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94|回复: 0

[其他相关] 窑洞的力学原理与破坏形式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13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引言
作为黄土层深厚的西北地区的一种常见而古老的民居形式,窑洞在成千上万年的历史里为人类提供了一方栖息之地。直至二十年前,窑洞仍是本地区常见的居住方式之一。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农村的面貌亦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大部分地区,窑洞自然而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重归于黄土。本文简要介绍了窑洞的力学原理、破坏形式及其应对措施,谨以此告别并纪念那养育了父辈与祖辈的黄土记忆。

一、基本形式:
图1 给出了关中西部凤翔北部农村的废旧窑洞聚居群落现状图。窑洞的基本建造过程分为三个步骤:1)将崖面修整为直立面;2)挖掘窑洞并对窑洞内墙面进行抹光处理;3)修建外墙。修建完成后,即可满足基本居住功能。较为奢侈者,可沿窑洞内墙建石拱或砖拱加强美化,称为箍窑。一般而言,外墙有两个窗户:门窗与天窗,二者之间可形成空气对流,加速换气效率,以缓解窑洞通透性差的缺点。
1.png
图1 窑洞聚居群落外观

二、窑洞的基本力学原理
2.1. 窑洞拱顶受力分析
图2给出了窑洞拱顶受力分析图。窑洞拱顶可划分为若干“类梯形”微元体,取一下表面悬空的微元进行受力分析:其承受的重力向下,同时微元两侧受到来自相邻微元的法向均布压力,共同形成垂直向上的合力,与重力平衡,从而使窑洞实现悬空直立。显然,在一般拱形中,材料以受压为主。
2.png
图2 窑洞拱顶受力分析

材料的受力状态与悬空角的大小密切相关。如图3所示,当悬空角无限趋近于90°时,其受力状态无限接近于“立柱”的受力状态,即仅受压力。当悬空角无限趋近于0时,受力状态则无限接近于水平横梁,主要以受弯曲(受剪切)为主。显然,材料的抗弯曲(抗剪切)强度决定了其可承受的跨度与悬空角,总结如图4所示。
3.png
图3 不同悬空角受力特点示意图
4.png
图4 材料强度与可支撑的最大跨度与悬空角的关系

从石材到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抗弯曲强度不断提高,可承受的最大跨度与悬空角亦逐渐提高。对于黄土而言,其抗压能力尚可,但抗弯曲能力极差,故在仅靠黄土本身承载的情况下,无法“平梁”形式存在,只能以承压为主的“拱顶”式样存在,且黄土越致密,强度越好,允许的最大跨度与悬空角越大。

2.2. “冬暖夏凉”的热交换效率问题
“冬暖夏凉”是窑洞最为著名的居住体验之一,其本质在于窑洞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效率。图5给出了窑洞与普通地面民宅的热交换示意图:对窑洞而言,内部墙面深埋黄土,可视为绝热环境,唯外墙可与外界发生热交换。对于地面普通民房而言,前、后、左、右与屋顶共五个面可发生热交换。窑洞外墙与地面民宅墙面材质相似,热交换效率相当。考虑到门窗布局的影响,窑洞与外界的热交换效率大约仅为地面民房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因此,在外界温度巨变的情况下,窑洞内部温度变化要缓慢得多,对夏季酷暑与冬季严寒的温度极值具有“削峰”作用。类似地,这种“冬暖夏凉”效应在井水温度得到了极致体现:由于井水(尤其是机井水)远离地表,可视为绝热环境,温度常年稳定。相对于酷暑,井水是清凉的;相对于严寒,井水则是温热的。
5.png
图5 窑洞与地面民房热交换示意图

三、窑洞基本破坏失效形式及其防治措施
3.1 窑洞基本破坏形式
窑洞的破坏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前崖面塌陷。如图6所示,前崖面由弧顶逐渐垮塌,由点及面,由小及大,逐渐掩埋窑口。这是最常见的破坏形式。
6.png
图6 前崖面塌陷破坏

内部窑顶塌陷。如图7所示,垮塌由内部开始,与前崖面类似,同样由点及面,由小及大,直至累及窑顶,整体塌陷贯穿。这种破坏形式较为少见,民间俗称“透罐窑”。
7.png
图7 内部窑顶塌陷破坏

