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6|回复: 0

[阅读写作] 中文科技专著,你真的会写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6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撰写学术论文是每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做的事情。科技写作的意义也非常重大,法拉第就曾经说过:科学研究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开拓,其次是完成,第三是发表。

作为一个科技论文生产大国,我国不会写科技论文的学者几乎没有,但是写一篇论文与写一本书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现在中文科技专著不太被人重视,可是真的要写出一本好的科技专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不是论文的简单组合

一本科技专著不可能从零开始撰写。

对于科技研究工作本身而言,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科技专著脱胎于作者发过的科技论文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要注意,专著不是论文的简单组合。

有的读者指责现在的专著质量不好理由之一是很多专著就是把论文攒攒就出版了,这确实是很多科技专著的瑕疵之一。

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写出来这也是科技专著殊难撰写的原因了。

科技专著需要作者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才可以写出来,而畅销小说可以是作者的灵感和想象,比如莫言并没有亲眼看过行《檀香刑》、南派三叔也并不需要亲自去盗一个墓,但是科技专著作者则必须亲历亲为才可以写出来,还不一定能写得漂亮好看。

大部分的科技论文所写的只是对某个小领域的某个方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涉及的方法、手段、过程、结果等,而专著则内容宽泛得多,除了要体现自己在某领域多年的研究心得和结果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总结相关的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

如果把论文比作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那么专著就应该是一串珠链,不能简单地将散落的珍珠串起来,而是需要再次将各颗珠子再次打磨、再次匹配设计,看做成什么式样和尺寸更加和谐更加美。

专著的写作过程需要去芜存菁、重新定位,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通盘考虑。有的作者在引用参考文献时大段直接拷贝,图表公式序号都不变,很容易导致公式引用错误,这是非常危险的,极有可能交稿后编辑没看出来,这样出版后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要牢记,论文只是建造专著的原始材料,就像一块砖石之于房子的意义,盖房子要选择性使用合适的砖石材料,不能随意拼凑,写专著也是如此,有些论文内容并不合适,需要仔细取舍修改。

二、不要大而全,要小而精

所谓专著,关键就是专。

现在有的专著动辄五六百页,出版的过程费劲,书价还高,有时候读者觉得为了买一章的内容买了一大厚本,不值得,还有的觉得书太厚了,拿着都费劲,无形中,专著的销量更少了。

经常有读者吐槽,为了一本书的一章或者一节的内容,不得不买一个大部头,花了一百多的购书费,里面实际值得参考的也就值三五十元。出于经济和销售量考虑,学术专著的体量都不宜过大。

在我看来,国内很大一部分普通专著都应该限制在二百页左右。一个教授在同一领域深耕8-10年甚至15年,写一本二百页的书游刃有余,但是要写五百页就有点捉襟见肘了,不得不大量引用其他学者的成果或者理论,造成专著注水较多的现象,反倒被同行诟病,认为成果不够字数来凑。

正是由于科技专著需要作者长年累月的积累,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懂,也不需要什么都懂,在撰写著作的时候也不需要把涉及的所有内容都写出来,面面俱到结果面面不到。

尤其是对于偏工程应用类的科技专著,除非是国家级大型项目的总结性专著,需要系统全面地讲解讨论,否则一事一议,一个小的研究方向真不需要出大部头,一本专著20万字左右,把问题说清楚就可以了,把最新最精华的成果写出来,过时的细枝末节的部分可以略过。读者如果需要其他知识,可以翻阅其他资料和专著。

切忌把专著写成大全百科,主题不能很好地突出,什么都讲了一点,但是什么都没讲清楚透彻,最后还是沦为了大杂烩,作者费了大力气各种综合总结整理,结果读者并不买账。

三、文字要严谨,全书要统一

因为是科技专著,所以撰写的大部分都是做理工科研究的学者,长期奋战在实验室和企业一线,写一篇6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没多大的问题,但是要写一本20万字以上的专著,难度就有些大了,这和我国科学教育过程中历来重理轻文的传统有关系,理工科的学生历来不重视写作课的训练。

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算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若是按照卢先生的标准,估计现在有很多科研工作者都够不上科技工作者的称号。

科技专著虽不比畅销小说需要文笔优美,引人入胜,但是也需要文通字顺、用词准确。

有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个人色彩明显。和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喜欢用口头禅一样,有些作者写作时也有时候会经常喜欢一些衔接词、过渡词等,比如换句话说、那就是说等等,其实没有必要,科技专著重在用词准确到位,而不在于词汇的多样性,尽量采用科学严谨的表达方式,客观描述。

还有些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英文专著或者由于个人语言习惯,喜欢使用超长句式,定语套定语,补语叠补语,架床叠屋,句式复杂,中心意思不明确。科技专著建议多用简单句式,能截短句就不用长句,能简单描述就不要复杂。
简单就是美,科学的最终内涵也是简单。

在有些专著中,物理量以及各种名词、单位符号很多,由于一些物理量的标准名称和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而作者在参考自己的文章或者别人的文献时有时间差,就会出现前后同一物理量其符号不一样、单位不一致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需要全文通读通改,对名词、单位、符号等进行统一梳理,力求没有重复使用或者过时作废的符号、单位。如果不能做到全书一致,至少也必须一篇或者一章局部统一。

四、数据图表是重要表达方式

图表是科技专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形象、生动的图表可以直观地表达作者的学术观点、研究思路以及实验数据和科研成果等,好的图表是文字的重要补充,使科技专著更严谨合理、形式活泼。

在科技专著中图的形式很多,包括各种函数图、工程图、线画图、柱状图以及各种软件抓图等等,有些动植物百科类的图书还有很多照片;表格则包括各种数据表格和文字表格等等。

往往一张设计科学合理的图表能够比一段文字更能说明作者的观点,表达更直观形象,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

