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92|回复: 1

[其他相关] [转帖]数学中的符号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8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   —伽利略<BR><BR><BR><BR>  符号常常比发明它们的数学家更能推应。—F·克莱茵<BR><BR><BR><BR>  教学也是一种语言,且是现存的结构与内容方面最完美的语言。……可以说,自然用这个语言讲话超世主已用它说过话,而世界的保护者继续用它讲话。—C·戴尔曼<BR><BR><BR><BR>  人总想给客观事物赋于某种意义和价值,利用符号认识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使客观世界秩序化,这便创造了科学、文化、艺术、……<BR><BR>  符号就是某种事物的代号,人们总是探索用简单的记号去表现复杂的事物,符号也正是这样产生的。<BR><BR>  文字是用声音和形象表达事物的符号,一个语种就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些符号的组合便是语言。<BR><BR>  人们试图用“精密”的方法研究艺术,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符号,“艺术符号学”这门新兴学科应运而生了,它是美学的一个部分。<BR><BR>  1961年,苏联数学家科尔莫哥洛夫把统计学分析应用到诗歌语言研究中,把语言中的转换和其他符号学系统中的转换相比较,论述了符号学的一般意义。<BR><BR>  符号对于数学的发展来讲更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使人们摆脱数学自身的抽象与约束,集中精力于主要环节,这在事实上增加了人们的思维能力。没有符号去表示数及其运算,数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BR><BR>  数是科学的语言,符号则是记录、表达这些语言的文字。正如没有文字,语言也难以发展一样。几乎每一个数学分支都是靠一种符号语言而生存,数学符号是贯穿于数学全部的支柱。<BR><BR>  古代数学的漫长历程、今日数学的飞速发展;十七、十八世纪欧洲数学的兴起、我国几千年数学发展进程的缓慢,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也都归咎于数学符号的运用得当与否,简练、方便的数学符号对于书写、运算、推理来讲,都是何等方便!反之,没有符号或符号不恰当、不简练,是必影响到数学的推理和演算。<BR><BR>  然而,数学符号的产生(发明)、使用和流传(传播)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始终贯穿着自然、和谐与美。<BR><BR>  古埃及和我国一样,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埃及人已懂得了数学,在数的计算方面还会使用分数,不过他们是用“单位分数”(分子是1的分数)进行运算的。此外,他们还能计算直线形和圆的面积,他们知道了圆周率约为3.16,同时也懂得了棱台和球的体积计算等。可是记数他们却是用下面的符号(这里面多是写真,显然包含着美)进行的:<BR><BR><BR>  1 10 100 1000 10000 100000 1000000这样书写和运算起来都不方便,比如要写数2314,就要用符号表示。<BR><BR>  后来他们把符号作了简化而成为:<BR><BR>  古代巴比伦人(巴比伦即当今希腊一带地方)计算使用的是六十进制,当然它也有其优点,因为60有约数2、3、4、5、6、10、12、15、30、60等,这样在计算分数时会带来某种方便(现在时间上的小时、分、秒制及角的度制,仍是六十进制)。巴比伦人已经研究了二次方程和某些三次方程的解法。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就开始将楔形线条组成的符号(称为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然后放到烈日下晒干。同样他们也是用楔形文字表示数的(简洁、粗犷):<BR><BR>  我国在纸张没有发明以前,已经开始用“算筹”进行记数和运算了。“算筹”是指用来计算用的小竹棍(或木、骨棍),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用“算筹”表示数的方法是:<BR><BR>  记数时个位用纵式,其余位纵横相间,故有“一纵十横,百立千僵”之说。数字中有0时,将其位置空出,比如86021可表示为:<BR><BR>  甲骨文字中数字是用下面符号表示的(形象、自如):<BR><BR>  阿位伯数字未流行以前,我国商业上还通用所谓“苏州码”的记数方法(方便、明快):<BR><BR>  它在计数和运算上已带来较大方便。<BR><BR>  在计数上欧洲人开始使用的是罗马数字:<BR><BR>  阿拉伯数字据说是印度人发明的,后传入阿拉伯国家,经阿拉伯人改进、使用,因其简便性而传遍整个世界,成为通用的记数符号。