,对他的广博的专业知识,诚实忠厚的品德以及乐于助人的精神,深表<BR>钦佩。</P>
<P>旭东热爱他从事的计算流体专业 ,有许多Original idea,对中国计算数学做了许多贡献,<BR>是一位十分有前途的青年计算数学家。</P>
<P>他英年早逝,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同行和忠实的朋友,甚为悲痛,我们将永远怀念他!</P>
<P>安息吧,旭东!</P>
<P>谨此,特向您们表示衷心的慰问!</P>
<P><BR>中国科学院,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石钟慈 (Shi Zhong Ci)<BR>北京 2005年10月24日</P>
<P>****************************************<BR>Also condolences from:</P>
<P>Weinan E (Princeton Univ.),<BR>Ronald Fedkiw (Stanford Univ.),<BR>Smadar Karni (Univ. of Michigan),<BR>Doron Levy (Stanford Univ.),<BR>Jian-Guo Liu (Univ. of Maryland),<BR>Chi-Wang Shu (Brown Univ.),<BR>Eitan Tadmor (Univ. of Maryland),<BR>Tao Tang (HK Baptist University),<BR>Weiping Zhang (Director of the Math Institute at Nankai, China).</P>
<P>Condolences from other organizations:</P>
<P>Chinese Consulate General in Los Angeles.<BR>Fudan Alumni Association in Southern California<BR>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Beijing, China.</P>
<P>========================================================================<BR>第五届科学计算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将在加拿大举行<BR>Date: Mon, 31 Oct 2005 20:10:06 -0700<BR>From: yanping lin &lt;yanlin@ualberta.ca&gt;</P>
<P>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BR>May 18-May 21, 2006 Banff, Alberta, Canada<BR>Short Course on Multigrid Methods, May 22, 2006</P>
<P>This will be the fifth of a sequence of conferences on Scientific Computing<BR>and Applications held in the Pacific Rim region. The focus of this <BR>particular conference will be on the problems and methods related to image<BR>processing, financial applications and modelling of multiphase flows. The <BR>theoretical areas of interest include fundamental methods and algorithms <BR>for solving PDE's and linear systems of equations. More information can be <BR>found at<BR>http://www.ualberta.ca/~sca2006/</P>
<P>Plenary speakers<BR>Tony Chan, UCLA<BR>Zhiming Ch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R>Ivar Ekeland, Pacific Institute for 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BR>Olivier Pironneau, University of Paris VI<BR>T. Ta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P>
<P>financial support:<BR>Limited financial support will be available to graduate students and young<BR>researcher.</P>
<P>Publication:<BR>All submitted papers will be refered and, if approved, published in the <B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and Modelling.</P>
<P>Important dates: Abstract submission and financial support: December 31, 2005. <BR>Early registration: April 15, 2006.</P>
<P>Sponsors:<BR>Pacific Institute for 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BR>Informatics Circle of Research Excellence<BR>Th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Sciences of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P>
<P>Organizing committee: W. Allegretto, J. Bowman, Y. Lin, P. Minev and Y. Wong.</P>
<P>Contact:<BR>Contact person: Peter Minev, e-mail: minev@ualberta.ca, phone: 1 780 492 3398, <BR>fax: 1 780 492 6826.</P>
<P>======================================================================== <BR>数学系介绍: 南京大学数学系<BR>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BR>http://www.chinamath.cn/</P>
<P>南京大学数学系以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治学严谨而著称。自建系以来,其学术影<BR>响一直位于国内前列,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地位。现为南京大学理科基础教学与科研<BR>人才培养基地。</P>
<P>数学系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该系已被教<BR>育部确定为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即在数学学科的所有方向均可进行硕士生、博士生<BR>培养),并拥有博士后流动站,从而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完整<BR>培养体系。该系的基础数学专业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P>
<P>该系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全系现有教师62人,其中教授<BR>25名(含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名、博士生导师17名),副教授2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BR>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1%,在各主流学科方向均有博士生导师作为学科带头人。该系<BR>的教师先后参加国家“攀登计划”中的非线性科学项目、“863计划”、“973项目”、<BR>数学天元重点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丰<BR>硕成果。在近几年完成的70余项国家及部、省级科研项目中,获得各类奖励30余项,<BR>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科学进步一等奖等<BR>高级别奖项。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青年学者已成为各学科的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BR>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已获得三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两项求是杰<BR>出青年学者奖,以及首届“晨兴数学奖”。</P>
<P>该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数学素养和较高外语水平,能熟练运用计<BR>算机,并在深层次研究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均具备较强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复合型人才。<BR>该系的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潜力,<BR>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硕士生直博比例已达30%,获学位率为100% ;获得博士学位<BR>的毕业生中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带头人。田刚、戴建岗<BR>等国际一流数学家乃是杰出的代表。</P>
<P>依托该系,南京大学成立了现代数学研究所。所长是中科院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BR>院田刚教授。该所的工作重点为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高层次数学人才(硕士、博<BR>士)的培养。</P>
<P>该系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填补空白、充实梯<BR>队,在高起点上形成教学、科研力量是该系的办学宗旨之一。</P>
<P>目前,该系已成为南京大学有活力、发展前景看好的院系之一。 新世纪里,该系<BR>将继续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方针,强化优势、发<BR>挥特色,努力开拓新的学科生长点,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使之成为有较高国际影响<BR>的高水平数学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基地。在此,我们竭诚欢迎国内外数学工<BR>作者加入南京大学数学系的教学科研队伍。</P>
<P>网址: http://www.nju.edu.cn/njuc/dep/shuxue/math_index.htm</P>
<P>========================================================================<BR>期刊内容: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Vol 3, No.4, 2005)<BR>Date: Mon, 24 Oct 2005 11:00:07 -0500<BR>From: Communications in Math Sciences &lt;jcms@math.wisc.edu&gt;</P>
<P>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CMS) Vol 3, No.4, 2005<BR>to be published in December 2005</P>
<P>Abstract is available at www.math.wisc.edu/~jcms<BR>full articles will be available at www.intlpress.com/CMS</P>
<P>Contents:</P>
<P>O. Scherzer, Wotao Yin and S. Osher<BR>Slope and G-set characterization of set-valued functions and<BR>applications to non-differentiable optimization problems</P>
<P>Zhimin Chen, Weibing Deng and Huang Ye<BR>Upscaling of a class of nonlinear parabolic equations for the flow<BR>transport in heterogeneous porous media</P>
<P>Hsiao-Bing Cheng, Li-Tien Cheng and Shing-Tung Yau<BR>Minimization with the affine normal direction</P>
<P>Jorge C. Lucero<BR>Bifurcations and limit cycles in a model for a vocal fold oscillator</P>
<P>Peter Constantin<BR>Nonlinear Fokker-Planck Navier-Stokes Systems</P>
<P>S. Gottlich, M. Herty and A. Klar<BR>Network Models for Supply Chains</P>
<P>Alessandro Morando and Denis Serre<BR>On the L2-well posedness of an initial boundary value problem for<BR>the 3D linear elasticity</P>
<P>M. Hairer, A.M. Stuart, J. Voss and P. Wiberg<BR>Analysis of SPDEs arising in path sampling Part I: the Gaussian case</P>
<P>Qi Wang, Sarthok Sircar and Hong Zhou<BR>Solutions of the Smoluchowski equation for nematic polymers under<BR>imposed fields</P>
<P>M. Bostan<BR>Boundary value problem for the three dimensional time periodic<BR>Vlasov-Maxwell system</P>
<P>Markus Berndt, Konstantin Lipnilov, Pavel Vachal, and Mikhail Shashkov<BR>A node reconnection algorithm for minetic finite difference<BR>discretizations of elliptic equations on triangular meshes</P>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12月3日

<P><B>Today's topic</B></P>
<DD>
<UL>
<LI>数值代数与高性能科学计算高级研讨会会议纪要 <BR>
<LI>“偏微分方程及其计算方法”国际学术会议将在昆明举行 <BR>
<LI>Margulis 和Novikov教授获2005年沃尔夫数学奖 <BR>
<LI>记获“欧拉奖”的首位华人数学家朱烈教授 <BR>
<LI>我国杰出的统计学家成平教授不幸逝世 <BR>
<LI>中科大数学系沈维孝教授的两篇论文被国际顶尖数学杂志Ann. Math.接受 <BR>
<LI>招聘信息:微软亚洲研究院理论组招聘启事 <BR>
<LI>新书介绍: Analysis and Probability: Wavelets, Signals, Fractals. <BR>
<LI>数学系介绍: 宁波大学数学系
<br></LI></UL>
<P>========================================================================<BR>数值代数与高性能科学计算高级研讨会会议纪要<BR>Date: Tue, 15 Nov 2005 19:11:44 +0800<BR>From: lxp@iapcm.ac.cn
<P>为期3天的数值代数与高性能科学计算高级研讨会于2005年11月4日至6日在北京应用<BR>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计算物理实验室举行。这次会议由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BR>研究所计算物理实验室的刘兴平研究员和谷同祥副研究员组织,香港地区和内地的<BR>60多位青年数值代数学者和研究生参加,其中12位代表应邀报告了各自的最新研究<BR>结果。</P>
