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拓扑学理论和大脑思维的数学模型
毕 家 祥
E-mail: bjx@ihw.com.cn
摘要:本文试将全息原理和拓扑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了一种全息拓扑理论的公理化体系,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大脑思维的数学模型:全息空间,分析了全息空间中的各种拓扑相关关系,研究了全息拓扑结构的特性。本文指出在大脑思维中信息的编码方式具有以商空间的某种等价关系为基础的自然编码的特点,并按照全息拓扑理论的方法,进一步对大脑智能和人工智能存储,处理信息的过程和信息的多层次结构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全息空间;全息拓扑;延拓;聚类反应;自然编码;全息软件
§1. 引 言
思维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去认识人类思维的规律性?机器能否具备思维功能,能否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概念和意识?机器概念或意识是什么,将可能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大脑是怎样对信息进行编码的?人工智能最终能否实现,其是否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沿着什么方向、什么途径去探索……,这些问题涉及到一个十分困难的研究课题——人工智能。
智能¾¾即智力功能,其是人类大脑所具有的感知、认识、学习、理解、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创造……等局部功能的总和与它们的有机综合的统称;因此,完善的智能中不能不包含有人类的情感、意识、意志等这种高级因素。
何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就是利用设备或机器,用人工的方法,对人脑的思维活动过程进行模拟;当使得设备或机器的功能与脑功能大体等价时,这种设备或机器的功能就可以认为是具有某种程度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应该以平均智力商为评定标准,并在与对比者(人)同等条件状况下进行全面地综合测试或进行某几种局部功能的单项测试;当测试结果不低于规定的智力商数时,应当承认该设备或机器具有某种程度或某种意义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问题是一个古老的但又是十分新颖的研究课题。近十多年来,各国研究人员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都已经获得巨大的进展,然而各种传统的或新颖的智能模型迄今还不能完全而圆满地对大脑思维活动的过程进行解释和模拟,人们还不十分了解信息在大脑中的底层结构和编码方法;其中特别是象人们的概念、意识、情感和创造性思维过程等,还根本无从着手;同时关于这一方面,在哲学上、自然科学上还有很大的争论,还不能得到哲学界和自然科学界的一致认同。为了进行这一方面的探讨,本文从信息系统内部整体结构和精细结构的互相关系,系统内各级子系统、子结构之间的互相作用,系统整体和局部区域的互相影响等几个问题出发,以整体相关性原理为基础,提出了全息空间模型。并研究了全息空间的结构和该结构在局部变化时对整体的影响,以及全息空间的结构上的延伸等问题。描述了全息空间的高层结构在局部空间连续变换时的整体不变性和定义域不变性。指出了在全息空间中可能隐含着未知的信息集合,即关于概念本身的延拓和扩展能否产生新的未知的结果——而这个新的结果又能否被旧的结构形式所蕴涵和容纳。……这些,当然是属于拓扑学范畴的东西,因此,本文把研究这一类问题的这种理论方法取名为“全息拓扑”分析法。
顾名思义,全息拓扑理论又可以称为“信息集合的整体结构的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信息集合内部元素的有秩序组合在集合的整体上或新的层次上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的新的性质的问题。而这种整体性是一种高级层次上的整体性,新的性质也只有在这种高级层次上才能体现出来。思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它牵涉面极为广泛;然而对于思维过程的规律性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就更加复杂和困难。因此,能够正确地选择研究方法和选择适当的模型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从研究信息的结构入手,首先建立了“特征信息”这一概念,然后通过特征信息在存储器中的有机组合而构成了一种连续的、统一的高级组织:“全息空间”。