<BR><BR>  我们再来看看代数学的重要内容:“方程”符号产生的历史。<BR><BR>  在埃及出土的三千六百年前的莱因特纸草上有下面一串符号:<BR><BR>  它既不是什么绘画艺术,也不是什么装饰图案,它表达的却是一个代数方程式,用今天的符号表示即:<BR><BR><BR>  宋、元时期我国也开始了相当于现在“方程论”的研究,当时记数仍使用的是“算筹”,在那时出现的数学著作中,就是用右图中的记号来表示二次三项式412x2-x+136的。其中x系数旁边注以“元”字,常数项注以“太”字,筹上画斜线表示“负数”。<BR><BR>  到了十六世纪,数学家卡当、韦达等人对方程符号有了改进。<BR><BR>  直到笛卡儿(法国数学家)才第一个倡用x、y、z表示未知数,他曾用<BR><BR>xxx-9xxx+26x-24∝0<BR><BR>  表示<BR><BR>x3-9x2+26x-24=0,<BR><BR>  这与现在的方程写法几乎一致。<BR><BR>  我们还想指出一点:数及其运算只有用符号去表示,才能更加确切和明了。随着数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于数认识的加深,用原有符号去表示新的概念,有时竟会感到无能为力(没有根号如何表示某些无理数?),这需要创新。<BR><BR>  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一个常数,1737年Euler首先倡导用希文π来表示它(早在1600年英国数学家W.Oughtred曾用π作为圆周长的符号),且通用于全世界。<BR><BR>  用e表示特殊的无理常数(也是超越数)——欧拉常数:<BR><BR><BR>  的也是Euler。我们知道要具体写出圆周率或欧拉常数根本不可能(它们<BR><BR>   <BR>  ,然而用数学符号却可精确地表示它们。<BR><BR>      <BR>  年首创的(这也使我们想到:欧拉的成就与他对数学符号的创造不无关系)。<BR><BR>  (那么奇妙的等式eiπ+1=0(① 在这里若1、0代表算术,i代表代数,π代表几何,超越数e则代表分析学。那么此式将许多数学分支融合到了一起。)中的五个数中的三个书写符号都是出自数学大师Euler之手!)<BR><BR>代数学就其某种意义上说是符号形式的运算。关于方程式符号的演变,我们在前面已经阐述,关于其他一些数学符号的产生可见下表:<BR><BR><BR>  当然数学中还有许多符号,这些符号均有其独特含义,使用它们不仅方便而且简洁,比如“!”号表示阶乘,那么<BR><BR>n!=n×(n-1)×…×2×1,<BR><BR>  这种符号的进一步使用与推广便是“Π”:<BR><BR><BR>  与之相应的还有求和号“Σ”含义是:<BR><BR><BR>  有趣的是求和概念的推广—函数求积中积分符号“∫”似乎是“Σ”号的拉伸。<BR><BR>  人们也意识到:只有使用不曾为那些含糊观念(如时间、空间、连续性等)所侵占了的符号语言——这些含糊观念起源于直觉,常会妨碍纯粹的推理——我们才有希望把数学建筑在逻辑的稳固基石上。<BR><BR>  数学符号除了简洁之外,还有另外的意义:形象美。<BR><BR>  哈密顿算子是一种重要的微分算子:<BR><BR><BR>  由它作为工具,可导出一系列美妙的结论:<BR><BR>     <BR>  gradu)<BR><BR><BR>  这是一个代表u在空间中最大变化率的大小和方向(它是一个向量)的符号。<BR><BR>  当它作用于向量场函数:<BR><BR>v=v1i+v2j+u3k(vi是x、y、z的函数)<BR><BR><BR>  这是一个“四元数”,其数量部分称为v的散度(记为divv),向量部分称为v的旋度(记为rotv)。<BR><BR>  若用哈密顿算子,v的散度、旋度又分别可表示为:<BR><BR><BR>  十九世纪末,麦克斯韦的电磁学方程组,其微分形式就是用哈密顿算子表示的,其简洁与美妙自不待言。<BR><BR>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28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noway)[转帖]数学中的符号美

<FONT size=2>  拉普拉斯方程<BR><BR><BR>  若用哈密顿算子表示,也是十分漂亮、利落:<BR><BR><BR>  由上看来,数学符号对于表现数学的简洁性,是何等重要!这就是说:数学符号简化了复杂的数学理论,且通过它可把远离的数学理论巧妙地联系起来。<BR><BR>  若说+、-、×、÷、……等在数学上不过是一个符号,那么行列式和矩阵记号的出现,则是数学语言上的大胆创新,它的绝妙处已为它在现代数学发展中的作用所显示。<BR><BR>  行列式概念源于Cauchy,他是在讨论二次型ax2+2bxy+cy2的判别式时而引入的。Lagrange也讨论过某些三阶行列式。<BR><BR>  Laplace从理论上对行列式性质作了探讨,且给出了行列式的展开定理(由Cauchy进行推广且给出证明)。<BR><BR>  H.F.Scherk在其《数学论文》中给出了行列式的一些性质。<BR><BR>  J.Sylvester是行列式理论的始终不渝的推崇者和研究者,他改进了从两个关于x的n次和m次多项式中消去未知元x的方法——析配法,且提出“结式”概念。