<P>全国计算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计算物理实验室学术<BR>委员会主任沈隆钧研究员出席了会议开幕式。沈隆钧研究员在他的讲话中充分肯定<BR>了我国数值代数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并指出: 今后数值<BR>代数不仅要深入研究本学科中的基本的核心问题,还要注重学科交叉以及与应用部<BR>门的结合。11月6日上午,代表们就我国数值代数的发展与合作进行了座谈。来自<BR>应用部门的专家介绍了一些具体的合作内容和可行的合作方式,并回答了与会代表<BR>提出的有关问题。白中治研究员还就明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举办数值<BR>代数暑期学校的筹办进展做了介绍。座谈会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天,但大家都能畅所<BR>欲言,各抒己见,对数值代数的现状、合作以及暑期学校和学术会议的组办等提出<BR>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P>
<P>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种小而精的学术会议形式很好,值得继续坚持下去。</P>
<P>刘兴平, 谷同祥</P>
<P>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计算物理实验室<BR>2005年11月14日</P>
<P>========================================================================<BR>“偏微分方程及其计算方法”国际学术会议将在昆明举行<BR>Date: Tue, 22 Nov 2005 13:56:15 +0800 (HKT)<BR>From: "Prof. T. Tang" &lt;ttang@hkbu.edu.hk&gt;</P>
<P>“偏微分方程及其计算方法”国际学术会议通知<BR>一、会议时间:2005年12月17日-22日。<BR>报到时间:2005年12月17日(星期六)全天。<BR>报到地点:昆明海逸酒店(五星级),昆明市洪化桥20号(翠湖南路省图书馆旁)<BR>  联系电话:0871—5517007、5519119,传真:0871--5516877<BR>  联系人: 王涛(13888082379),张洪巍(13888082479)<BR>二、会议地点:云南省昆明市、德宏州瑞丽市<BR>三、主办单位: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BR>云南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BR>四、会议内容:<BR>1)、偏微分方程;<BR>2)、动力系统;<BR>3)、数值分析;<BR>4)、科学与工程计算。<BR>五、回执方式:<BR>请将您的职务、职称及论文摘要打印(不超过一页纸)后,在2005年12月1日以前,<BR>按以下地址发电子邮件或寄磁盘给张洪巍先生。请同时告知到昆明的具体时间、航班号或<BR>车次,以及您的联系电话、随行人员等,以便于我们到机场、车站迎接您。<BR>通讯地址: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昆明市121大街298号,邮编:650092),张洪巍老师收。<BR>E-mail: kmzhw@ynnu.edu.cn<BR>六、科学委员会:<BR>1、 郭柏灵(主席),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北京,中国。<BR>2、 常谦顺,中科院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北京,中国。<BR>3、 陈良宇,台湾大学,台湾,中国。<BR>4、 Jie Shen, Purdue大学,美国。<BR>5、 王晓平, 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香港,中国。<BR>6、 Yao Shu Wong, Alberta Edmonton 大学数学系,加拿大。<BR>7、 Z.P. Xin,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国。<BR>8、 Tong Yang, 香港城市大学数学系,香港,中国。<BR>9、 应隆安, 北京大学数学系,北京,中国。<BR>七、组委会:<BR>1、 常谦顺(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BR>2、 郭 震(副主席),云南师范大学,中国。<BR>3、 付希林(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中国。<BR>4、 S. Omata, Kanazawa 大学,日本。<BR>5、 王 涛,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BR>6、 张洪巍,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BR>八、会议行程:<BR>学术会议分别在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昆明海逸酒店)和德宏州瑞丽市召开。 九、会务费:<BR>参会代表每人收会务费800元。代表在会议期间的其他费用由主办方负责。</P>
<P>云南师范大学<BR>二零零五年十一月九日</P>
<P>========================================================================<BR>Margulis 和Novikov教授获2005年沃尔夫数学奖 2005-11-27 [新闻中心]<BR>(转自沃尔夫基金会网站)</P>
<P>THE 2005 WOLF FOUNDATION PRIZE IN MATHEMATICS</P>
<P>Gregory A. Margulis (1946, Russia)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onnecticut, U.S.A.</P>
<P>For his monumental contributions to algebra, in particular to the theory of lattices in semi-simple Lie groups, and striking applications of this to ergodic theory, representation theory, number theory, combinatorics, and measure theory.</P>
<P>Sergei P. Novikov (1938, Russia)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Maryland, USA; and L.D. Landau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Moscow, Russia</P>
<P>For his fundamental and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algebraic and differential topology, and to mathematical physics, notably the introduction of algebraic-geometric methods</P>
<P>相关链接 获奖者成就详细介绍</P>
<P>相关内容 沃尔夫数学奖简介 (转自中国科普) 由于菲尔兹奖只授予40岁以下的的年轻数学家,<BR>所以年纪较大的数学家没有获奖的可能。恰巧1976年1月,R. 沃尔夫及其家族捐献一千万美元<BR>成立了沃尔夫基金会,其宗旨是为了促进全世界科学.艺术的发展。沃尔夫基金会设有:数学.<BR>物理.化学.医学.农业五个奖(1981年又增设艺术奖)。1978年开始颁发,通常是每年颁发一<BR>次,每个奖的奖金为10万美元,可以由几人分得。由于沃尔夫数学奖具有终身成就奖的性质,<BR>所有获得该奖项的数学家都是享誉数坛.闻名遐迩的当代数学大师,他们的成就在相当程度<BR>上代表了当代数学的水平和进展。该奖的评奖标准不是单项成就而是终身贡献,获奖的数学<BR>大师不仅在某个数学分支上有极深的造诣和卓越贡献, 而且都博学多能,涉足多个分支,且<BR>均有建树,形成了自己的著名学派,他们是当代不同凡响的数学家。R. 沃尔夫1887年生于德<BR>国,其父是汉诺威城的五金商人。沃尔夫曾在德国研究化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后移居古巴。<BR>他用了近20年的时间,经过大量试验.历尽艰辛,成功地发明了一种从熔炼废渣中回收铁的方法,<BR>从而成为百万富翁。他是沃尔夫基金会的倡导者和主要捐献人。沃尔夫于1981年逝世。</P>
<P>相关书籍 《当代数学大师—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及其建树与见解(第3版)》 作者:李心灿,北<BR>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本书以简练的文字,介绍了当代极负盛名的43位沃尔<BR>夫数学奖得主 的简历、主要成就、治学态度和方法以及他们对数学研究、 数学教育等方面的<BR>卓越见解,展现了当代数学发展的众多信息和特点。 本书在附录中还简要地介绍了菲尔兹奖得<BR>主的主要成就及 历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等。 本书适合于数学教师、数学研究工作者、 研究生、<BR>大学生及数学爱好者阅读。</P>
<P>========================================================================<BR>记获“欧拉奖”的首位华人数学家朱烈教授<BR>2005-11-19 [名家风范]<BR>文汇报文章  作者:孙宁华 丁姗</P>
<P>学高身正一书生 ——记获“欧拉奖”的首位华人数学家朱烈教授<BR>                 <BR>获大奖众望所归</P>
<P>今年3月9日,在第14届国际组合数学与应用年会上,国际组合数学权威大<BR>奖——“欧拉奖”第一次颁发给了华人科学家——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朱烈<BR>教授。喜讯传至国内,组合学界欢欣鼓舞,因为“欧拉奖”是由国际组合数学与<BR>应用协会颁发的终生成就奖,是组合数学方面的最高荣誉,是组合数学界许多探<BR>索者的毕生追求和梦想。获奖通知上有这样的评价:“苏州大学的朱烈教授是国<BR>际组合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令人称道的早期成果是给出了‘欧拉猜<BR>想’不成立的新的证明,其证明简洁漂亮,……其研究成果体现了他研究的深度<BR>和宽度。”</P>
<P>1965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的朱烈,是苏大“土生土长”的教授。能取<BR>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固然与他的勤奋与睿智分不开;更重要的是,那份时时处处<BR>将自己置身于名利场之外的从容和淡泊,才是成就他事业的关键。</P>
<P>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许多优秀的学子都把研究数学作为<BR>毕生的志向和追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前途也从上<BR>世纪80年代起遭遇了某种意义上的寒流:学生读书时辛苦,毕业后工资低,优<BR>秀的中学毕业生逐渐放弃了数学专业;大学数学教师只能在学校里教书,校外兼<BR>职、横向经费几近寥寥。此时,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意志坚定的人才<BR>能在这个领域坚持下去!</P>
<P>正是在这个时期,执着探索的朱烈在组合数学界逐步确立自己的地位。他对组合<BR>设计构作的前沿性著名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先后在美国、<BR>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国内的许多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并赢得了国内<BR>外专家的称赞和高度评价。华南师大著名几何学和组合论专家钟集教授认为:<BR>“朱烈所做的工作是杰出的,特别是在组合设计方面,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很高<BR>的评价。”对朱烈的“关于欧拉猜想的一个简短证明”,英国著名数学家A.Keed Well<BR>在他的专著《统计科学百科全书》卷Ⅲ中给予很高的评价:“朱烈的证明,<BR>据我所知是迄今最短和最漂亮的证明。”。<BR>                  <BR>育英才用心良苦</P>
<P>如果说,获得“欧拉奖”是对朱烈40年来科研工作的一个完美总结,那么,获<BR>评“全国优秀教师”则是对他为人师表的充分肯定。</P>
<P>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不是体现在态度的严厉和言辞的凌厉之间,而是通过<BR>“严以律己”的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朱烈不喜欢学生礼节性的登门造<BR>访,但只要是为了探讨问题,他是来者不拒的。他家的小客厅里悬挂着一块大白<BR>板,学生们来了以后,朱烈很少与之寒暄,往往是径直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单<BR>刀直入地展开讨论。勾勾划划之间,许多问题迎刃而解。未能解决的,朱烈会在<BR>一夜深思之后,再作探讨。跟着他做博士后的马欣荣就曾经在一次意犹未尽的探<BR>讨之后被朱老师凌晨5点多的电话唤醒。原来,经过一夜的深思,朱老师又有了<BR>新的想法。</P>
<P>严格只是朱教授对学生的学业要求,惜才爱才则是他在人才培养上的另一特点。<BR>有一次,他在加拿大访问期间,在一家书店里发现了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关于动力<BR>系统的原版书。尽管书价很高,可他想都没想就买了下来。回到苏州后,他把这<BR>本书送给了数学学院年轻的教师曹永罗,并对他说:“我知道你的研究方向正是<BR>动力系统,这本书或许对你有用。”曹永罗并不是朱老师的研究生,也不是和他<BR>同一个研究方向,但是,一个拥有博大胸怀的学者决不会囿于狭隘的门户偏见,<BR>朱老师,以他的无私和真诚,再一次赢得了大家的敬重。</P>
<P>这样的精心调教和潜移默化,能培养出类拔萃的学生实属必然。朱烈的学生有的<BR>年纪很轻就成了教授、博导,有的成了国际权威刊物的编辑。他所率领的研究群<BR>体也在国际组合数学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一个数字足以让他欣慰:在2004年<BR>出版的国际杂志《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Designs》中超过20%的论文来自这个<BR>群体。</P>
<P>在生活上,朱烈对学生往往表现出舔犊般的关怀。他对青年学生寄予厚望,更对<BR>品学兼优而家境清贫的学生给予细心而周到的呵护。冬天的时候,他会主动与院<BR>里联系,为学生买好衣服;年终的时候,他又把部分津贴拿出,分送给困难的学<BR>生。他做这些事情时特意嘱托办事的人:不要对外透露,更不要告诉受帮助的学<BR>生。所以,得到他帮助的学生,至今也不知道学院的哪位老师帮助了他们。有一<BR>年秋天,他的一位入学不久的博士生流露出了退学的念头,朱烈教授发现他的情<BR>绪后,再三询问,才知道这位学生遭遇了家庭变故,才不得不出此下策。朱老师<BR>当即决定在他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内每月资助他数百元,帮助他完成学业。<BR>                   <BR>处世事淡薄名利</P>
<P>一次次的慷慨解囊,是因为他生活富裕、收入颇丰吗?不是的,了解朱老师的人<BR>都知道,和他对学生的慷慨大方相比,他对自己和家庭的花费则显得有些“小气<BR>吝啬”了。</P>
<P>第一次到朱老师家拜访的学生都会惊讶于他居住环境的简陋:80平方米的面<BR>积,水泥地,石灰墙,老式的家具,唯一称得上高档的现代电器就是书房里的那<BR>台电脑。是他没有条件入住高级套房,购置高档家具吗?显然不是的。</P>
<P>朱烈教授把名利看得特别淡,即使得之无愧,他也要拱手相让。以前,数学科学<BR>学院只有应用数学一个博士点的时候,学校按规定只能给学院一个一级岗位,朱<BR>烈教授是应用数学专业的带头人,他完全有资格申报这个岗位。然而出人意料的<BR>是,他却只申报了二级岗。他说,一级岗只有一个,让其他教授报吧。前几年,<BR>学校有一批复式结构的房子,近200平米,按条件他有资格拿,但他没有,他说,<BR>给别人吧,现在的80平米就可以了!这位精于计算的数学家,对自己的经济账<BR>反倒懒得计算了!他告诫学生:“如果想在科学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把生活<BR>简单化!”</P>
<P>获“欧拉奖”背后的小故事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朱烈的淡薄名利。去年,当他的<BR>学生们提出要为他申请欧拉奖时,被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也是学生们预料到<BR>的。但是,学生们实在不忍心放弃这一机会,于是,他们悄悄整理材料并送到国<BR>际组合数学协会。朱老师的学术成就早已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肯定,获奖也就成了<BR>水到渠成的事。当组委会事先给朱烈教授发来通知时,他却隐瞒了这个喜讯,一<BR>如既往从事他的教学和科研。不久,学界专家获悉后纷纷向他祝贺。他的学生特<BR>意从各地赶来庆贺,他们预先定做了一个蛋糕,蛋糕上刻着一个巧克力做成的<BR>2004年度“欧拉奖”奖牌,以这样朴素的形式表示对朱老师的祝贺。</P>
<P>“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朱烈教授40年科研和教学生涯的一个贴切写<BR>照,拥有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幸运,是苏大的幸运,是学界的幸运!</P></DD>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gghhjj)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12月3日

续上......<BR><BR>