有的作者在撰写的时候不注意图表的制作,比如,一张柱状图上表达很多种不同的数据,每种数据用一种颜色表示,电子稿显得非常漂亮,但是黑白排版出来后就变成深深浅浅的灰色,数据如何对应让读者完全懵圈,或者表格里数据的划分标准混乱,层次区分错乱,表头缺失,单位不明确,编辑修改起来困难,读者无法一一对应。

学术专著里有一类很重要的就是地学类的图书。地学中地质图的图层复杂,必须保留原始文件,因为在排版时所有的图字都需要重新植入,如果不是原是矢量图就不可以,所以有时候老师不理解,问为什么插到word里的图不行呢?地质图图层多导致的图例很多,经常容易多图例或者少图例,编辑需要一一核查,也很难保证没有遗漏,最好是在编写过程中就注意。

另外很多专著中会使用地图来直观地表示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分布规律,但是地图涉及行政区界线、地名标注等敏感问题,一般要求作者采用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网站上的标准地理地图,如果作者自己绘制的话需要经过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作者在制图制表的时候一定要有规划,要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层次,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图表中文字以及符号不能太复杂,是信息量过大,力求简洁美观耐看。

图表的作用虽然很重要,但是也不可以过量使用,需要少而精地选取,有时候有的作者不注意,连续使用好多张图表,以至于连续几个版面没有文字都是图表,这样对于读者的阅读体验并不好,建议是能简单用文字描述的都不用图,能综合到一张图的不用多张图,能单色表示的图不用彩色,表格的要素要齐全,如表头、单位、制表时间等等,图表的序号要连续,尽量在每个图表出现之前在正文中有引文,并且图文一一对应,这样的图表对于文字的补充意义就更明显清晰。

五、参考文献不可偏废随意

很多撰写科技专著的作者写过很多科技论文,对于参考文献的重要性了解非常清楚,但是由于各个期刊杂志对于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要求不一,所以作者在整理材料撰写专著的时候,经常会忽略了参考文献格式的统一,或者说不重视参考文献的规范性。

一本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术专著,不仅需要内容详实可信,创新性强,还需要引导读者有选择有方向地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扩大知识获得面。

有人说“魔鬼藏在细节中”,专著的质量高低并不体现在封面有多精美,用纸有多高档,字数有多少,而是体现在作者认真对待了专著编写这件事情,于细微处可见作者的用心和诚意。

详实准确的参考文献可以有效减少专著的篇幅,实现小而精、小而美。专著中对于参考文献已经有详细讲解的部分内容可以略写甚至一笔带过,使内容更加精炼,避免了大篇幅的雷同和资料堆砌。

忠实地标注参考文献也是对其他科技工作者工作的认可和尊重,也是科学态度的一种体现,将自己的工作和其他人的成果区分开来,免除了专著不严谨的嫌疑。

现在国内科技专著通用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有两种,即顺序编码制(温哥华体系)和著者-出版年制(哈佛体系)。一本专著只能选择一种标注形式,有的作者比较随意,编写的时候哪个觉得顺手就用哪个,于是在专著中这两种格式交叉出现,体例随意,这会给交稿后编辑的编辑修改工作带来困难,因此作者在编写著作时尽量参考所选择出版社的标准化参考文献格式,交稿时尽量做到文献清晰格式统一。

在进行参考文献标注时,有些年代久远的参考文献可以不列入,只录入最必要最新的文献,内部资料也可以不考虑,只标注公开发表的文献。

六、写作态度要端正,要有敬畏心

写作态度端正是一本专著能不能写好的核心所在。

态度端正了,对自己的学术成果和读者有了敬畏心,自然而然就能做到在写作过程中更加细致和专业。这一点从很多教授在出外文著作时的严谨和无微不至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是可以写好书的。

组稿过程中曾经有教授告诉我,他在springer出了一本书,这本书的每个图每个表都是自己画的,每个公式都细细地核对过,全书每个单词都推敲过。我心里喟叹不已,如果在国内出专著的教授个个都是这种态度,何愁不出好的专著呢?

几乎国内的教授都说国内的专著已经烂了,但是谁也不肯承认自己在写外文著作时比写中文著作时更慎重、更严阵以待。国外专著质量高,别忘了,其中有不少就是国内教授撰写的。为什么同一个人写差不多的内容,在国外出版就是好书,在国内出版就是烂书呢?难道这也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都怪水土不养人?

根据图书销售数据反馈显示,稿子质量高、修改问题配合的作者其专著出版后读者反馈意见都比较好、销售也好,而有的作者交稿后就神龙见首不见尾,更有甚者,第一作者从来都联系不到,都是助手或者学生在编写修改,这种书出版的时候编辑是担心的,害怕会有错讹。

就拿PLOS ONE那篇引发争议的论文而言,一个特殊词汇的使用对于国内作者、国内刊物应该都不算什么事,可是国外刊物却上升到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上,令国内学者大为讶异震惊,有的甚至觉得是小题大做。国内专著、论文之间互相抄袭的现象几乎也没有多少人真正关注在意。

目前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学界层面,学术专著都没有引起特别的重视和关注。虽然此次全国第四次学科评估依旧将专著纳入了指标体系,同时教材也纳入了科研成果,相比教材和论文撰写,学术专著编写的复杂繁难程度更大,有可能未来有更多的作者为了充实成果去编写教材,专著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鲜有人愿意知难而上。

但是我相信,学术专著对于科学技术的传播传承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将会贯穿我们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一本好的学术专著对于科技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最终会在科技发展史上熠熠发光。


来源:范运年   科学网    博士中国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11-24 16:09 , Processed in 0.59775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