如他指出:方程组<BR><BR><BR>  有公共根的充要条件是结式(行列式形式):<BR><BR><BR>  (这个结论可以推广到两个m、n次方程的情形)<BR><BR>  Gauss在Cauchy、Sylvester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二次型<BR><BR><BR>  的标准式问题,且提出了多项式的特征方程概念,它也是以行列式形式给出的。<BR><BR><BR>  Weierstrass完成了二次型理论且将其推广到双线性型。<BR><BR>  行列式简洁、整齐、便于记忆,这些特点往往使某些数学方程变得漂亮,比如:平面上过点(x1,y1)、(x2,y2)的直线方程可用<BR><BR><BR>  表示。平面上过点(x1,y1)、(x2,y2)、(x3,y3)的圆的方程可用<BR><BR><BR>  表示。类似地我们还可给出过平面上五个点(xi,yi),i=1,2,3,4,5的一般圆锥曲线方程的行列式表示式<BR><BR><BR>  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推广到n 维流形中去。<BR><BR>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符号的重要在于它有无限的力量来协助直觉,把社会和自然字宙中的数学关系联系起来,去解答一些问题,去创造新的思维形式。<BR><BR>  由行列式研究入手而产生的矩阵理论,在现代科学的许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的事实也正好说明这一点(开始人们研究的是单个数,随着人们思维的发达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人们开始研究一群数,矩阵正是m×n的数阵)。<BR><BR>  我们还想指出一点:<BR><BR>  数学符号的产生也与数学发展的背景有着至密的联系,同一概念开始往往运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鉴别以确定优劣(实用性、方便性、简洁性等)——这里面也蕴含一个审美过程。<BR><BR>  牛顿和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由于两个人研究的出发点不同(牛顿从力学研究出发,以速度为模型;莱布尼兹从几何研究出发,以曲线的切线为模型),两人使用的符号也不一致;<BR><BR>  牛顿用x表示x对于自变量的导数(牛顿称之为流数);<BR><BR>   <BR>  莱布尼兹的符号(包括他用“∫”表示积分)至今被沿用(牛顿的符号x在某些微分方程表示与求解中也常使用)。<BR><BR>  当然,莱布尼兹的记号也是不断改进的;<BR><BR>  开始(1673年)他用拉丁文omnia的头三个字母omn表示积分,用l表示今日的dy,且经常用a表示dx,比如<BR><BR>omn·l=y表示∫dy=y,<BR><BR><BR>  等。1675年他已开始用“∫”(拉丁文 Sum的头一个字母的变形)代<BR><BR>   <BR>  说到数学符号我们当然还不应忘记图形:点、线、面、体的产生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欧氏几何、非欧几何、解析几何正是研究这些图形的分支。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精彩的例子,首先我们会想到“哥尼斯堡七桥问题”:<BR><BR>  布勒格尔河流经哥尼斯堡市区,河中有两个河心岛,它们彼此以及它们与河岸共有七座桥连接(如上图)。当地居民曾被一个问题搞得百思不得其解,这个问题是:<BR><BR>  你能否无遗漏又不重复地走遍七座桥而回到出发地?<BR><BR>  人们在不停地走着、试着,却几乎无一人成功。<BR><BR>  数学大师欧拉接触此问题后,想不到他巧妙地将问题转化并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是这样做的:<BR><BR>  首先他将问题抽象成图形:用点代表河岸和小岛,用线代表桥(注意图中A、B、C、D的对应),于是得到下页右上面这个简单的图形,同时问题相应地改为:“能否一笔画出这个图形”?<BR><BR>  欧拉潜心研究,终于发现:<BR><BR>  能够一笔画出的图形奇点(经过该点的线段条数为奇数的点)个数只能是0或2。<BR><BR>  这篇论文于1736年在彼得堡科学院宣读,由于它的研究导致了“拓扑学”这门数学分支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讲也导致了“图论”这门学科的创立)。运用类似的方法欧拉还证明了著名的关于多面体顶点数V、棱数E、面数F之间的关系式——欧拉公式:<BR><BR>V-E+F=2。<BR><BR>  由此人们发现了正多面体仅有五种:正四面体、正六面体(立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十六面体。<BR><BR>  很难想象:如果欧拉不是运用了图形符号而是用河、桥去探讨这个问题,后果将会是怎样?至少解决问题的难度要变得很大、很大,而且更谈不上新的数学分支的诞生。<BR><BR>  著名的“六人相识问题”(它是拉姆赛定理的特例):<BR><BR>  任何6个人中必可从中找出3个人,使得他们要么彼此都相识,要么彼此都不相识。