<P>======================================================================== <BR>我国杰出的统计学家成平教授不幸逝世<BR>摘自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P>
<P>成平同志生平</P>
<P>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我国杰出的统计学家、<BR>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成平同志于2005年11月24日<BR>7时2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中关村医院逝世,享年73岁。</P>
<P>成平,原名成孟杰,男,汉族,1932年6月17日诞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他1950年从<BR>长沙清华中学毕业后,进入沈阳东北工学院数学系学习,1952年因院系调整转入<BR>东北人民大学(即现在的吉林大学)数学系,1954年8月毕业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数<BR>学研究所工作,1957年受组织委派赴波兰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学习,于1961年获波兰<BR>Wroc?awski大学数学物理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回数学所工作。1965年7月至1968年<BR>7月他被派往原七机部一院705所工作,任研究室主任,1982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系<BR>统科学所所长助理,1983年11月起任系统科学所所长,一直连任至1995年2月,<BR>1997年7月退休。</P>
<P>成平同志从小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他高中就读的长沙清华中学是一所由清华校友<BR>在抗战时期清华大学在长沙遗留下来的校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校,受共产党的影<BR>响较深。成平与其他进步同学一起组织了一个小组,其中有两位地下党员参与活动,<BR>其间他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并迎来了长沙的解放。1950年在长沙清华中学,他<BR>第一批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之后,他在政治上对自己一直严格要求,1956<BR>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其后长达半个世纪的生涯中,他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BR>导,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一<BR>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P>
<P>成平同志从小喜欢数学,数理学科的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刚到数学研究所时,<BR>他参加了由华罗庚先生主持的数论导引讨论班,华老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他影响很<BR>深,使他终身受益匪浅。后来他转行到概率统计,当时与王寿仁,张里千二位先生<BR>一起参加由许宝騄先生主持的弱极限理论讨论班,成为我国概率统计学科的创始人<BR>和发起人之一。在波兰学习期间,他师从著名数学家Steinhaus,主攻数理统计和质<BR>量控制。</P>
<P>1961年回国后,他在数学所概率统计研究室,主持统计判决方向的研究。他当时在<BR>《数学学报》发表的两篇论文结果被收集到西方出版的专著中,其中一篇的方法被<BR>国际著名统计学家Lehmann的名著《点估计理论》作为一个定理的证明而采用,称<BR>为 (Cheng) Ping 方法。在七机部工作期间,他从事导弹与卫星的总体及发动机的<BR>质量与可靠性工作,由他提出的某种型号发动机的长寿命实验方案,费用仅为前苏<BR>联专家提出方案的二分之一,又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几十年来,这种型号的发动机<BR>没发生过结构性故障。他的这项工作受到七机部及国防科工委的高度评价。上世纪<BR>八十年代后,他又从事过复杂系统的可靠性综合的研究,参与了一些可靠性实际项<BR>目,为我国可靠性理论和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开创性工作。</P>
<P>成平同志是我国建国以来数理统计界最具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多年来,成平同<BR>志在统计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统计决策、统计大样本理论和统计应用等方面做出了<BR>非常出色而有影响的成果,在系统所建立和形成了全国闻名的统计学术团体。他在<BR>可容许估计方面彻底改进了Karlin定理,使之应用更广;提出了二次型估计的可容<BR>许问题,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与刻划;在极大似然估计特别是非正则极大似<BR>然估计与渐近有效性,估计的各种优良性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不仅如<BR>此,他时刻注意国际统计学领域的发展方向,80年代后,他在承担繁重的行政工作<BR>同时,积极从事和推动参数与半参数模型、投影寻踪(Projection Pursuit)方法<BR>等方面的研究,在回归函数的改良估计、估计的渐近有效性、回归函数和密度的投<BR>影寻踪逼近和估计方面;稳健位置和散布阵估计,高维数据的统计推断及大样本理<BR>论,混合分布的推断与检验等国际统计主流方向上做出了突出而影响广泛的成果。<BR>他与其合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包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多项<BR>奖励。他发表论文八十多篇,国外同行曾评价他的工作“富有创见和深度,难度很<BR>大”,赞誉他“在担当如此重的行政工作的同时,能做出如此出色的研究工作,这<BR>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他在理论上有敏锐的学术目光,宽广的基础,同时对统计<BR>应用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可靠性小样本统计推断、质量控制、统计方法应用标准<BR>化等领域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应邀多次访问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朝<BR>鲜和港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BR>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许多院校讲过学。</P>
<P>成平同志不仅注重统计的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还特别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在十<BR>年动乱后,成平同志与其他同志一道,在艰苦的条件下,主持举办了多次系统的统<BR>计培训班与讨论班。从这些班上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现在一些学校和单位的统计研<BR>究和教学岗位上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成平同志对自己的学生要求极为严格,言传身<BR>教,他所培养指导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目前活跃在国内外统<BR>计科学研究的前沿,成为本学科领域中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P>
<P>由于他的学术地位、影响和工作需要,成平同志承担了一些全国性的学术组织的大<BR>量工作,同时也长期承担了包括系统科学所所长在内的行政领导工作,为此他付出<BR>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作为主要筹备者与负责人之一,他参与组织了1975年全国概<BR>率统计会议。这个会议是十年动乱中举行的数学界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在这次大<BR>会上,传达了胡耀邦同志对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指示精神,反映了邓小平同志拨乱反<BR>正,排除四人帮的干扰的重要战略部署,因而它不单是一个学术性会议,而且具有<BR>很大的政治影响。成平同志还参与筹划于1982年成立的中国数学会概率统计学会,<BR>担任了第一任秘书长和第三任理事长。作为国内主要组织者之一,成平同志与国内<BR>其他单位统计工作者一起,发起并促成了中日统计研讨会、泛华统计学会统计科学<BR>研讨会以及海峡两岸统计与概率研讨会的召开,这些会议至今还在定期举办。他还<BR>积极参与了1987年中美统计会议及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统计学会50届大会的组<BR>织工作,为开辟统计的国际与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渠道,作出了杰出贡献。除此以<BR>外,他还长期担任中国数学会、中国统计学会、中国现场统计研讨会、中国工业与<BR>应用数学学会等学术团体的常务理事,以及第一至第四届全国统计方法应用标准化<BR>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还是国际统计学会(ISI)当选委员,并在1991-1995年担<BR>任ISI的执行理事。他积极参与了《应用数学学报》、《系统科学与数学》与《应<BR>用概率统计》等学术刊物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的主编。</P>
<P>1979年10月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所成立。在首任所长关肇直领导下,系统科学研究<BR>所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旺盛的创新力。但由于关先生不幸患病并过早去世,成平<BR>同志在1983年11月被任命为系统科学所第二任所长。从此,他身不由己地被推到领<BR>导岗位上。对成平同志来说,所长这个岗位既富有挑战性,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BR>对于并不擅长行政管理的他来说,担任所长真正是勉为其难,何况当时正值改革开<BR>放初期,科学院的体制改革尚未明确,所的运作及科研经费又极为紧张。但由于他<BR>的无私坦诚、办事公正、谦虚谨慎、克己奉公的优秀品质,成平同志得到所内大多<BR>数同志的支持及科学院领导的信任。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支持及领导班子其他同志的<BR>配合下,成平同志与全所广大员工一起,在三届所长长达11年的任内,克服多种困<BR>难,使得系统所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期间,所里增加了多位院士,培养了一大批<BR>年轻有为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全院及全国同类型研究单位中,系统所的状态绩效<BR>与水平始终处于前列,同时也为研究所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成平同志无论在行政管理,学术组织还是科研工作中,都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在各<BR>方面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他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更不以权谋私。<BR>他淡薄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涉及自己的职位、职称提升以及工资、住房等<BR>待遇方面,他绝不开口,总是主动推让。他事事处处以国家和研究所的大局为重。<BR>但他又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办事公道,无私无畏,有民主作风和自我批评精神。<BR>他在自传中谦虚地说:“我没有做出特别突出的成绩,仅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BR>作,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把事业放在心上,努力去做。我无所求,只求不追悔一<BR>生”,他又说他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但是这平凡的一生与老师的培养、党的教<BR>育、同学同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我衷心感谢他们。”这充分反映了成平同志的人<BR>生哲学:时刻想着事业,处处想到他人,很少想到自己家庭和本人。</P>
<P>成平同志身体一向不是很好,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长期带病坚持工作,<BR>退休之后,才有时间锻炼身体。今年2月,经诊断患上胰腺癌,病情十分险恶,但<BR>他心态一直平和,泰然处之。在夫人柳芬女士及医生的精心护理和治疗下,平稳的<BR>走完了最后一段人生。终因癌症的发展,医治无效,于11月24日7时25分在北京中<BR>关村医院安祥地逝世,终年73岁。成平同志生前曾立下遗嘱, 丧事从简,不举行<BR>告别仪式。</P>
<P>成平同志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系统科学和统计科学事业,他的风范将<BR>永远激励年轻一代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统计学家,<BR>一位可敬的长者,是我国系统科学界与统计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BR>院,特别是系统科学研究所的一个重大损失。我们将永远怀念他,永远记住他为<BR>我们所做的一切。</P>
<P>成平,请您一路走好!</P>
<P>成平同志治丧委员会</P>
<P>2005年11月24日</P>
<P>======================================================================== <BR>中科大数学系沈维孝教授的两篇论文被国际顶尖数学杂志Ann. Math.接受<BR>Date: Sat, 19 Nov 2005 08:10:16 +0800<BR>From: Falai Chen &lt;chenfl@ustc.edu.cn&gt;</P>
<P>最近,中科大数学系沈维孝教授的两篇论文被国际顶尖数学杂志Ann. Math.接受<BR>发表。据悉,自改革开 放之后,有国内学者参与的、在Ann. Math. 杂志发表的<BR>论文只有4篇,其中以国内为独立完成 单位的只有1篇。</P>
<P>在这两篇论文中,沈维孝教授与国外学者Kozlovski及van Strien合作完全解决<BR>了实Fatou猜想,这一猜想被著名数学家、费尔兹奖获得者Smale列为21世纪最重<BR>要的数学问题之一。</P>
<P>沈维孝教授1995年毕业于中科大数学系,随后被派遣到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BR>2001年获博士学位。2001年11月至2004年9月在国际动力系统中心之一的英国Warwick<BR>大学工作。2004年9月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回中国科技大学工作。</P>
<P>沈维孝教授另外一篇论文于2004年发表在另一个国际顶级杂志Invent. Math.上。</P>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gghhjj)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12月3日

<STRONG>续上.......</STRONG><BR><BR>招聘信息:微软亚洲研究院理论组招聘启事<BR>Date: Mon, 14 Nov 2005 12:00:57 +0800 (CST)<BR>From: "[gb2312] wjp" &lt;wjp@lsec.cc.ac.cn&gt;
<P>Research Positions in Microsoft Research Asia Theory Group</P>
<P>Position Title: Research Manager / Researcher / Associate Researcher in Theory Group</P>
<P>Working Location: Beijing, P.R. China</P>
<P>The Theory Group of Microsoft Research Asia is seeking established or <BR>promising stars of theorists in any aspects of computing. The preferred <BR>research areas include but definitely NOT limited t Numerical Computation,<BR>Cryptography, Combinatorics, Geometry, Information Theory, Algorithms, <BR>Signal Processing, Optimization/Operation Research, Statistics/Random <BR>Process, etc.</P>
