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20|回复: 0

[其他相关] 从力学基础角度谈:桥的重力刚度的本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6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1、悬索桥的重力刚度
在悬索桥理论中,经常看到一个叫作“重力刚度”的词,其一般的定义是:柔性的主缆因承受(恒载)重力而产生的抵抗(活载)变形的刚度(图1、图2)。由此定义,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概念:

  · 重力刚度来自恒载的重力;

  · 恒载重力越大,刚度就越大;

  · 重力刚度是指抵抗活载变形的能力,而不是指抵抗恒载变形的能力。因为对于桥梁结构而言,恒载变形能够在建造过程中通过设置预拱度来消除。

很明显,上述的定义和概念都是从工程的视角得出的,它们在工程实际应用领域内是正确的。但如果再向深层次追究,从基本的力学视角来看此问题,又该如何呢?具体点就是:柔性水平索的竖向刚度最本质的来源是什么?是重力吗?这里只分析水平悬挂的索(两个支点在同一水平面内),对于斜索(两个支点不在同一水平面内),原理一样的。
1.png
图1 悬索桥(图片引自互联网)

2.png
图2 悬索的竖向刚度

2、无重水平索的竖向刚度
为了简单易懂且不失一般性,以一根无重量的柔性(无抗弯刚度)水平索为例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索的两端支点A和B为铰接,A与B之间的距离为L,索的无应力长度为S=AC+CB,且S>L。

在没有任何外力(亦无自重)情况下,索是松弛的,轴力为零,其构形可以在约束及长度允许范围内呈任意形状。因要研究中点C的竖向刚度,所以,设索的初始构形为图3黑线所示的折线形状。此时AC 或CB 与水平线夹角为t0。

当在C处作用一个竖向力P 时,索的构形因下挠而成为新的折线状态(图3的蓝线),索的斜线与水平线夹角变为t0+t,索的轴拉力变为T。根据C点竖向平衡条件(图3)容易知道:
3.png
这是以索变形后的构形为参考构形所建立的平衡方程,是几何非线性方程(因为T 也是t 的函数)。
4.png
图3 无重水平索受力简图

如果在此基础上,在C点又增加一个与P 同向的作用力Q,则索产生新的角度增量r 和拉力增量R,构形将因新的变形而发生变化(图3的红线),在新的位置处于新的平衡状态。此时有:
5.png
所以
6.png
上式是作用力增量Q 与变形增量t 及r 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式,其右端第二项是拉力增量R 的贡献,而第一项则是原有拉力T(或P)的贡献。以P 作用之后且Q 作用之前的状态为初始状态,则由于角度增量r 与挠度增量C”C’ 直接相关,因此上式也可以理解为“在初始状态基础上产生变形r 所需要的竖向力Q 的大小”。

从上式可以看出,如果不考虑变形增量t 和r 对构形的影响,即按线形理论计算,则上式右端第一项变为零,第二项变为2Rsint0。很明显,对于产生变形r 所需要的力Q,考虑几何非线性效应时比不考虑时要大,即前者情况下的刚度比后者大。并且原有的外力P 或拉力T 越大,上式右端第一项所增加的量就越大。因存在初始几何构形 (t0) 以及几何非线性效应 (t+r),使得原有作用力P(或拉力T)产生了对刚度的贡献。其中初始几何构形引起的就是线性理论得到的刚度贡献,变形t+r 引起的就是几何非线性效应的刚度贡献。

要严格推导刚度表达式,就要求dP/dt 表达式。为简单,设t0=0,并注意T 也是t 的函数,可容易推导得到C点处的刚度K 为:
7.png
其中,E 和A 分别为索的弹性模量和横截面积。

从上式可以看出,t0=0 时,索的竖向刚度完全来自变形t 对构形的影响,即几何非线性效应。如果没有或者不考虑变形t 对构形的影响,则K=0,即没有刚度。

由上可总结出水平索的两个规律:

  · 几何非线性效应使竖向刚度加大;

  · 初始竖向力P 使竖向刚度加大,并且P 相对于Q 越大,Q 所引起的变形r 相对于原有的变形t0+t 就越小。

上面定性地说明了水平索的竖向刚度与初始作用力P 以及几何非线性的关系,严格的理论推导也可以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此处不赘述。另外,上面只是分析了在中点作用一个竖向力的情况,对于多个集中力或者分布力作用情况,其基本机理是一样的,上面的结论同样有效。

3、重力刚度本质是几何效应
说到重力,或万有引力,不禁想起它的物理学意义。在万有引力定律中,牛顿认为万有引力是有质量的物体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但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认为万有引力是时空弯曲产生的几何效应。这里谈这个物理学的概念并不是因为本文问题跟这个直接相关,而是在说法上有点相似,即都与几何效应有关。

