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2|回复: 0

[其他相关] 我国古籍中的力学与声学知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5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墨经》   
《墨经》是墨家学派的著作,也是他们进行私学教育的教材。《墨经》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内容,主要是在力学和光学方面,以下我们主要来谈谈力学方面。
1.png
《墨经》中对时间和空间概念分别作了正确的定义。如“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就是说,时间是不同时候的通称。空间是包括各个方面的一切地点。并区分了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如“始,当时也。”“时,或有久,或无久。始,当无久。”就是说,时间可分为“持续(有久)的”和“非持续(无久)的”,即瞬时的两种。“开始”则属于“无久”的瞬时的那一种。墨家又把机械运动定义为“动,或(域)徒也”。意思是说,运动乃是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动。

《墨经》中对力的概念提出了初步的论述。“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即是说,力是使物体开始运动或加快运动的原因。《墨经》中还进一步把重量与力联系了起来,“力,重之谓。下与(举),重,奋也”。显然,它指出了物体的重量也是一种力。并说明物体下落或向上举时,都有力的作用。墨家以桔槔和秤的工作原理为例,总结了杠杆的工作原理,提出了“本(重臂)”、“标(力臂)”、“权”、“重”等概念,论述了等臂杠杆和不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并指出“挈,长重者下,轻短者上。”即杠杆的平衡,不但取决于两物的重量,还与“本”、“标”的长短有关。可见墨家已知道了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调节杠杆的平衡,并已进行了杠杆原理的探讨。

墨家还叙述了斜面上的物体失去平衡的道理,以及利用斜面来提升重物的方法。他们曾设计了一种装着滑轮的前低后高的斜面车,称为“车梯”,用来载重物沿斜面不断升高,以节省人力。

《考工记》    
《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的一部科技著作。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手工技术规范的汇集。全书所论包括了当时手工业的主要工种,并在论述各种手工技术的同 时,还阐述了其科学道理。经分析可以看到在描述每一项手工技术的文字中都包含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其中主要是力学和热学方面。以下我们主要来重点说一说力学方面。
2.png
《考工记·轮人篇》在论述车轮制造时,以受力、运动和不同接触地面的影响等因素出发,在讲到轮子的形状与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时说:“凡察车之道……不微至,无以为速也”。“微至”是指轮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少。就是说,车轮与地面接触少,就容易转得快。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微至”呢?它接着指出:“欲其微至也,无所取之,取之圜(圆)。”即要尽量把轮子做成理想圆。这是在实践中对滚动物体的滚动速度与滚动物体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的经验总结,是符合近代摩擦理论的。在论述如何检验轮子各部分是否做得均匀时,它说:“楺辐必齐,平沈(沉)必均。”“水之以眡(视)其平沈之均也。”这里水之,即浸入水中,如果“平沈”即浮沉相同,则轮子各部分必定是均匀的,就符合制作轮子的要求了。这是浮力原理在制造轮子中的应用。在论述到轮子大小对拉力(牛或马)的影响时,它说:轮太矮,马就老在上坡一样。从现在力学知识看,当轮太低时,辕与地面成一角度,马除了要克服运动阻力外,要承受部分重力,因此马总像上坡一样费劲。这是实践中对斜面受力的一种极好的分析。

《考工记》还分析了与弹道有关的技术。它在《矢人篇》中说:“水之以辩其阴阳,以设其比,夹其比以设其羽,参分其羽,以设其刃,则虽有疾风,亦弗之能惮矣。”这就是说,为了要使箭在飞行中保持稳定,采取了把箭上的羽毛按一定比例对称地安排,然后加上箭头,则在飞行中就不怕风的影响了。接着又说:“前弱则俛(俯),后弱则翔(仰),中弱则纡(纡絗旋转之意),中强则扬。”“羽丰则迟,羽杀则。”这说明了箭杆如果前轻后重或前重后轻,都会影响飞行的高度;中间轻重配置不当,会影响飞行的稳定性;羽毛太多,则飞行速度慢。而羽毛太少,则箭容易落向旁侧,射不到目标物。

《考工记》最早作出了关于物体惯性的论述。在《辀人篇》中说:“劝登马力,马力既竭,辀尤能一取焉”。意思是说,马拉车的时候,马已停止用力了,但车还能前进一段路程,这里指出了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惯性,这也是世界上对惯性现象的最早论述。