<P>Candidates are expected to hold a Ph.D. degree in Mathematics or Physics, <BR>or in theoretical computer, with a strong publication record in top journals<BR>and conferences. Candidates need to demonstrate strong interpersonal skills,<BR>and be able to work independently in formulating practical problems and <BR>solving challenging theoretical problems.</P>
<P>Please send your detailed resume to Dr. Zhouchen Lin at msthyjob@microsoft.com.<BR>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publications and received awards should be listed and described.</P>
<P>微软亚洲研究院理论组招聘启事</P>
<P>可供职位:主任研究员/研究员/副研究员<BR>工作地点:中国北京</P>
<P>微软亚洲研究院理论组正在招募知名的或很有潜力的在任何与计算相关的领域的理论<BR>专家。我们希望理论专家的研究领域属于(但决不限于)以下方面:数值计算、密码、<BR>组合数学、几何、信息论、算法、信号处理、优化/运筹学、统计/随机过程等。</P>
<P>应聘者最好能拥有数学、物理、或理论计算机的博士学位,并在顶级杂志或会议上有<BR>出色的论文发表。应聘者应当有很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并具备能够独立地把实际问题<BR>转化成理论问题和解决困难的理论问题的能力。</P>
<P>请把您的详细简历通过msthyjob@microsoft.com发给林宙辰博士。请注意在您的简历<BR>里列出您发表的论文和所获奖项。</P>
<P>======================================================================== <BR>新书介绍: Analysis and Probability: Wavelets, Signals, Fractals.<BR>Date: Mon, 21 Nov 2005 09:41:18 -0500 (EST)<BR>Subject: Re: book news<BR>From: "A. X. Shen" &lt;shen@math.ohiou.edu&gt;</P>
<P>Title: Analysis and Probability: Wavelets, Signals, Fractals.<BR>Series: 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Vol. 234. Author: Jorgensen, <BR>Palle E.T. 2006, Approx. 320 p. 42 illus., Hardcover.<BR>ISBN: 0-387-29519-4.<BR>Release Due: February 2006</P>
<P>Details can be found at the publisher’s webpage:<BR>http://www.springer.com/sgw/cda/frontpage/0,11855,1-40011-22-87689592-0,00.html</P>
<P>The book is available at Amazon.com:<BR>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387295194/102-7761987-5405718?</P>
<P>This text, combining analysis and tools from mathematical probability, <BR>focuses on a systematic and novel exposition of a recent trend in pure <BR>and applied mathematics. The emphasis is on the unity of basis constructions<BR>and their expansions (bases which are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and on <BR>their use in several areas: from wavelets to fractals. The aim of this <BR>book is to demonstrate the use processes from probability, random walks <BR>on trees, and their path-space measures in the study of convergence questions<BR>from harmonic analysis,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infinite products<BR>arising in analysis of wavelets and of fractals. In doing this, the book <BR>brings together tools from engineering (especially signal/image processing)<BR>and mathematics (harmonic analysis and operator theory).</P>
<P>Key features:</P>
<P>* Interdisciplinary focus addressed to a diverse audience of students and <BR>workers in a variety of fields, meeting at the crossroads where they merge.</P>
<P>* Hands-on approach with generous motivation; lots of exercises!</P>
<P>* New pedagogical features to enhance teaching techniques and experience.</P>
<P>* Includes more than 40 figures with detailed captions, illustrating the main<BR>ideas and visualizing the deeper connections in the subject.</P>
<P>* Separate sections explain engineering terms to mathematicians and operator <BR>theory to engineers.</P>
<P>* Interdisciplinary presentation and approach, combining central ideas from <BR>mathematical analysis (with a twist in the direction of operator theory and <BR>harmonic analysis), probability, computation, physics, and engineering.</P>
<P>The presentation includes numerous exercises that are essential to reinforce <BR>fundamental concepts by helping both students and applied users practice <BR>sketching functions or iterative schemes, as well as to hone computational <BR>skills. Graduate students, researchers, applied mathematicians, engineers and<BR>physicists alike will benefit from this unique work in book form that fills a <BR>gap in the literature.</P>
<P>Written for: Graduate students, researchers, engineers, applied mathematicians, <BR>analysts, probabilists, operator theorists, information theorists, communications<BR>circuit designers, signal/image processing specialists.</P>
<P>======================================================================== <BR>数学系介绍: 宁波大学数学系<BR>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BR>http://www.chinamath.cn/</P>
<P>宁波大学位于经济繁荣、美丽富饶的东海之滨——宁波市,是一所面向全国(含港<BR>澳台地区)招生的综合性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属第一批录取院校。</P>
<P>宁波大学数学系由原宁波师范学院数学系、宁波大学数学系合并而成,经过近半个<BR>世纪的历史积累和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宁波大学教学科研力量最雄厚的院系<BR>之一。下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信息与计算科学3个本科专业,<BR>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宁波市、宁波大学首批重点建设<BR>专业。现拥有基础数学硕士点一个,宁波市重点学科一个(基础数学)。共有教职工<BR>48人,其中教授10名(博导2名),副教授20名,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45岁以下教<BR>师39名,占81.25%,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35名,占72.9%。已形成一支年富力强、<BR>充满活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P>
<P>本系本科生学制为四年,每年在全国范围内招收120名左右优秀学生。人才培养的<BR>指导思想是:打好基础、淡化专业、提高素质,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素养和创造性<BR>才能的从事数学研究和应用的优秀人才。在注重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还开展数<BR>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和综合运用数学与计<BR>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
<P>本学科建有数学研究所、信息和计算科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统计科学研<BR>究所。形成了求实创新的治学风格,培养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 取得了一系列高<BR>水平的研究成果。有2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BR>2人被评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获宁波市名教师称号。近3年来承担<BR>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等)5项,省部级各<BR>类科研项目(国家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BR>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3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论文43篇。</P>
<P>近几年来,宁波大学数学系在宁波市、宁波大学、海外宁波籍人士的大力支持下,<BR>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已具备良好的软、硬件条件。资料室订阅国内<BR>外重要学术期刊140余种。 2002年9月,宁波大学龙赛理科楼落成,教师办公条<BR>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同年获宁波大学实验室经费70万支持,完成并逐步完善了<BR>数学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工作,已建成拥有60台电脑的中心机房一个,<BR>并拟投资300万左右筹建宁波超级计算研究和应用中心,促进科学和工程计算科<BR>研和应用发展,同时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和学科建设工作。</P>
<P>网址: http://www.nbu.edu.cn/allwebs/wwwlxy/</P>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12月17日

<P>Today's Editor:</P>
<DD>Ningning Yan (严宁宁)<BR>
<DD>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BR>
<DD>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R>
<DD>ynn@amss.ac.cn
<UL>
<P><B>Today's topic</B></P>
<LI>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BR>
<LI>祝贺数学家王诗诚(音)和彭实戈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BR>
<L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举行联合会议 <BR>
<LI>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向ICIAM正式提交了承办申请书 <BR>
<LI>陈省身逝世一周年 我国数学发展正由大到强 <BR>
<LI>招聘信息: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招聘教授、副教授等 <BR>
<LI>招聘信息: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招聘统计学助理教授 <BR>
<LI>数学系介绍: 宁夏大学数学计算机学院 <BR>
<LI>期刊内容: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 (Volume 24, Number 3)
<br></LI></UL>
<P>========================================================================<BR>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BR>http://www.cas.ac.cn/html/Dir/2005/12/16/13/69/74.htm
<P>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数理学部共有八位科学家增选为<BR>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们是:</P><PRE>王诗诚(音), 数学家。  北京大学教授。
王鼎盛, 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家铝  天文学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张裕恒  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陈和生  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龚昌德  物理学家。    南京大学教授。
彭实戈  数学家。      山东大学教授。
詹文龙  核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PRE>
<P>========================================================================<BR>祝贺数学家王诗诚(音)和彭实戈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BR>http://www.cas.ac.cn/<BR>http://www.cas.ac.cn/html/Dir/2005/12/16/13/69/74.htm</P>
<P>数学物理学部<BR>2005年中国科学院数学新当选院士简介</P>
<P>王诗诚(音)<BR>数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53年生于江苏省盐城市。1988年在美国加州<BR>大学洛杉机分校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BR>《Top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等杂志的编委。</P>