崖面整体滑垮。如图8所示,窑洞弧顶尚完好,但前崖面整体滑垮。图示案例虽已分离,但尚维持直立状态。随时间推移,亦会进一步垮塌掩埋窑口。
8.png
图8 前崖面整体滑垮

3.2 原因分析
上述窑洞破坏失效的原因分为两类:其一为自然风化,其二为雨水冲刷。下面分别分析:

自然风化。如图9所示,由于黄土本身力学性能较差,在长期风化作用下,表面裂解、脱落,随即破坏了弧顶传力路径。如图10所示,风化后弧顶红色路径无法再传递压力。第二章所描述的压力与重力平衡的稳定状态被打破,仅靠黄土黏着力维持。当局部的黏着力不足以平衡重力时,局部黄土进一步脱落。随着风化持续,黄土不断脱落,直至累积至某一时刻,残余材料不足以支撑弧顶重量,瞬间整体垮塌。自然风化是前崖面塌陷、内部窑顶塌陷的主要原因。
9.png
图9 风化导致的表面裂解、脱落
10.png
图10 表面风化对传力路径的影响示意图

雨水浸蚀。雨水冲刷则是造成前崖面整体滑垮的主要原因。雨水对土质建筑的危害极大。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便是这个道理。一旦窑顶因鼠洞、枯树根、人为挖坑等因素被雨水浸入,在长期浸蚀下,分离面越来越大,直至残余材料无法支撑,瞬间垮塌。

3.3 防治措施
自然风化进程较慢,一般只有无人居住的寒窑才会不断累积导致垮塌。有人居住时,窑洞弧顶会定期用稀泥浆抹光,自然不会出现表面“风化→→脱落→扩大”的损伤累积。此外,还可用砖或石材箍窑,从力学角度讲,其主要目的并非以砖拱或石拱承受整个窑顶压力,而是强化表面,避免黄土直接风化造成损伤累积扩大。

对于雨水侵蚀,主要在于及时排查危害,防止雨水在窑顶聚集。早年间,每到三四月份,常有农民挖中草药卖钱补贴家用。长年累月下来,近处的草药早已采挖殆尽,再采药就得进深山走远路。即便如此,近在咫尺的窑顶上生长的草药,也绝不会有人挖走,这已成为人们默认的规矩。究其原因,就在于挖出草药后会留下深坑,容易引起雨水聚集危害窑洞安全。

四、窑洞居住群复原
本文考察地区地处渭河平原北部,为平原与山地交汇地带。近年来,本地区民居已经全面转向砖混结构,窑洞几乎已经全部废弃。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本地区民居仍以窑洞为主,主要分布在山沟交汇于平原的延伸带上。由此上溯到解放前的较长历史时期,窑洞在山区或半山区散落分布,至今仍然可见部分遗址。图11、12给出了两处山区窑洞群遗址,窑洞与梯田连成一体,远离平原,虽交通不便,但较为隐蔽安全,即有助于逃避兵乱,又方便耕种劳作。
11.png
图11 山区窑洞遗址分布(其一)
12.png
图12 山区窑洞遗址分布(其二)

图13为图12对应的窑洞分布示意图,根据实地考察,从左下至右上依次应为:厨房、卧室一、卧室二、粮仓、牲口圈。两间最重要的卧室处于中央地带。牲口圈窑洞弧顶高度较低,在满足使用需求的情况下降低了建窑成本,且位置最靠内,有利于防盗(直至本世纪初,农村牲口夜晚被盗案件时有发生)。粮仓同样靠内,且离地较高,除同样的防盗考虑外,也有助于保持干燥。其整体布局充满了劳动与生活智慧。
13.png
图13 窑洞与梯田布局示意图

结语
故乡有很多窑洞,这些窑洞很多我都进去过——在它们还生机勃勃的时候。我没有见过它们是怎么建造的,但却亲眼见证了它们是如何废弃的。距离我最近一次走进它们,已经有二十年过去了。在这二十年时间里,有的窑洞悄然塌陷,有的依然挺立。当我再次站在它们面前的时候,儿时的记忆鲜活起来,与眼前的衰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感慨过往,但并不哀伤,这恰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才使人们带着回忆的滤镜看待曾经的遗迹,过滤掉落后与苦难,只剩眷恋。作为有幸经历这时代变迁的农村青年之一,作为最后一批窑洞的见证者之一,谨以此文作为我的告别与纪念。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4-19 16:12 , Processed in 0.06340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