全息空间是信息空间的内在结构发生质变后的高级组织形式,它脱离了原信息空间中各个信息元素或子空间之间毫不相关,互相独立存在的那种初级随机组合形式,而使得整个信息空间内部的元素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并使得这个整体内部在高级层次上产生出新的重要的性质。根据这些性质,我们可以看到,全息空间模型的信息存储方式和结构形式与大脑存储信息的方式十分地相似,大脑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在微观(细胞、神经元)上的整体性与非特异性和在宏观上的局部性与特异性同样地在全息空间中都有所体现。另外,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是:全息空间的简化模型有一定的规律性,它可以直接利用电子计算机来模拟;这将为我们在局部上更改和校正模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全息拓扑理论是专为研究大脑的思维规律和人工智能而建立的一种纯数学的理论体系,当然,它必然地会涉及生命科学和其他一些领域。利用全息拓扑理论,我们已经获得一些有益的和新颖的研究结果,对这方面感兴趣的研究者可参阅本文的第三部分。
本文将在下面分三大部分讨论与研究有关全息拓扑公理体系方面或人工智能方面的几个问题:
1.确立和讨论全息拓扑的公理体系;
2.讨论和分析全息拓扑理论的多层次拓扑相关特性;
3. 讨论和分析某些人工智能方面的问题,介绍一种自然界所特有的编码方法:自然编码方法;并分析了大脑中信息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和性质。
第一部分:全息空间的拓扑结构
§2. 全息空间的公理化体系
公理1 信息结构整体相关公理: 对于足够多个互相关联的特征信息元素,当元素、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存储器中的坐标这三者在存储器中互相确认,因而决定了信息存储器的空间结构以后,存储器的空间坐标能够决定任何一个孤立点上的元素的性质或者是任何一部分子空间的空间结构。
公理2 分割后的可测子空间同势公理: 当把全息空间进行任意次有限分割后,它的任意一个可测的被分割了的子空间与原来的整个空间同势并且有相同的空间测度。
公理3 线性组合的定义域不变性公理: 在全息空间中确定任意的一个区域D,那么在D的邻域内所有子空间的全体线性组合及其派生将依然被确定在原先的全息空间上。
§2.1 信息空间的基本构造
设E是一些特征信息的集合,e∈E,M是一个信息存储器,x 是M中的坐标或存储单元。如果用符号EÞM表示将E的元素装入到存储器M之中,我们称为把E中的元素赋予M,e i x j表示元素e i被存入存储单元x j 中,符号V表示一种从E到存储器M的连接关系,使M中的某些存储单元,都被存入一个特定的信息元素。那么,我们将:W=( E V M )½ ={( e i,x j )½ e i∈E, x j∈M,e ix j}定义为赋予了关于E的信息的信息空间。
定义2.1 在存储器M中的信息集合{e}的全体和M的坐标一起,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结合体,叫一个信息空间;记作:W。
定义2.2 由定义2.1可知,未被赋予有信息的存储器本身由于不含有信息,故不能构成信息空间;同样,当信息集合{e}未能被赋予信息存储器时,信息集合本身由于没有空间结构,也不能叫作信息空间。
定义2.3 设A,B是两个特征信息集合,x (x) 是某个信息元素x在M中的坐标;并且元素a i∈A,b j∈B。如果A,B Þ M,使得W A=( A V M ),W B=( B V M );当:1 ) A Ì B,2 ) {x (a i)}Ì {x (b j) },3 ) 当且仅当在a i~b j时,有x (a i) ~x (b j ) 这三个条件被满足的时候,则称W A是W B的一个子空间,记作:W A Ì W B 。( i , j = 1, 2, …… )
定义2.4 设a 0∈W,点x (a 0)是其在W中的坐标,e >0;则对于W中所有到点x (a 0)的距离小于e 的点所作成的集合,称为以x (a 0)为中心,以e 为半径的x (a 0)的e -邻域,记作:N (x (a 0), e ) 。其占有的空间范围,称为是N (x (a 0), e )的空间测度,记作:m (x (a 0),e ) 。其内部包含的信息元素的数目多少,称为是N(x (a 0),e )的密度测度,记作:mD (x (a 0),e ) 。
定义2.5 W中所包含的信息元素的数目的多少叫信息空间的势,记作:À 0 。
定义2.6 若W中的元素是以某个点的e -邻域作成一个极小区域,并用这个区域的连续形式来确定的元素,而不是离散的点,则W中的元素的数目我们就称为连续势,记作:À 。
定义2.7 当两个信息空间 W A,W B之间有共同的部分或边界,并且在共同边界处不存在着任何间断时,它们就叫作连通的。
定义2.8 当且仅当W中的任意两个子空间之间都是连通的时候,W方为连通;否则,W为不连通或不完全连通。
下面,我们对这种随机的空间结构在概念上进行延伸,考察一下其中一种特殊的,真正有用的有序化了的空间结构形式:全息空间结构。