<P>从事低维拓扑研究。与合作者一起发现了三维流形中不能提升为有限复叠空间嵌<BR>入曲面的第一个本质浸入曲面的例子,在三维流形中心问题本质Haken猜测的<BR>研究引人注目,为几何群论专家所称道。与他人合作,对可几何化流形证明了<BR>Thurstou关于复叠度的猜测;证明了几个有限性定理,<BR>并给出不可约几何三维流形自同胚的标准型,对三维流形间非零度映射的研究作<BR>了重要的推动。在纽结手术方面也有佳作。发现了卫星结上实行循环手术的障<BR>碍;与他人合作得到纽结补中本质浸入曲面边界数的有限性定理。</P>
<P>彭实戈<BR>数学家。山东大学教授。1947年生于山东省滨县。1974年毕业于山东大<BR>学物理系,1986年获法国普鲁旺斯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数学<BR>研究所所长、金融研究院院长。</P>
<P>在控制论方面,获得了随机最优控制系统的一般随机最大值原理;在概率论方<BR>面,对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首先获得了非线性<BR>Feynman-Kac公式,建立了一大类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与倒向随机微分方程<BR>的对应关系,将20世纪50年代初的Feynman-Kac路径积<BR>分理论推广到非线性情况。建立了动态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g-期望理论,将<BR>Kolmogorov创立的概率论推广到非线性情况,并将其应用于动态金融风险度量<BR>的理论与计算。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九五"重大项目"金融数学、金融工程、<BR>金融管理"第一负责人,对在我国建立"金融数学"新<BR>学科起了很关键的作用。</P>
<P>========================================================================<BR>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举行联合会议<BR>摘自CSIAM NEWS No.7</P>
<P>2005年4月6日, CSIAM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举行联合会议, <BR>讨论了中国现代工业与应用数学的交叉重大项目的立项问题。基金委拟就现代<BR>工业中的应用数学方面每年资助两个重点项目和10个面上项目。 理事长李大潜<BR>院士主持了会议。丁伟岳院士、谢定裕、叶其孝、郑泉水、巩馥洲等教授应邀<BR>参加了会议,基金委数理部的领导张立群、张文岭、雷天刚和学会的袁亚湘、<BR>曾云波、张平文、简怀玉、谢金星和朱江教授出席了会议。</P>
<P>======================================================================== <BR>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向ICIAM正式提交了承办申请书<BR>摘自CSIAM NEWS No.7</P>
<P>2005年5月,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向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正式提交了承<BR>办2011年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家大会的申请书。申请书是学会申办组成员袁亚湘、<BR>江松、张平文和简怀玉花了很多时间起草完成的,理事长李大潜院士两次亲自修<BR>改过申请书。</P>
<P>========================================================================<BR>陈省身逝世一周年 我国数学发展正由大到强<BR>新华网北京12月2日电(记者吴晶晶)</P>
<P>12月3日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对于他生前提出的<BR>“中国应该成为21世纪数学大国”的命题,吴文俊、王元、杨乐、文兰<BR>等著名数学家表示,我国数学的发展正在与国际接轨,我国已经成为数学<BR>大国,现在正向着数学强国的更高目标不断迈进。</P>
<P>中国数学会2日举行纪念仪式,缅怀陈省身先生为世界数学发展做出的杰出<BR>贡献。陈省身是国际著名数学家,他对整体微分几何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BR>学的发展,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BR>何之父”。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P>
<P>陈省身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数学事业,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多次<BR>提出中国一定可以成为数学大国,“现在他的预言已经成为了现实,而他本人为<BR>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吴文俊院士说。<BR> <BR>纪念仪式上,我国数学界的代表、陈省身的女儿陈璞和陈省身生前好友回忆了<BR>陈省身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点点滴滴。大家纷纷表示陈省身严谨求实的科<BR>学精神、淡泊名利的坦荡襟怀、提携后进的无私品格、不倦探索的人生境界,为<BR>世人树立了典范。<BR> <BR>“陈省身数学奖”设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也同时举行。这是我国数学史上第一<BR>个奖励项目,目前已有20位在数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青年数学家获奖。<BR>杨乐院士表示,“陈省身数学奖”对于我国年轻数学家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BR>用,希望通过几代数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到这个奖设立四十、五十周年的<BR>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已经成为数学强国,这也是对陈省身先生最好<BR>的纪念和安慰。<BR>(来源:新华社 采编:张国)</P>
<P>======================================================================== <BR>招聘信息: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招聘教授、副教授等<BR>Date: Fri, 02 Dec 2005 16:33:05 +0800<BR>From: Jun ZOU &lt;zou@math.cuhk.edu.hk&gt;</P>
<P>Positions available at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BR>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P>
<P>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s) / Assistant Professor(s) / Associate<BR>Professor(s) / Professor(s)</P>
<P>Applicants should (i) have a relevant PhD degree, preferably in the area<BR>of Applied Mathematics. Those specialized in other relevant areas with <BR>excellent qualifications may also be considered.<BR>Applicants for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ship should have a good<BR>potential in research and teaching. Applicants for Assistant <BR>Professorship / Associate Professorship should have outstanding profiles<BR>in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those for Professorship should have<BR>established scholarship of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in their specialties.<BR>Appointment(s) will initially be made on a fixed-term<BR>contract basis for two to three years from August 2006, renewable<BR>subject to mutual agreement.</P>
<P>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iversity and the general terms of<BR>service for appointments is available<BR>at http://www.cuhk.edu.hk/personnel. The terms mentioned herein are for<BR>reference only and are subject to revision by the University.</P>
<P>Application Procedure<BR>Please send full resume, copies of academic credentials, a publication<BR>list and/or abstracts of selected published papers, together with names,<BR>addresses and fax numbers/e-mail addresses of three referees<BR>to whom the applicants' consent has been given for their providing<BR>references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 to the Personnel Office, The <BR>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N.T., Hong Kong (Fax: (852) 2603 6852) <BR>on or before March 15, 2006.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tatement<BR>will be provided upon request.<BR>Please quote the reference number and mark ?¥Application -<BR>Confidential?| on cover.</P>
<P>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sition or institution/company:<BR>http://www.math.cuhk.edu.hk/en/</P>
<P>Deadline for Applications: March 15, 2006</P>
<P>========================================================================<BR>招聘信息: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招聘统计学助理教授<BR>http://www.math.hkbu.edu.hk/depthome/news/ad0512.pdf</P>
<P>From: Michael Ng &lt;mng@math.hkbu.edu.hk&gt;<BR>Date: Wed, 7 Dec 2005 15:18:55 +0800 (HKT)<BR>Subject: Hong Kong Baptist Univ, Assistant Professor in Statistics</P>
<P>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BR>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BR>Assistant Professor (PR141/05-06)</P>
<P>Th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invites applications for an Assistant <BR>Professor position with specialty in Statistics commencing September 2006. <BR>Applicants should have a PhD degree in Statistics or a related discipline <BR>and a demonstrat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ability. Consultancy experience <BR>is an advantage. Starting salary will be commensurate with qualifications <BR>and experience.</P>
<P>Application Procedure: Applicants are invited to write in response to the<BR>requirements and fill in the application form which is obtainable (a) by<BR>downloading from: [http://www.hkbu.edu.hk/~pers]; or (b) by fax at <BR>3411-7799 (local line only); or (c) in person from the Personnel Office,<BR>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evel 7, Shaw Tower, 34 Renfrew Road, <BR>Kowloon Tong, Kowloon. Application should be sent to the same address.</P>
<P>Applicants are requested to send in samples of publications, preferably <BR>three best ones out of their most recent publications. Applicants should <BR>also request three referees to send in confidential reference to the Personnel <BR>Office direct. Please quote PR number on the application and any subsequent <BR>correspondence. Specific inquiries may be made to Prof. Tang Tao or Prof. Zhu <BR>Lixing (E-mail: ttang@hkbu.edu.hk/lzhu@hkbu.edu.hk,<BR>http://www.math.hkbu.edu.hk).</P>
<P>Details of the University's Person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tatement can be <BR>found at [http://www.hkbu.edu.hk/~pers/job]. The University reserves the right <BR>not to make an appointment for the posts advertised, and the appointment will <BR>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terms &amp; conditions then applicable at the time of offer.</P>
<P>Deadline: January 31, 2006.</P>
<P>======================================================================== <BR>数学系介绍: 宁夏大学数学计算机学院<BR>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BR>http://www.chinamath.cn/</P>
<P>宁夏大学数学计算机学院,前身是宁夏师范学院数理系,始建于1958年,1959年<BR>更名为数学系,1992年更名为数学与电算工程系,1997年与原宁夏教育学院(含<BR>银川师专)数学系、宁夏工学院基础部数学教研室合并重组为宁夏大学数学与电<BR>算工程系。2002年由原数学与电算工程系的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数学与应<BR>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方向)等专业,物理与电气<BR>信息工程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方向)专业和原宁夏大学计算中心合并组<BR>建了数学计算机学院。学院经过四十五年的艰苦创业,已经形成数学与应用数学、<BR>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个本科专业;现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BR>应用数学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等4个硕士点。</P>