《论衡》    
《论衡》是东汉王充所著,其所述的物理知识,也较之《墨经》有十分明显的充实和发展。这里我们主要来重点说一说力学与声学方面。
3.png

1. 力学方面

王充在对物体的运动进行了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在《论衡》中指出了人的视觉,在观察物体的运动快慢时会造成错觉的原因和如何量度物体运动的快慢。他在《论衡》中说:“天行已疾,人去高远,视之若迟。盖望远物者,动若不动,行若不行;何以验之?乘船江海之中,顺风而驱,近岸则行疾,远岸则行迟,船行一实也,或疾或迟,远近之视使之然也。”说明是由于观察者离运动物体远近不同,因而感到它的快慢也就不同了的道理。这也说明王充已知道了视角差对于观察物体运动快慢的影响。在关于运动的快慢上,又说“日昼行千里,夜行千里,麒麟昼日亦行千里,然则日行舒疾与麒麟之步相类似也。”意思是太阳和麒麟在日间运动的快慢相比是一样的,说明已有了现代物理学中“速率”概念之萌芽。

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说:“是故车行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任重,其进取疾速,难矣。”又说“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乎能决角伸钩,使之自举。不能离地。”显然已不仅知道在外力的作用下,若外力大小一定,则物体越重,要它开始运动或使之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就越难。这显然是现在称之为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萌芽,而且还认识到内力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一事实。

漏水运转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是东汉张衡(公元78—139年)根据物理的力学原理先后制成的。它们分别在天象和地震观察上发挥了作用。漏水运转浑天仪是一台自动测示天象的仪器,它以一空心铜球表示天球,天球画有星座和黄道、赤道,紧附在天球外的有地平环和子午环等,天球可以支架在子午环上绕天轴转动。另外把计量时间的漏壶与浑象联系起来,即利用漏壶的等时性,以漏壶漏出的水为原动力,再通过浑象内部装置的齿轮等使传动和控制设备,以使浑象每日均匀地绕天轴旋一周从而达到自动地,近似正确地演示天象的目的。

候风地动仪以精钢制成,形似酒尊,里面均匀排列八根“都柱”上粗下细的立柱。由于都柱重心高,当地面一有震动,就极容易向震动方向倒下。尊外相应地设置八条口含小铜球的龙,每个龙头下面都有一只蟾蜍,昂首张口。当某一都柱倒下时,就带动了连接的龙,使龙口张开,所含的铜球落下到其下面的蟾蜍口中。因此观察落下的铜球的方位,就可判断地震发生的方向。
4.png
地动仪

2. 声学方面

在《论衡》中有:“生人所以言语呼吁者,气括口喉之中,动摇其舌,张歙其口,故能成言。譬犹吹萧笙,萧笙折破,气越不括,手无所弄,则不音。夫箫之管犹人之口吞也,手弄其孔犹人之动吞也。”又说:“令人操行变气远近,宜与鱼等,气应而变,宜与水均。”可见他已认识到人发声是使空气振动而产生的,并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用可见的水波的传播来作比喻。这种比喻,在今天的物理教学中,在讲光的干涉和衍射时,不是仍然在运用吗?在这里,还应特别予以注意的是王充实际上已指出了振动的传播要通过媒质。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北宋中期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沈括 (1031—1195) 所著,这是中国科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把它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座标”。在物理知识方面,主要是生动地记述了磁学、光学和声学知识。下面,我们着重聊聊声学方面。
5.png
《梦溪笔谈》中阐述的声学知识,包括关于乐律,古乐钟的发声,古琴的制作和传声、共鸣等等,并记载了一个作者精心设计的共振实验。由于弦振动比较微弱,不易观察,他剪了一些纸人放在弦上来做试验。他写道:“琴瑟皆有应声:宫弦则应少宫,商弦则应少商,其余皆隔四相应。今曲中有声者,须依此用之。欲知此应者,先调弦令和声,乃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则纸人跃,他弦即不动。”这比英国人诺布尔和皮戈特使用类似的方法来演示共振现象要早约6个世纪。还值得指出的是,沈括的这个用简单的仪器来证明弦线的基音与泛音共振关系的实验,形象十分生动,若用于教学,更会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沈括除了上述把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乐器的调、制以外,他还用来科学地解释生活中与此有关的种种现象,例如他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他在行军时应用的声学知识。他写道:“古法以牛皮为天服(即箭袋),卧则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振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沈括的这种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物理教育,也是值得借鉴的。

来源:聂广科学网博客,检索发现文章最早由ipv404于2016年8月5日发布在豆丁网。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11-24 12:39 , Processed in 0.06165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