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41|回复: 1

[综合讨论] 完整的声学极简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30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笔者偶然得见一篇文章简单介绍了声学发展史,将其添油加醋放到这里,用编年史的形式呈现。显然这里涵盖的仅为声学史的一隅,所以在厚颜无耻的“完整”二字后面,加上“极简”以示谦卑。

1861
德国科学家Johann Philipp Reis 发明麦克风。于是,也顺带把扬声器发明了出来,一机两用。其后,二者性能被贝尔 (Alexander Graham Bell)——贝尔实验室的贝尔,和西门子 (Ernst Siemens)——西门子的创始人西门子,不断提升。

1863
《作为乐理的生理学基础的音调感受的研究》“On the Sensations of Tone as a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the Theory of Music”发表,作者亥姆霍兹 (Herman von Helmholtz)。该书描述了亥姆霍兹共振器,通过腔体内的空气来放大某频率的声音(类似于吹空瓶子)。亥姆霍兹用共振器来区分乐器的不同音。

1877
《声学理论》“Theory of Sound”在英国出版。作者瑞利 (Lord Rayleigh),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利发现了“瑞利波”——沿固体表面传播的声波。声阻抗的单位“rayl”以瑞利命名。
1.png

1883
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被认为是人类当代社会有史以来最大的声音。36000千人因为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丧生,激波在之后持续好几天,地球的气候也受到了数年的影响。

地球上最大的声音据说是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地球。陨石撞击地球产生的能量是沙皇炸弹的200万倍,把地球自转和公转都改变了。有多少分贝据说只有恐龙知道,不过那时候有分贝吗?答案是没有。
2.png

1924
直到1924年,人们才知道什么是分贝。其概念被贝尔实验室提出。之前的文章详细写过关于分贝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分贝( dB )及其相关的知识,您了解多少?
3.png

1930
国际电工委员会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正式取消“每秒周数”(cycle per second),用赫兹 (Hertz) 取而代之,作为频率的单位,以纪念赫兹 (Heinrich Hertz)。赫兹先生的大侄儿,Gustav Ludwig Hertz 后来成为了西门子实验室的主任。

1930
Perrin声学阵列登上了“Perrin Acoustic Array”杂志的封面。阵列由法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Jean-Baptiste Perrin发明,当时的描述是"Airplane Finder Which Locates Ships in Flight, and Registers Their Altitude, Speed and Distance from the Apparatus",可以搜寻飞机,定位其高度、速度和距离仪器的距离。这就是现代麦克风阵列的鼻祖,当时非常高大上,甚至比人都大好几倍的麦克风阵列,经过几十年的演化,现在已经变成家常便饭,被安装在数以亿计智能音箱、手机和耳机里面。

然而,其定位功能的主旨并没有发生变化,并且随着技术发展可以实现对声音的可视化。
4.png

1933
对声学有一些了解的人,想必对下面的等响曲线并不陌生。每一根蓝色曲线代表人耳听到某一个响度,在每一个频率下对应的实际声压级。
5.png

1936
A计权曲线被列为标准。A计权同样是考虑了人耳的听觉特性而做出的修正。比如曲线的最高点在2000Hz左右,是人耳最敏感的频率区域。然而到了20Hz就变得非常不敏感。图中20Hz对应-50dB,也就意味着同样声压级的两个声音,一个2000Hz,一个20Hz,人耳实际感知到的声音大小要相差50dB。
6.png

哈佛大学的Stanley Smith Stevens提议定义响度单位为Sone。Sone一词源于拉丁文“Sonus",意为声音。Stevens也是哈佛大学心理声学实验室的创办者。
7.png
Stanley Smith Stevens (1906-1973)

1942
哈佛大学的Leo Beranek,称其为美国声学之父应该不足为过,建造了第一个消声室 (anechoic chamber)。(全)消声室用于模拟声学自由场 (Acoustic free field)。当然,后来又出现了半自由场的半消声室 (Hemi-anechoic chamber)。当时建造的目的是为了给美国空军测试扬声器——战争果然是科技发展和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Beranek同时也定义了清晰度指数(Articulation Index,AI——并不是人工智能),用于描述语音在背景噪声下能被理解的程度。AI用于评价飞机中飞行员佩戴不同型号的耳机是否能够听清地面指令。
8.png
全消声室

9.png
半消声室

1961
Bark scale在慕尼黑被Karl Eberhard Zwicker 教授提出,日后也成为了标准。Bark为临界频带 (critical band) 的单位。简单说:耳蜗基底膜上有24个点能对24个不同频率产生最大幅度共振,从而将人耳可听频率范围20Hz-22kHz分成24个频带,即临界频带。随着频率升高,临界频带也随之变宽。
10.png

1963
互联网由声学家J.C.R Licklider 发明。Licklider 为美国五角大楼国防部门的研究员,为其部门申请了funding,从而开始搭建“Intergalactic Computer Network”,也就是现在的互联网——Internet。有人评价Licklider有三大发明:在美国几所重点大学创办计算机科学,分时系统 (time-sharing) 和网络。
11.png

1975
响度的计算纳入国际标准ISO532。有两种计算方法:窄频频谱方法 (narrow-band spectral approach) 和三分之一倍频程法 (1/3 octave approach)。该标准也考虑了Zwicker提出的掩蔽效应。

1981
ECMA-74标准发表"Measurement of Airborne Noise emit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包含了计算Tone-to-Noise Ratio 和 Prominence Ratio 的标准。一个纯音要至少比它对应的掩蔽噪声高出8dB才能被人听见。
12.png

1990
心理声学圣经“Psycho-Acoustics: Facts and Models”发表,作者为慕尼黑工业大学的Eberhard Zwicker 和Hugo Fastl。
13.png
14.png

1994
用于测量空气中声音质点振速的传感器问世。
15.png
Microflown质点振速传感器

2000
Directive 2000/14/EC (Outdoor Noise Directive - OND) 被欧盟理事会采纳。成员国的57种室外设备被要求要满足噪声辐射标准。自此,声功率开始被人熟知,比如会出现在energy label上(在欧洲生活过的小伙伴应该都不陌生)。
16.png
17.png

2018
ECMA-74标准在Annex G 中增加了计算Tonality 的计算方法。
18.gif

2020-2021
新冠病毒变奏曲……

来源:子鱼说声学微信公众号(ID:ZiYuAcoustics),作者:子鱼FM。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2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好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11-24 19:29 , Processed in 0.07011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