<P>学院设有三个系:数学与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BR>两个中心:计算中心、实验中心;一个部:大学数学教学部,并有应用数学与力学、<BR>信息与计算科学、远程教育等3个研究所。</P>
<P>近年学院教师先后在国内外60多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36篇被国<BR>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I、ISTP等摘录,出版著作、教材25部。获得国家“863”<BR>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项,数学天元基金资助项目2项,国家<BR>级教学改革课题2项,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1项,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BR>基金项目3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教师中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国<BR>家级优秀奖1项,自治区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BR>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获全国师范院<BR>校曾宪梓教师奖二等奖2名;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项。作为学科带头人有2人入<BR>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入选宁夏“313人才工程”,2人获全国“高校<BR>优秀青年教师奖”,2人获“宁夏青年科技奖”;2人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BR>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P>
<P>学院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强化特色、形成优势<BR>的思路,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组合,稳定规模、调整<BR>结构,以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和质量意识的实用人才、技术人才为目标,理科<BR>专业强调基础应用,工科专业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师范专业重视从师、从教能<BR>力,形成学院的优势学科和专业特色,创造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促进人才全<BR>面素质的提高,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学院以交叉学科为<BR>特色,注重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以博士点、硕士点为依托,以区级重点学科为<BR>龙头,加强建设优势学科,积极扶持新兴交叉学科。到2010年之前,争取实现 <BR>“以本科教育为主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以教学为主到教学与科<BR>学研究及科技创新并重”的根本性转变。</P>
<P>网址: http://www.num.nxu.edu.cn/lxwm.htm</P>
<P>========================================================================<BR>期刊内容: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 (Volume 24, Number 3)<BR>Date: Fri, 2 Dec 2005 12:02:56 -0500 (EST)<BR>From: Chi-Wang Shu &lt;shu@smtp.dam.brown.edu&gt;</P>
<P>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BR>http://www.springeronline.com/journal/10915</P>
<P>Volume 24, Number 3, September 2005</P>
<P>TVD Fluxes for the High-Order ADER Schemes<BR>E.F. Toro and V.A. Titarev, pp.285-309.</P>
<P>Focalization: A Numerical Test for Smoothing Effects of Collision Operators<BR>S. Cordier, B. Lucquin-Desreux and S. Mancini, pp.311-320.</P>
<P>On Multi-Mesh H-Adaptive Methods<BR>Ruo Li, pp.321-341.</P>
<P>Preconditioning for a Class of Spectral Differentiation Matrices<BR>Weiming Cao, Ronald D. Haynes and Manfred R. Trummer, pp.343-371.</P>
<P>`Perfectly' Scalable Data I/O<BR>Steven A. Orszag, Isaac Goldhirsch and Sudhir Srinivasan, pp.373-404.</P>
<P>------------------------------<BR>End of CAM Digest<BR>本期到此结束</P></DD>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12月31日

<P>Today's Editor:</P>
<DD>Ningning Yan (严宁宁)<BR>
<DD>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BR>
<DD>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R>
<DD>ynn@amss.ac.cn
<UL>
<P><B>Today's topic</B></P>
<LI>2006年新年快乐 <BR>
<LI>祝贺陈翰馥文兰等11位大陆科学家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BR>
<LI>陈省身逝世一周年: 陈省身的南开大学 <BR>
<L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6项目指南发布 <BR>
<LI>科学计算国际研讨会暨林群院士70诞辰学术研讨会将在北京召开 <BR>
<LI>2006 NSF-CBMS Reg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s 将在美国举办 <BR>
<LI>第一届计算线性代数国际暑期学校将在明年夏季举办 <BR>
<LI>&lt;&lt;科学&gt;&gt;杂志评选 2005年全球十大科学进展 <BR>
<LI>人民网科技频道: 2005年感动我们的科学家 <BR>
<LI>数学系介绍: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 <BR>
<LI>期刊内容: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Volume 25, Numbers 1-2)
<br></LI></UL>
<P>========================================================================<BR>2006年新年快乐
<P>The publishing date of this issue's CAM Digest is exactly the last day of<BR>year 2005. We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wish our readers a Happy New Year!</P>
<P>2006年就要开始了,恭祝大家新年快乐!</P>
<P>严宁宁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BR>汤涛 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BR>Editors of CAM-Digest</P>
<P>========================================================================<BR>祝贺陈翰馥文兰等11位大陆科学家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P>
<P>日前在埃及亚历山大举行的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第十六届全体大会上,11位大陆<BR>科学家光荣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P>
<P>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BR>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BR>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洪茂椿<BR>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BR>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翰馥<BR>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石耀霖<BR>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BR>北京大学数学院文兰<BR>清华大学顾秉林<BR>南京大学天文系方成<B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P>
<P>我们衷心祝贺这11位科学家, 特别是两位数学家, 所取得的成就和荣誉!</P>
<P>========================================================================<BR>陈省身逝世一周年: 陈省身的南开大学<BR>文/南开新闻网记者 张国</P>
<P>  2005年12月3日,星期六。由于气流的变化,中国北方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BR>雪。在天津南开大学,很多人却怀着浪漫的心情,固执地认为这场雪与一位故去一周<BR>年的老校友有关。</P>
<P>  这些天来,南开大学的学生们用自己所能想到的最浪漫、最深情、最美好也最隆<BR>重的方式,来纪念这位校友。除了创始校长张伯苓之外,此前还没有人受到过这种礼<BR>遇。</P>
<P>  这位校友不仅与周恩来总理一同进入南开大学最杰出校友名录,更是举世闻名的<BR>数学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他的93年人生在世界数学史上写下<BR>浓墨重彩的一页。他的名字,在东西方都叫“陈省身”。</P>
<P>  2004年12月3日晚19时14分,世界数学史上天空阴霾,数学天才陈省身与世长<BR>辞。一年后的这一天清晨,他的故居——南开大学宁园,校园东南一隅的一幢淡青色<BR>二层小楼,红色房顶上落满白色的雪。连周围落光叶子的树杈上也点缀着白雪。在这<BR>一天,白雪代表想念,还寓意着这位老人的高洁品质。</P>
<P>  有的南开学生把这一天称为南开大学的“陈省身日”。一年365天,陈省身的生<BR>日与忌日是他们记得最牢的日子。他们相互提醒着要在12月3日这一天,为陈先生做<BR>些什么。不止一名学生询问学校即将举行的纪念活动。人们在网上贴出纪念陈省身的<BR>文章和图片,还有的在发出提醒之际直抒胸臆:“如果不记得12月3日,还是南开人<BR>吗?”</P>
<P>  尽管这是一个周末,空气还有些清冷,很多学生却比往常起床更早,来到学校附<BR>近的花店——今天,宁园要向公众开放了,他们几天前就商量着要去给陈先生献一束<BR>花。有一些南开校友在外地无法赶来,很早就委托校内的同学朋友帮忙。</P>
<P>  曾为陈先生表演祝寿的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忙着排练一场音乐会。这场当晚19时<BR>左右开场的音乐会,既是为了庆祝南开数学所成立20周年,也寄托着对其创始所长陈<BR>省身的怀念。</P>
<P>  音乐会的开场曲是《欢乐的聚会》——这不仅因为全国数学界代表汇聚一堂,更<BR>是因为陈省身希望师生快乐:2000年世纪之交,接受南开大学电视台采访时,他应邀<BR>向全校师生发表寄语,思考良久,回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大家快乐。”</P>
<P>  老人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曲是民歌《茉莉花》,合唱团的女生们把这首歌曲练习<BR>了很多遍。她们相信,在正式演出的这一晚,陈省身先生会再次听到来自故园的挽<BR>歌。</P>
<P>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陈省身生前发表的那些不朽论文,那关于高斯-博内公式<BR>的伟大证明,那“陈省身示性类”和“陈-西蒙斯公式”,那有关他开创的几何王国<BR>的一切,都只是抽象而遥远的数学名词,理应珍藏在全世界最丰富最博大的数学图书<BR>馆里。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对陈先生的热爱。</P>
<P>  “数学是快乐的。”陈省身说。</P>
<P>  1985年,陈省身回母校创办南开数学研究所,扶持它走过20年。今天这个国内<BR>外知名的数学研究机构改名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十几年后,他提笔写信向国家<BR>提议建设一座世界一流的数学中心,亲自描绘大楼蓝图,直到今天,这座举世罕见的<BR>数学建筑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后人在楼前刻了三个大字,用的是他的亲笔:“省身<BR>楼”。</P>
<P>  2000年,陈省身回到南开大学定居。于是,学生们眼中的陈省身,有了这样的形<BR>象:他白发苍苍,眼光明亮,他的话语略带南方口音,轮椅上的背影使人感到说不出<BR>的亲近,那宽阔的额头里不知道藏有多少智慧和慈爱。当他终于安详的躺下,身上洒<BR>满他最喜欢的红掌花,赶来送别者才发现,原来他的身材曾经那样高大。</P>
<P>  他摇着轮椅,在“几何之家”宁园的小院里晒太阳,在校园幽径上“散步”,应<BR>邀在各种场合道人生、谈价值,在自己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上讲几何、论物理。他为慕<BR>名而来的青年学者和学生签名,把自己突发其想设计的“数学之美”挂历赠送给数学<BR>爱好者。他有时坐在所有人面前接受掌声与敬意,大学生为他戴上南开校徽,小学生<BR>把自己的红领巾给他系上。</P>
<P>  2002年,他推动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中国首都举行。除了一再告诫数学家要把中国<BR>建成数学强国,教给小朋友“数学好玩”,他还写诗、发表散文和研究历史的文章。<BR>同时,由于一生的杰出成就,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他还被授予了各种奖项。他<BR>飞到香港接受奖金100万美元的科学殊荣,回来后立即全额捐给母校。人们还记得他<BR>讲过一个简单的心愿:在墓前挂一方小小的黑板,便于继续演算数学。</P>
<P>  这位“微分几何之父”仅有一对子女,却成了无数年轻人的祖父,他们共同继承<BR>他的精神遗产。他是一位既睿智、又天真,既年长、又年轻,既高大、又普通,既遥<BR>远、又亲近的长者。他是学生们的老师、学者们的尊长。在南开大学校园里,他的人<BR>气比任何明星大腕、各界精英都更旺。青年们甚至愿意从课堂上逃出来,“满坑满<BR>谷”地去听他的声音。学生记者怀着忐忑的心情去采访他,他用最温和的微笑消除距<BR>离。在这里,他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很平凡也很不平凡:我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南开度过<BR>的。</P>
<P>  一年以前,他去世的当晚,南开人痛彻心扉。数千名南开大学师生自发从宿舍、<BR>教室、实验室里涌出,把学校附近所有商店的蜡烛抢购一空,每人捧着一点烛光为他<BR>守灵,围满了整个新开湖的四周。湖光、烛光、泪光、星光,共同构成了南开校史上<BR>感人至深的一幅画面。几天后,南开大学把图书馆大厅设为灵堂,供人吊唁。几万名<BR>世界各地的吊唁者,把灵堂变成花海,又把亲手折的难以计数的白纸鹤挂在路经的每<BR>一棵树上,在校园里飘起一场思念的雪。</P>
<P>  在南开大学BBS上,为陈省身逝世设立的纪念版面当晚一度同时在线数千人。后<BR>来它成为全站极少数永久保留的版面之一。一年来,每一天都有网友来发表文章表达<BR>纪念。虽然有时候,这些文章看上去缺乏逻辑和修辞。有时候只是一句轻轻的问候:<BR>“陈先生,您在那边还好吗?”</P>
<P>  12月3日,南开大学的平静一如往昔。有人出席学校的陈省身纪念大会,有人去<BR>听陈省身弟子吴文俊院士的演讲,有人参加数学家们的报告会,有人重温陈省身的音<BR>像资料,还有人带上一束鲜花来到陈省身的故居宁园,在那里默默呆上片刻。办好南<BR>开纪念陈省身,做好学问纪念陈省身……尽管很多人都想为这一天做些什么,更多的<BR>人却什么都没有做,因为他们想不出表达自己感情的最好方式。所有人都愿意谈一谈<BR>自己眼中的陈省身,更多的人却不知如何启齿——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恰如其分地<BR>描述出这位独一无二的老人呢?</P>