从上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原有作用力P 是重力,那么由它所引起的刚度增加就是所谓的重力刚度。可见重力刚度问题只是前述一般问题的一个特例。另外,在上节所总结的两个规律中,刚度的增加都是几何非线性所引起的,因此从力学角度来看,水平索刚度的增加在本质上是几何效应,重力刚度本质上也是几何效应,或者说是“几何刚度”。没有几何非线性效应或者其不明显,即使有重力也不会有明显的刚度增加。相反,如果几何非线性效应明显,不通过重力也能获得较大的刚度增加。例如,图4所示把上下两根索(红色与蓝色)紧绷且中间用连接索(黑色)相连,就会大幅度提高竖向刚度。
8.png
图4 两根索相连形成竖向刚度

再次强调,如文章开头所述,本文是从力学基础的视角来看待重力刚度,寻求它的产生根源,而不是从工程的视角来看待的。目的是让读者除了了解其工程意义之外,也了解其力学本质。

4、从几何非线性理论角度理解
为了阅读方便,把前文的公式在这里重复给出:
9.png
为了分析结构刚度,可将Q 看作竖向外力P 的增量ΔP,r 则为对应的角位移增量Δt(也是反映竖向变形的变量),R 为对应的内力增量ΔT。为简便,设:g1=sin(t0+t),g2=sin(t0+t+Δt),g12=g2-g1。g1 g2是反映索在不同受力状态下几何构形的函数,因此g12 反映的是由于ΔP 的作用使索几何构形发生的变化量的函数,且当不考虑几何非线性影响时,该值为零。注意到g2=g12+g1,则上式可改写为如下增量形式:
10.png
把方程两边同除以角位移增量Δt,便得到割线刚度,表达式如下:
11.png
大家知道,增量形式的割线刚度是指力-位移关系曲线上两个点之间连线的斜率,因此上式是索从承受外力P 状态变化到承受外力P+ΔP 状态这个增量区间的割线刚度(见图5)。上式右端第一项是几何构形改变与原有内力T(P 的作用效应)相互作用产生的竖向刚度,也就是几何非线性理论中的几何刚度;上式右端第二项是几何构形改变与新增内力ΔT 相互作用产生的竖向刚度,即几何非线性理论中的大位移刚度;而上式右端第三项则是原有几何构形与新增内力ΔT 相互作用产生的竖向刚度,即线性刚度。
12.png
图5 割线刚度

从图3可以看出,索的初始构形为一折线形(图中黑线),相当于由两根杆件组成的桁架,因此具有初始的线性刚度。而如果t0=0,则表示索的初始构形为一连接A和B的水平直线(图6黑线所示)。
13.png
上式是t0=0 情况索的切线刚度表达式。从概念上和式中都可以看出,当无外力P 时,竖向切线刚度为零。而只要有横向外力P,就会引起角度t,使原来的水平索变成一个桁架,因而考虑非线性效应时就有了竖向刚度。
14.png
图6 初始构形为水平直线的索

t0 不等于0情况的切线刚度为如下形式:
15.png
由于上式中考虑了初始的角度t0,因此该式所表示的切线刚度包括初始构形(图3中的桁架ACB)的线性刚度。

以上分析为了简单,将外力Q 与P 都作用在同一个点C处。若二者不在同一点,例如Q 作用在AC之间,则也有类似的特性,只不过此时Q 方向的刚度表达式更复杂一些,并且几何构形的变化也不能简单地用t 和r 表示,外力-位移曲线也与图5有所差别。

5、一般桥梁结构的重力刚度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重力刚度只是悬索结构几何刚度的一种,是由恒载重力产生的几何刚度。假如,把凡是恒载重力产生的几何刚度都叫作重力刚度,那么除了悬索桥结构以外,其他桥型结构有没有重力刚度?

答案是肯定的。在考虑几何非线性效应时,其他桥型结构因存在几何刚度和恒载重力,因此当然也存在重力刚度。但从几何刚度的表达式可以看出,几何刚度的数值大小及正负(并不一定都是正值)取决于基准状态的内力和几何构形的改变量。在悬索桥以外的其他桥型结构中,由于主要承重结构不是柔性的悬索,重力刚度远比悬索桥结构小,而且很多时候还是负的,即重力刚度起负作用。典型的例子是受压的桥墩柱子,上部结构及自身的重力越大,因非线性侧弯变形引起的附加弯矩就越大,竖向刚度就越小(类似压杆稳定问题)。

对于斜拉桥结构,虽然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斜拉索也是柔性索,但从前面的分析可知,重力刚度是指索的两个支点之间的各点抵抗竖向变形的能力,索本身的重量和加劲梁的重量也是作用在支点之间的,而斜拉索利用的是两支点连线方向的刚度,索的自重使这个连线刚度降低,梁的自重作用在索端部,因此在斜拉桥中不能利用重力刚度来抵抗活载变形。

作者简介:
李乔,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茅以升桥梁研究所所长,在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分会等学术组织任常务理事或理事,在土木工程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任编委会委员。

来源:西南交大桥梁微信公众号(ID:xnjdqlx),作者:李乔。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5-1-26 11:42 , Processed in 0.09003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