§2.2 全息空间的构造
假设构造一种信息空间,通过一定的关系,使整个空间有机地连通起来,并使得在W中的任何一个元素a均具有如下的性质:
(1) a∈A Ì W:;其中A是由a的一个小小邻域内的所有的元素作成的子空间;
(2) 除了A以外,其它的子空间A i ( i = 1, 2, … … ) 中也都包含有信息元素a,或隐含有a;当子空间A i的数目极多,以至于复盖了整个W时,使得元素a被整个空间的任何区域所隐含,或者使得a被所有不属于自身的其它元素所隐含。
这样,当a取遍了整个空间中的所有元素,而使得这些元素中的任何一个均可能具备有如上的性质时,可以进一步使得整个空间中的所有元素都被整个空间内的任何区域所隐含。当我们给定了某一个元素在空间中的坐标以后,坐标上元素的性质或特征也随之被确定;并且当每一个元素被信息空间承认并确定以后,其邻域的元素的性质或特征也同时被间接地确定下来。我们将这种空间各个部分均包含了所有信息及其结构、特征的空间,称为全息空间。在具有连续势的全息空间中的每一“点”上(极小区域,即以x(a 0)为中心,以e ( e ® 0 )为半径的x(a 0)的e -邻域里)都包含(或隐含)了整个空间的全部信息。这样,我们就引入了全息空间的概念。
定义2.9 若有一信息空间内部连通并且由其生成的商空间在结构关系上亦连通,并满足如下的条件:
(1) 在W中任何一个元素a的e -邻域(e ® 0)所构成的子空间W'中,包含(或隐含)有整个空间的全部信息元素;
(2) 当W中的足够多的信息元素的构成决定了空间的主要性质和其结构形式以后,空间坐标决定了每一个孤立点、子区域和子空间的性质和其上的空间结构。
满足以上两个性质的信息空间被称为全息空间,仍然记作:W。
定义2.10 元素在W中所复盖的区域和由全息空间的空间结构所涉及的范围的大小称为全息空间的空间测度,记作:m(W) 。
§2.3 全息空间的性质
根据上面所述的全息空间的定义,可以知道,信息元素的集合在全息空间中的形态和其位置的坐标是与它们自身的特性密切相关的,信息在存储器中的无序状态的随机堆集不能形成全息空间。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的定理:
定理2.1 全息空间中的一切元素之间都是互相相容的,所有互不相容的元素不属于同一个全息空间。
证明:当某个元素a被确定在W上以后,根据全息空间的定义,其必然要与邻近元素构成连通区域,并必然会与整个W空间连通,并且至少能够决定其邻域附近的空间结构。如果元素a与其邻域或邻域系中的某个元素x是不相容的,则元素之间的不相容状态必然会引起这两个元素附近的空间在结构上的相抵触,结构上的对立又引起空间断裂;这与定义要求空间连通不相符,故或者a或者x,两者之中必有一个不属于W。因此,本定理得证。
定理2.2 全息空间中的一切元素与它自身的空间坐标是相适应的,所有与坐标不相适应的元素不属于该全息空间或者不属于该坐标位置。
证明:根据定义2.9:在W空间被基本确定以后,空间坐标本身也有了结构。当某元素a被确定在坐标x(a)上以后,元素所决定的空间结构与坐标所决定的空间结构必须要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空间断裂,与定义要求不符;然而坐标的空间结构是由整个W空间所决定的,不可更改,能更改的只有是元素a了;故如果元素与其坐标不相适应,或者是因为元素a根本不属于W,或者是a不应该在该坐标位置上。证毕。
定理2.3 令W上具有连续势À,那么该W内的任意一个非空的子空间与W整体有相同的m(W)值;其中m(W)表示W的空间测度。
证明一 先从W自身的性质上证明其充分性:既然W存在,那么W内的元素则应含有特征信息P,元素之间应当满足由特征信息P所规定的互相依存的结构关系(或商空间关系);根据定义2.9可以知道,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W中的元素本身也必然会被破坏,W空间也就不存在了。现在假如无论怎样分割W,而不会破坏这种关系的话,元素自身也就不会受到破坏。这时,W空间必须满足如下两个条件:
(1) 非空;
(2) 连续。(元素是以连续形式分布着的。)
第一个条件“非空”是由这种关系的存在而自然满足的,0空间根据定义不属于W;第二个条件“连续”是定理已经规定的。而从两个以连续形式分布着元素的集合之间存在着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可知:部分中的元素的个数等于整体中的元素的个数。由于元素的个数相同,而且元素与空间结构之间的依存关系由于两个空间之间存在着的母子关系也应相同,即全息空间的结构相同,而空间结构规定了空间测度的大小;从而使得具有元素个数相同,空间结构相同的两个不同形式大小的全息空间有相同的空间测度。故本定理的充分性得证。(注1:由于信息空间的空间结构不存在上述这种依赖关系,故相同个数的元素组成的两个不同形式大小的信息空间可能会有不同的空间测度。)
证明二 从元素的数量关系上证明其必要性:如若想证明m (W')=m (W)(W'Ì W),必须先证明ÀW'=ÀW;在证明这个定理的必要性之前,我们先证明一个引理:
引理2.1 对于具有连续势的W,将不可能在W中找到一个最小子空间。