<P>  只是,这一天,每个人都在心里给他留着位置。他是大家共有的陈省身,也是每<BR>一颗心里都有的陈省身。这一天,人们分外想念他,同时却感觉他仿佛从未离开过。</P>
<P>  “教书的把书教好,念书的把书念好,大师傅把菜炒好。”回想起老人的这句<BR>话,有人落泪了。</P>
<P>  泪光中,追忆中,以“陈省身”命名的小行星在天上、在凡间,在人们心头洒下<BR>最柔和的光芒,传递着一份特殊的精神遗产,和一种执着的数学理想。</P>
<P>========================================================================<BR>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6项目指南发布<BR>摘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P>
<P>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国家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面向全国,重点支持具有<BR>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中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二十年来,国家<BR>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运用国家投入的科学基金,资助<BR>了各类项目10万多项,对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P>
<P>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6项目指南已发布,详情请见<BR>http://www.nsfc.gov.cn/nsfc/cen/xmzn/2006xmzn/index.htm</P>
<P>========================================================================<BR>科学计算国际研讨会暨林群院士70诞辰学术研讨会将在北京召开<BR>Date: Fri, 23 Dec 2005 00:20:40 +0800 (HKT)<BR>From: TANG Tao &lt;ttang@math.hkbu.edu.hk&gt;</P>
<P>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cientific Computing ON THE OCCASION OF QUN LIN’S <BR>70TH BIRTHDAY July 15-16,2006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BEIJING<BR>website: http://lsec.cc.ac.cn/~wsclin/index.html</P>
<P>A Workshop on Scientific Computing will be held at the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BR>Mathematics and Scientific/Engineering Computing,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BR>Systems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rom July 15 to July 16, 2006, <BR>to celebrate the 70th Birthday of Professor Qun Lin.</P>
<P>The theme of the workshop is all aspects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specially <BR>on numerical methods fo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parallel computing <BR>and higher order methods, etc.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se areas will be <BR>surveyed and future tends will be discussed.</P>
<P>The workshop is organized jointly by the Laboratory of Large Scientific <BR>and Engineering Computing (LSEC), the Insitute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BR>and Scientific/Engineering Computing (ICMSEC) of the Academy of Mathematics <BR>and Systems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workshop will be <BR>sponsored by LSEC, ICMSEC and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BR>“High Performance Scientific Computation Research”.</P>
<P>CONTACT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Ms. Wenqiong Zhang<BR>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tific/Engineering Computing<BR>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O. Box 2719<BR>Beijing 100080, China<BR>Tel: +86-10-6254-5820, Fax: +86-10-6254-2285 zwq@lsec.cc.ac.cn</P>
<P>========================================================================<BR>2006 NSF-CBMS Reg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s 将在美国举办<BR>Date: Mon, 12 Dec 2005 19:40:40 -0800<BR>From: jichun@unlv.nevada.edu</P>
<P>2006 NSF-CBMS Reg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s on "Mathematical and Numerical <BR>Treatment of Fluid Flow and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BR>May 22-26, 2006,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UNLV)<BR>http://www.ncacm.unlv.edu/cbms/<BR>Organizers: Jichun Li and Yi-Tung Chen</P>
<P>This conference is supported by NSF. The principal lecturer is Professor<BR>Zhangxin (John) Chen from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Dallas, Texas.<BR>A few other distiguished speakers will be invited for the conference.</P>
<P>Limited support is available for travel and lodging. Application for<BR>participation and possible support must be made by February 28, 2006.<BR>Both established researchers and interested newcomers, including postdoctoral<BR>fellows and graduate students are welcome to attend.<BR>Women and minorities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apply.</P>
<P>More details about the conference and application for support can be found<BR>at our conference homepage http://www.ncacm.unlv.edu/cbms/.</P>
<P>========================================================================<BR>第一届计算线性代数国际暑期学校将在明年夏季举办<BR>Date: Fri, 23 Dec 2005 15:45:35 +0800 (CST)<BR>From: "[gb2312] bzz" &lt;bzz@lsec.cc.ac.cn&gt;</P>
<P>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Numerical Linear Algebra<BR>(Guangzhou and Hong Kong, July 17--August 5, 2006)<BR>Webpage: http://www.math.cuhk.edu.hk/NLA2006/</P>
<P>Numerical linear algebra arises in many areas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BR>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nd it forms the basis and the core of modern <BR>numerical analysis. To attract attention and cultivate interest of young <BR>scientists, the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Numerical Linear Algebra''<BR>will be organized between July 17--August 5, 2006 at Guangzhou and Hong Kong. <BR>The main topics of this summer school include the classical subjects of numerical <BR>linear algebra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
<P>The summer school will be split into two periods: from July 17 to July 29 at <BR>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and from July 30 to August 5 at The <BR>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BR>Graduate students as well as young scientists of ages less than 35 (born after <BR>January 1st, 1971), graduated within the last five years (received a Master or <BR>Ph.D. degree after January 1st, 2001) and working on numerical linear algebra, <BR>can apply for the summer school. Forty participants will be selected and <BR>approved by the Selection Committee in April of 2006.</P>
<P>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the webpage:<BR>http://www.math.cuhk.edu.hk/NLA2006/</P></DD>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gghhjj)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12月31日...

<STRONG>续上......</STRONG><BR><BR>
<P>========================================================================<BR>&lt;&lt;科学&gt;&gt;杂志评选 2005年全球十大科学进展 科技日报 作者:张孟军</P>
<P>1.基因层次上的进化研究取得进展 自从1859年达尔文将进化论首次引入科学界以来,<BR>该理论一直是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达尔文可能不会想到,140多年后,<BR>研究人员仍然会发现能够证明进化论的最新成果——在流感病毒基因、黑猩猩基因<BR>以及棘鱼的硬鳞中,进化究竟是在怎样进行着。这些实际观察到的进化过程研究,<BR>被《科学》杂志评选为2005年最重要的科学进展。</P>
<P>2.行星旅行接连不断</P>
<P>2005年,人类对行星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展。众多的宇宙飞船和探测器纷纷奔<BR>向月球、水星、金星、火星、一个彗星、一个小行星、土星以及太阳系边缘,有<BR>些已经到达,有些则正在路途中。今年最精彩的表演,也许是欧洲惠更斯探测器<BR>在土星最大卫星———土卫六(即泰坦)的登陆。惠更斯探测器的泰坦旅行,揭示<BR>了这颗星球由滂沱大雨般的液态甲烷所造成的地貌和不同寻常的水文循环。</P>
<P>3.植物研究成果显著</P>
<P>今年,科学家揭示了几个有关植物开花和其他神秘特征的关键分子线索。例如,<BR>植物分子生物学家找到了启动植物季节性发育的信号,一项研究发现了刺激开花<BR>的基因,还有一项研究则发现了令人惊异的隐藏的RNA等。</P>
<P>4.中子星带来的大碰撞</P>
<P>科学家启用新的仪器,记录到了中子星最剧烈的活动。2004年12月27日,科<BR>学家接收到来自银河系中心附近的强辐射脉冲,它可能是一个短伽玛射线的爆<BR>发,被认为是两个古老的中子星或一个中子星和一个黑洞快速碰撞所产生的。</P>
<P>5.揭示大脑回路与疾病的关系</P>
<P>今年的几项研究,正在逐步揭示精神分裂症、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syndrome)<BR>以及阅读困难等疾病的根源。科学家认为,这些疾病可能追溯到尚在子宫内的胎<BR>儿,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大脑神经回路发生了“错误连接”。</P>
<P>6.探寻形成地球的物质</P>
<P>研究人员今年再次观察了疑似太阳系中早期物质的地球岩石和陨石,发现它们的<BR>原子组分与太阳系早期物质有很大不同。地球早期物质究竟来自哪里,科学界目<BR>前尚没有统一认识。有些科学家说,地球上的物质来自太阳系的另一个区域;而<BR>其他科学家则认为,早期地球已经被厚厚地埋在地表下面,人们根本看不到它。</P>
<P>7.获得细胞蛋白质详图</P>
<P>科学家今年揭示出了电压控制的钾通道,这是迄今为止分子最高分辨率图像。这<BR>些通道是负责钾离子进出细胞的看门蛋白质,它们在神经和肌肉功能上的作用,<BR>与晶体管在计算机中的作用一样。</P>
<P>8.对气候变化的看法在转变</P>
<P>今年,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相关联的证据越来越多,包括深海海水变暖、最强烈<BR>热带风暴次数增加、北冰洋冰盖继续减少以及鸟类迁徙模式改变等。随着气候变<BR>化证据的不断增多,这一问题已引起了普通公众越来越强烈的关注。</P>
<P>9.细胞信号研究更上层楼</P>
<P>由于同时跟踪多个细胞信号网络的输入和输出,人们逐渐了解了细胞是如何响应<BR>其周围化学和环境信号的过程,研究人员据此创建了近8000个化学信号模型,<BR>它们都与导致细胞凋亡有关。</P>
<P>10.世界首座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定址</P>
<P>参与ITER项目国际合作的6个国家,今年一致同意将ITER试验反应堆建在法<BR>国南部的Cadarache。ITER实验堆的目的之一,是利用受控核聚变来产生电力,<BR>为人类寻找可替代的洁净能源。</P>
<P>========================================================================<BR>人民网科技频道: 2005年感动我们的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网 媒体综合信息 2005/12/26</P>
<P>策划:人民网科技频道</P>
<P>盘点2005年科技风云,气象万千;科技各领域进展,日新月异。我们享受着绚<BR>烂便捷的科技成果,却不常记起这些成果的创造者——那千千万万、默默无闻、<BR>散发青春和热血的科技工作者们。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让我们一起为人类<BR>探索世界的勇气而震撼,为人类伟大的智慧而自豪!</P>
<P>爱因斯坦 100年前的奇迹延续至今</P>
<P>【回放】100年前,《物理学杂志》连续刊发爱因斯坦《分子大小的新测定》、《热<BR>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BR>《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BR>点》等五篇论文,一个新的时代就此开启,1905年因此被称为“奇迹年”。</P>
