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01|回复: 21

模态参数辨识得到的阻尼比怎么验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3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实际的阻尼比很难通过理论计算得出。那么实验模态分析得到的阻尼比辨识结果,怎样验证其正确性呢?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3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1,阻尼是很难测准的模态参数,工程上一般只对其量级精度进行要求。
2,至于验证更无从谈起,因为验证必然要求参照指数,可谁也不可能找到标准答案!不过可以通过不同方法的测试对比分析,给与定性结论!
3,不同的方法如半功率法、指数衰减法、频率增量法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5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恩,xawbw的回答很好,我也是这么认为的。阻尼应该只能量级和多方法辨识结果对比来定性地衡量其可用性了。
发表于 2007-3-26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在工程实践中共有多少种方法能测出阻尼比呢
发表于 2007-3-26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系统的阻尼比真的不好明确,这也是一些隔振应用失败的重要原因。
如果阻尼系数是线形的,且参数准确,那么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出来,但也与实际测量值有很大的差距。
我做过粘滞阻尼的阻尼比测量,计算阻尼比为0.25,而实际测量值为0.12(根据对数衰减公式得到),可见差别之大。
在工程应用中,阻尼比一般要在0.05-0.25之间,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需要很高的阻尼系数。在冲击振动中,阻尼比在0-0.25增加时,剩余动载却是递减的,并不额外传递动态力,这与回转理论不一样。
阻尼比的作用,往往决定隔振系统的成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3-26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还有想法吗?
模态试验得出的阻尼比,一般都是多少?多少是假模态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3-26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uhs198523 于 2007-3-26 16:36 发表
:@D 请问在工程实践中共有多少种方法能测出阻尼比呢

在振动系统中,阻尼比属于系统的动态参数之一。相关的介绍可以参考下面的帖子:
“关于动态参数识别”
http://forum.vibunion.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8834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3-27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做模态试验时
阻尼比大于2时,它的稳定
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发表于 2007-3-27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做捶击模态试验时(选择锤头为尼龙),发现有一个试验样件(不是钢的,类似铸铝的),得出的阻尼比很大,有两阶为6.37%、6.10%,其他几阶也较大第一阶2.55%、第二阶1.93%
请问各位高手,阻尼比高与这种材料是否有关?  
个人感觉不应该是假模态
发表于 2007-4-1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各种方法在工程实践中怎么操作呢,他们的各自原理是什么呢
发表于 2007-4-1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

有关阻尼比的测试方面的知识,包括测试方法,测试仪器,以及各种方法的精确度
发表于 2007-4-2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

半功率带宽法和三向衰减运动法测阻尼比,的试验仪器\加载方式\人员安排以及数据处理,如何进行
发表于 2007-4-3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模态分析中,阻尼是通过一些假定建立起来的。比较难以验证,特别是高阶模态。

用频域方法求阻尼,是需要先定义出固有频率,而固有频率的取值就会影响阻尼。

用时域方法求阻尼,该方法是根据权函数来分析的,容易受到噪声干扰,也会影响计算结果。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4-3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外,还存在试验精度和重复性的影响。模态试验也需要经验。
发表于 2007-4-3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wanyeqing2003 的帖子

我想知道实验方法,如何操作才能测出阻尼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11-8 22:53 , Processed in 0.07814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