证明 用反证法:假设对某个连续势为À 的W,存在着一个不为0的最小子空间W min,并暂记作W 。由于W 属于W本体范畴,其自身的性质和空间结构都不变,故应满足À =À 。但是,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个W ≠0,使得满足:W Ì W ,并且使得W 上至少有一点(注2)不属于W 。然而根据上面同样的方法进行推理,À 应该与À 相对应,故有:À =À =À,结果使W 成为最小的子空间,这与假设W 为最小相矛盾,故本引理得证。(注2: 这一点总是可以找到的。例如:在有连续势的W 上剔除某一点,根据无穷集合的势的原则,其势不变。我们把剔除某一点后的W 记作为W ,测度记作为m (W ) ;由于W 已经假设为最小,与W 同级最小的但又比W 少一点的W 必然比W 更小一点,然而它们又同势,即À 并不比À 更大些;又由于W 是从母体W 中脱离出来的,结构亦相同,结构相同的两个空间区域应当有相同的空间测度,即: m ( W ) = m ( W ),故同势并同结构……以此类推,从À本身的连续性、无穷性和稠密性,故可由归纳法推出: À ≡À 。)
现在,利用上述引理,可以知道:当满足WÌ W 这一关系时,必然地存在着一个所谓的最小子空间的套;我们在W中任意选择一个子空间W',它至少能够比这个套中的第k个最小子空间W 以后的所有的W 要大;由于这个套中所有的子空间的势都相等,并且还由于它们共属于同一个母体结构,故空间结构亦相同;所以该套中每一个所谓最小子空间的空间测度:
m (W )≡m (W) 。
当某个W被W'所包含时,有如下不等式:
m (W)≥m (W')≥m (W)≡m (W)
成立,故定理2.3得证。
定理2.4 对于连续势为À的一个W,可以被任意地分割成为大小不为0的任何小块,其分割后的子空间碎片除了势和空间测度不变以外,每一个碎片都可以生成出一个与原W空间完全相同的新的W空间。
证明 设想有一个球面形状的存储器。将信息根据其自身的携带的性质按坐标有序地记入到球面上,构成一个球面状的全息空间。现在将球面剖为相等的A,B两个部分。根据定理2.3可以知道,由于半个球面上的元素能与整个球面上的元素一一对应,故半球面上的势不变,空间测度亦不变;另外,从定义2.9知道整个球面上的全部元素被球面的任何一个小区域所直接或间接地蕴涵,因而球面上的任意一个部分都能够确定被割去了的邻域上的信息元素。那么,A球面上的空间结构按照定理2.1和2.2的相容性和相适性原理,可以向外延拓,生成出与坐标相适的,并与附近(在A球面被切的边界附近)的元素相容的新的元素来代替被切除了的部分的元素。现在再让e 从0逐渐增大到pR/2,作为A半球边缘某一个小区域的邻域的一系列半径,逐步向外扩展和生成。这样一步步地向外延拓,最后生成和确定出B半球面的全部信息元素。反之也是这样。因此,每一个半球面至少都能各自形成一个势依旧为À,空间测度为m (W)的新的球面。证完。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有限的几个信息元素之间既不一定能建立起那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也不一定就能构成全息空间。因此,对于具有非连续势或可列势的W空间,除了在空间结构上要完备以外,元素的数量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我们将能够构成全息空间的最低的元素数目称为W上的最小势;信息元素的数目如果低于这个最小势就不能构成全息空间。
定理2.5 在具有非连续势À0的W上,对所有的W k Ì W,如果Àk≥À min,则Àmin=À0。(证明从略)
§2.4 W内的奇异区域和“眼”
定义2.11 如果在W中的某个区域里存在着某些特殊的点,该点上所携载的信息元素既不能与邻域的元素相容,又不能与W的空间坐标相适应,更不能说明和确定W的空间结构,我们则称之为伪点。
定义2.12 由成群的伪点构成的连续区域被称为奇异子空间。含有奇异子空间的全息空间叫准全息空间。
定义2.13 如若奇异子空间中存在这么一种区域:它使得该区域自身能够构成小型的严格的子全息空间;就是说,不论外界情况如何,该区域均能够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则我们说:它是奇异子空间的一个眼,而且还是个“活”眼。奇异子空间能够在全息空间中长期保存而不被扭转,必须至少要有一个以上的这种活眼;眼越多,奇异子空间的空间结构强度就越大,就越不容易被扭转。
另外,如果全息空间W A中的某个奇异子空间可以与W A外面的某个全息空间W B构成连通,那么,它也是不可被扭转的。反之,如果在奇异子空间中既不存在着这种小型区域,又不能与其它的全息空间构成连通,那么,这个奇异子空间就是可扭转的。
定理2.6 设W I为准全息空间,区域S是W I中的奇异子空间,W 0是W I中不包含S的区域,区域R Ì W I,W R是从R上复制出的整个空间的像,那么:
如果R Ë S,则W R=W 0;
如果R Ì S,则W R≠W 0;
如果R跨在S与W 0之间的边界上,R1 Ë S,R2 Ì S,R1 + R2 = R,则W R发生一定程度的畸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