<P>【点评】也许,纪念爱翁的最好方式,是继承他严谨治学和勇于开拓的精神,而<BR>不是把他当作一个“偶然的天才”。希望在2005年,在爱因斯坦发表五篇震惊<BR>科学界的论文而被称作“奇迹”100年后,在爱翁离开我们50年后,物理——<BR>不仅能吸引所有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学生的注意、也能成为更多正在填报志愿的<BR>所谓“走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高三学生们的选择,和给更多对这个世界与宇宙未<BR>失去好奇心的人们带来快乐。希望下一个爱因斯坦,就是我们身边~</P>
<P>【链接】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周年专题 策划:中国能否出现爱因斯坦?</P>
<P>陈省身 数学大师星熠生辉“去希腊”</P>
<P>【片断】 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开数学研究所<BR>名誉所长陈省身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12月3日19时14分在天津逝<BR>世,享年93岁。  </P>
<P>【回放】 陈省身于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人,20世<BR>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陈省身开创并领导着整体微分几何、纤维丛微分几何、“陈<BR>省身示性类”等领域的研究。他是唯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BR>华人,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P>
<P>【点评】 当我们遥望星空,会发现有那么一颗小行星永远闪耀着数学的光芒,<BR>那就是陈省身星;当我们远眺大地,我们会发现有那么一位大师,他使数学在2<BR>1世纪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就是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BR>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P>
<P>【链接】 陈省身和数学大国梦专题 让我们仰望夜空 纪念一代数学大师陈省身</P>
<P>黄昆 享受物理快乐的“小兵”</P>
<P>【片断】 2005年7月6日16时17分,著名物理学家、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BR>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黄昆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6岁。“渡重<BR>洋迎朝晖心系祖国傲视功名富贵如草芥,攀高峰历磨难志兴华夏欣闻徒子徒孙尽<BR>栋梁。”这副北京大学物理系师生送给黄昆先生的寿联,如今变成了挽联……</P>
<P>【回放】 “我不是帅才,是一个小兵。”然而就是这个“小兵”,一次次地把<BR>“黄—里斯理论”“黄昆方程”“黄—漫散射”这些带着中国人姓氏的理论砖<BR>石镶嵌进了世界物理学的大厦。直到快70岁,他与学生合作提出的“黄朱模型”<BR>还被作为必读文献列入许多国外的专著和研究生教材中。</P>
<P>【点评】 “不动手算点东西,脑筋就开动不起来”的他,引领中国的半导体研<BR>究,进入世界的前沿。他为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研究奉献一生,他被<BR>称为——“快乐的物理巨人”。</P>
<P>  物理巨人走了,意料之外的带给公众和媒体另一个疑惑,那便是:为何只有<BR>科学界在扼腕叹息,而同时闻讯的许多普通公众却一片?在科学界赫赫有名的物<BR>理巨人,在公众面前,为何却成了陌生人……</P>
<P>【链接】 物理大家黄昆逝世专题 是科学家远离公众还是社会冷落科学?</P>
<P>侯祥麟 93岁仍挂帅的科学界榜样</P>
<P>【片断】 2003年5月25日,温家宝总理和一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人坐在沙发<BR>上促膝谈心,“国家将要启动‘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您在科技界德<BR>高望重,具有公认的权威影响,我十分希望您能够参加这项工作。但考虑到您已<BR>年逾九十高龄,我又于心不忍。”他,就是我国石油炼油界的泰斗,是我国石化<BR>技术的开拓者之一、炼油技术的奠基人,两院院士——侯祥麟。</P>
<P>【回放】 他93岁高龄仍挂帅在我国科研战略第一线,担任着我国《可持续发<BR>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他是中国工程院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科<BR>学院的元老之一;他建议建设节能型社会……在更悠远的岁月里,在战鹰展翅飞<BR>翔中,在罗布泊上空升起的第一朵蘑菇云里,在中国第一颗导弹成功的试验中,<BR>在遨游太空的人造卫星和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上,都无不凝结着他和战友的心<BR>血……他,用他卓越的智慧和远见,一次次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和科技事业添砖<BR>加瓦。</P>
<P>【点评】 一个科学家的命运,通常跟自己祖国的命运息息相联。因为,对祖国<BR>和人民的爱、对真理的追求,总会成为他创造奇迹的最大动力。然而正如侯老所<BR>说的:“我知道我经历的人生道路,也是相当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路,我的<BR>一生无处不打下深刻的时代烙印。”侯老代表了上世纪我国整整老一代的科学<BR>家,他们把自己的满腔忠诚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哺育他的伟大国家<BR>和民族,一生不变……</P>
<P>【链接】 科学界的榜样——侯祥麟专题 《为民献石油 为国谋战略》</P>
<P>神舟六号幕后英雄集体</P>
<P>【回放】 太多场面让我们泪流满面:神舟飞船划过太空的优美轨迹,全世界都<BR>看见了;航天员们走出船舱的灿烂笑容,全世界都看见了……但还有很多东西,<BR>人们看不见。他们是站在神六后面的、为载人航天工程服务的幕后英雄。十多年<BR>来,100多个科研院所、基地、高校和工厂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试验任务,<BR>3000多家单位的数十万人承担了工程协作配套和支援、保障任务。</P>
<P>【点评】 透过历史的风烟,我们看见,半个世纪前,一大批科技精英从海内外<BR>聚集起来,团结在新中国的旗帜下,终于成就了“两弹一星”的旷古伟业;我们<BR>看见,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瞻远瞩,着眼未来,<BR>果断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将我国航天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阶<BR>段;我们看见,凭借惊人的毅力和高超的智慧,我国航天科技和航天工业经受住<BR>了市场的考验和失败的挑战,迎来了辉煌的胜利;我们看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BR>加入到这个火热的集体,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在实践的磨练中迅速成才,我<BR>国载人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前景光明……</P>
<P>【链接】 神舟六号再续中国载人航天梦人民网8记者3地现场直播大型专题</P>
<P>======================================================================== <BR>数学系介绍: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BR>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BR>http://www.chinamath.cn/</P>
<P>清华大学数学系始建于1927年,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传承。在创系的最初25年间,<BR>有赖郑之藩教授、熊庆来教授、杨武之教授等几位老系主任的大力倡导和扶持,学<BR>术很快昌盛,人才风云而至,包括J.Hadamard 和N.Winer 在内的一批世界著名学<BR>者先后来这里执教。这期间,清华园已成为全国数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一<BR>批在现代数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汇集于清华园,他们中的佼佼者华罗庚教授和陈<BR>省身教授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P>
<P>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之后,清华大学数学系经历了一个特殊发展时期。为了适应社<BR>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工科数学教学与研究有了很大发展。1958年,全国第<BR>一个工科计算数学专业在清华园创立,高等数学和计算数学有了长足进步,为培养<BR>“红色工程师”做出了特殊贡献。</P>
<P>1979年清华大学数学系重建并更名为应用数学系,先后在1981年和1984年组建了计<BR>算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博士点;1999年应用数学系扩建更名为数学科学系,并在<BR>1998年和2000年创建了基础数学博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BR>入了新的飞速发展时期。</P>
<P>目前,数学科学系已形成一支实力雄厚,学科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全系教<BR>师共81人,包括正教授37人(其中博士导师18人),副教授35人,讲师7人,助教2人。<BR>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48人,其中13人为正教授,45人具有博士学位。13名年轻教授<BR>全部具有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其中6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获教育部跨世<BR>纪人才基金,2人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1人为长江讲座教授。全系有国家<BR>“973”重大基础项目组成员14人,二级课题负责3人。</P>
<P>近年来,数学科学系强化了国际学术合作交流,先后聘请了MIT的林家翘教授、<BR>Harvard大学的丘承桐教授、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的陈省身教授为名誉教授。以巴<BR>黎十一大学的Jean-Marc Fontaine和Jacques Peyriere为首席教授的法国讲席教授<BR>团也加盟数学科学系,与全系师生一道,为培养新一代优秀数学工作者正夜以继日<BR>地耕耘……</P>
<P>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正秉承<BR>过去的优良传统,努力开启未来的辉煌。</P>
<P>网址: http://math.tsinghua.edu.cn/</P>
<P>========================================================================<BR>期刊内容: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 (Volume 24, Number 3)<BR>Date: Fri, 2 Dec 2005 12:02:56 -0500 (EST)<BR>From: Chi-Wang Shu &lt;shu@smtp.dam.brown.edu&gt;</P>
<P>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BR>http://www.springeronline.com/journal/10915</P>
<P>Volume 25, Numbers 1-2, November 2005<BR>(special issue on time discretization methods)</P>
<P>Foreword<BR>Mark H. Carpenter, David I. Gottlieb, Jan S. Hesthaven and Chi-Wang Shu, pp.1-2.</P>
<P>Error Estimation and Control for ODEs<BR>L.F. Shampine, pp.3-16.</P>
<P>Constraint-Defined Manifolds: a Legacy Code Approach to Low-Dimensional Computation<BR>C. William Gear and Ioannis G. Kevrekidis, pp.17-28.</P>
<P>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Linear<BR>Methods fo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 Review<BR>Z. Jackiewicz, pp.29-49.</P>
<P>High Order A-stable Numerical Methods for Stiff Problems<BR>J.C. Butcher, pp.51-66.</P>
<P>Important Aspects of Geometric Numerical Integration<BR>Ernst Hairer, pp.67-81.</P>
<P>On Symplectic and Multisymplectic Schemes for the KdV Equation<BR>U.M. Ascher and R.I. McLachlan, pp.83-104.</P>
<P>On High Order Strong Stability Preserving Runge-Kutta<BR>and Multi Step Time Discretizations<BR>Sigal Gottlieb, pp.105-128.</P>
<P>Implicit-Explicit Runge-Kutta Schemes and Applications<BR>to Hyperbolic Systems with Relaxation<BR>Lorenzo Pareschi and Giovanni Russo, pp.129-155.</P>
<P>Fourth-Order Runge-Kutta Schemes for Fluid Mechanics Applications<BR>M.H. Carpenter, C.A. Kennedy, Hester Bijl, S.A. Viken<BR>and Veer N. Vatsa, pp.157-194.</P>
<P>Time Compact High Order Difference Methods for Wave Propagation, 2D<BR>Bertil Gustafsson and Per Wahlund, pp.195-211.</P>
<P>Jacobian-Free Newton-Krylov Methods for the Accurate Time Integration of Stiff Wave Systems<BR>D.A. Knoll, V.A. Mousseau, L. Chacon and J. Reisner, pp.213-230.</P>
<P>Finite Volume Discretization and Multilevel Methods in Flow Problems<BR>S. Faure, J. Laminie and R. Temam, pp.231-261.</P>
<P>Modeling Low Mach Number Reacting Flow with Detailed Chemistry and Transport<BR>H.N. Najm and O.M. Knio, pp.263-287.</P>
<P>Solving Schemes for Computational Magneto-Aerodynamics<BR>J.S. Shang, pp.289-306.</P>
<P>The NCAR Spectral Element Climate Dynamical Core:<BR>Semi-Implicit Eulerian Formulation<BR>S.J. Thomas and R.D. Loft, pp.307-322.</P>
<P>Strong and Auxiliary Forms of the Semi-Lagrangian Method<BR>for Incompressible Flows<BR>D. Xiu, S.J. Sherwin, S. Dong and G.E. Karniadakis,<BR>pp.323-346.</P>
<P>Preconditioning Strategies for Models of Incompressible Flow<BR>H.C. Elman, pp.347-366.</P>
<P>------------------------------<BR>End of CAM Digest<BR>本期到此结束</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6-16 09:03 , Processed in 0.05911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