<BR><BR>  把这个抽象的问题演化成“点”与“染色直线”,从而巧妙地解答它,这不能不说是“符号”的一大功劳。<BR><BR><BR>  把“人”用“点”表示,人与人的“关系”用“红、蓝两色线”表示;红线表示他们彼此相识,蓝线表示他们彼此不相识。这样六个人A、B、C、D、E、F中的某个人比如A,他与其他5位的关系由于只用两种颜色表示,其中必有一种颜色的线不少于3条,无妨设 AB、AC、AD三条,且它们为红色(图中用实线表示)。<BR><BR>  接下去考虑B、C、D三点间的连线,若它们全为蓝色(图中用虚线表示),那好,B、C、D三点为所求(它们代表的三个人彼此都不相识);若三点间连线至少有一条为红色,设它为BC,这时A、B、C三点为所求(它们代表的三个人彼此都相识)。<BR><BR><BR>  其实我们还可以有进一步的结论:上述(彼此都相识或都不相识的)“三人组”六个人中至少存在两组。<BR><BR>  上面的事实,再次证明了数学符号的威力,没有它至少问题的叙述会变得复杂而困难。<BR><BR>  这个结论的其他推广这儿不多谈了,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见有关“图论”方面的专著。<BR><BR>  我们说过:数、字母、代数式是符号,图同样也是符号,它们之间的彼此借鉴与相互的通融,使得数学符号更具魅力和美感。我们看一个例子。<BR><BR>  对于正数a、b、c,m、n、p来讲,若a+m=b+n=c+p=k,则必有an+bp+cm<k2。<BR><BR>  这是一个不等式问题,它的代数解法可由等式:<BR><BR>  k3=(a+m)(b+n)(c+p)=abc+mnp+k(an+bp+cm)证得。但是我们若利用另一种符号——“图”来解答,结论几乎是显然的:<BR><BR>   构造边长为k的正方形ABCD,且令DF=a,DG=AH=n,AG=BH=b,BE=p,CE=c,CF=m,作相应的矩形Ⅰ、Ⅱ、Ⅲ。<BR><BR>  由SABCD>SⅠ+SⅡ+SⅢ,<BR><BR>  有k2>an+bp+cm。<BR><BR>  两千多年前,人们就知道了自然数前n项和公式:<BR><BR><BR>  公元前两世纪,古希腊的阿基米德等人已知道自然数二次方幂和公式:<BR><BR><BR>  公元一世纪,尼科梅切斯给出了自然数的立方和公式:<BR><BR><BR>  这个公式有其自身的美和内涵(它展示了“自然数和”与“自然数立方和”之间的关联),然而它的本身却无法展现这种关系的实质,若用另一种符号——图来表示,这种关系便清晰而显见了。<BR><BR>  下面我们给两种用“图”来诠释尼科梅切斯公式(*):<BR><BR>  左图大正方形是由边长分别为5、4、3、2、1的(自外向里)小正方块组成,从图中易看出:大正方形边长为5×6=5×(5+1),同时它也等于2×(5+4+3+2+1)。<BR><BR>  这样我们首先有2×(1+2+3+4+5)=5×(5+1),<BR><BR>   <BR>  又大正方形面积为[5·(5+1)]2,同时它又可表为诸小正方块面积和:<BR><BR>  4.12+4·2·22+4·3·32+4·4·42+4·5·52=4(13+23+33+43+53),<BR><BR>   <BR>  我们再来看另一种图示方法:<BR><BR>     <BR>  另一方面它又等于全部小正方块面积和。但有一点须注意:边长为2、4、6的正方块在右上角处有重迭(图中带折线者),凑巧它又被其右上方的小正方块(图中带点者)所补偿了,这样一来,这些小正方块的面积和恰好等于大正方形面积。<BR><BR>  由1+2·22+3·32+4·42+5·52+6·62<BR><BR>  =13+23+33+43+53+63,<BR><BR>   <BR>  恰当而巧妙地运用符号去简化所要考虑的问题,客观上也为数学符号的创立提出某些启示(甚至方向),为了更好地研究数学,人们必须创造且使用数学符号。<BR><BR>  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确实经过了漫长的过程(而时至今日,这个过程仍在继续),这里面由于人们审美观念(当然包括使用上的方便、简洁)的变化,使得数学符号本身也不断地变化——直至它们被世人所接受。<BR><BR>  虽然我们还只能说,它发展成今天的符号系统尚并不完美,但人们深信:随着数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发展,数学符号将不断地得以完善。<BR><BR>  罗素和怀德海的巨著《数学原理》、布尔巴基学派的多卷《数学原本》正是使用了精密的符号体系,才使得与人类语言不可分离的含糊性在数学中没有存身的余地。<BR><BR>  正如数学家O.G.Sutton所说的那样:数学所使用的少数符号(没有什么意思的纸上记号),居然对生活的模样做出了世人所知的如此多的贡献。如果一个中世纪学者现在又醒来,他将会认为这些符号是符咒组成的魔力公式,如果念得对,就可以给人们以战胜自然的能量。<BR><BR>  如今,我们简直难以想象:如果没有现今的数学符号,数学乃至整个科学的面貌将会是怎样!</FO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5-1-16 04:05 , Processed in 0.07292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