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PDE的振动响应及试验研究
据现有资料看,国内对PDE的爆震室的振动响应分析方面的资料很少。国外,美国加州理工学院[27-33]对脉冲爆震发动机的结构振动分析方面做得相当完善,分别从理论模型和实验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目前有几篇处理在内部激波或爆震波负载作用下,求解爆震管响应的几篇文献,用最简单的动力学模型描述了管横截面的径向运动。De Malherbe 等[34]比较了在爆震波负载下这个模型的理论结果和试验数值。Shepherd用横截面理论预测了内部爆震负载作用下的管子的响应。Van de Ven 等[35]分析了在内部灰尘存在下爆震波作用在一非旋转对称的管子上的响应。他们引入了一个试验性方法确定应变的放大系数。Sperber 等[36]测量了由乙炔作为爆震混合物产生爆震波负载的厚壁管应变。他们注意到当静态公式被用于估计最大变形时,尖峰应变比预计的放大系数的值低。
对枪管的试验研究[37]显示负载的传播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当负载的传播速度接近临界值时,尖峰应变幅值是用静态Lame 公式预估值的3倍。进一步的研究[38]显示, 当负载传播速度接近弯曲波组的速度时,移动负载产生的径向运动与弯曲波进行了耦合振动。Beltman 等在对一个薄壳激波负载的结构响应的试验和分析的研究中观察到相同的现象。
Tang[39]引入了一个模型用来预测薄壳在内部受激波负载作用下的响应。通过假设一无限长的管,把问题简化为一“稳态问题”,从而得到一壳体运动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模型在目前的论文中被称为“稳态分析模型”。这个模型预测了临界速度的存在。当压力的移动速度达到临界速度时,径向运动的解变得无限大。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阻尼,非线性,和塑性变形的存在会成为控制机制。但是,这个模型可以预测在试验中发现的高应变。Tang提出的模型包括了转动惯量和横向剪力的影响。他用特征法给出了有限长度壳体的瞬态响应结果。Riesman[40]发展了一种模型,这种模型包括了预应力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并且对一移动载荷和弯曲波的耦合共振如何产生做了完美的解释。Simkins扩展了对厚壁管的分析理论并第一次用这些思想解释了枪管中产生的大应变现象。
Beltman[1]比较了测量的应变信号和仿真的应变信号,得到爆震波速大至在1400—2900m/s之间。通过同时变化稀释度和氢氧氩混合物的起爆压力,Beltman等单独研究了爆震波单元结构宽度和爆震波速。重复的试验证实测量到的应力尖峰值可以再增长2—4%。管子的线性响应通过对不同起爆压力下的测试得到了验证,响应是线性的,并且爆震波单元结构宽度并不起作用,直到它的宽度接近弯曲波的波长时,才会对响应起作用。当单元尺寸和结构波长达到同一数量级时,弯曲波才会明显的表现出来,管子的挠度也达到最大值,为静压力作用下的挠度的3.9倍。
1.1.2 PDE的应用实验研究
除了基础理论研究,PDE已经进入应用实验性阶段。1998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由其组织实施部分NASA研究机构、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多家大公司参与的脉冲爆震发动机模型实验工作取得成功。
2003年美国空军PDE技术中心把爆震管与涡轮组合进行混合实验,但是实验效果不理想;相比之下,2003年,惠.普公司的PDE技术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功。惠.普公司设计由5个爆震管组成的PDE与一个增压的空气供给系统直接相连,该系统模拟了M2.5的进口压力和温度条件,每隔0.6ms点火一次,已经能产生2.023~2.669kN的推力[41]。
国内西北工业大学[42-51] PDE研究小组从1994年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对PDE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用热力学与爆震波理论,阐明了PDE的工作原理,建立了PDE的工作循环及性能分析方法;对脉冲爆震发动机的工作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进行了近百次的单次爆震波试验;对不同燃料种类(如汽油、煤油、乙炔和空气)对脉冲爆震发动机的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填充系数对脉冲爆震发动机的影响作了实验研究;成功的进行了脉冲爆震发动机的原理性试验,为今后脉冲爆震发动机的设计打下了基础。
尽管在过去十多年间,国内外对PDE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其研究尚处于实验室阶段,很多关键技术还没有解决,像燃料和氧化剂的喷射和混合问题,起爆时间和起爆能量问题,测量诊断技术,高频下多循环和多管工作,结构载荷与热交换问题,动力学控制,多管控制问题等,距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