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06|回复: 6

[其他相关] [转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钟万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钟万勰(1934-- )

   钟万勰,计算力学专家。长期从事工程力学研究与应用。他结合我国国情,发展了多种先进软件技术;在群论、极限分析、参变量变分原理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理论与方法,并组织开发了多种大型结构分析系统,如JIGFEX,DDJ/W等,对于推动计算力学在我国工程界广泛应用起了重大作用。

  钟万勰,1934年2月24日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原籍浙江省德清县。父亲钟兆琳是交通大学著名教授,我国著名的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电机科学及民族电机工业创始人之一。1942年汪伪接收交通大学时,他愤然退出,靠做家庭教师勉强度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钟老精神振奋,为教育和科学事业努力工作。父亲正直的一生,对钟万勰的人生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钟万勰启蒙于上海南洋模范小学。在他幼小的时候,父亲订了《科学画报》,使他和哥哥钟万劢得以在课余徜徉于一个引人入胜的科幻海洋之中,激发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强烈欲望;年幼的钟万勰“很好奇”,与哥哥一起兴致勃勃地制作船、滑翔机等小模型,初次领略了科学世界中的欢乐。
  钟兆琳酷爱围棋。钟万勰亦常与其父兄对弈,打棋谱。他十几岁,棋艺已在上海初露头角;60年代曾称雄大连。钟万勰经常在与围棋高手的对弈中磨炼缜密思维的素质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家庭的熏陶,还使他自幼喜爱欧洲古典音乐。数十年风风雨雨中,又不时沉浸于贝多芬的《命运》、《英雄》交响乐中,陶冶高尚的情操,舒展豁达的胸怀。
  1952-1956年,钟万勰在同济大学攻读桥梁隧道工程。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和对科学知识的领悟能力,很快就引起师长和同学对他的瞩目,但他从不恃才玩忽,而是非常刻苦,自学了大量课外书籍。他有一张珍爱的书签,正面印着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书签背面则写着他对这句名言的体会。这张伴随他多年的书签,后来被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了他的同学和未婚妻杨学龄;以后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终生伴侣。这张书签以后又由杨学龄转送给了她的胞弟杨再石。现在,这张催人奋进的书签又传到了钟万勰之子钟翔翔之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时代的钟万勰就写出两篇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其中一篇《弹性力学中的接触问题》由校长李国豪推荐给了1956年第一次全国力学学会成立大会。初露锋芒,就受到一些力学家的重视。毕业后钟万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在1957年全国第一届力学培训班中作为钱伟长教授的助手辅导数学,年方23岁。1960年,他到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讲授理论力学(含陀螺理论、非线性振动等)。早在60年代,他就自学了大量理论物理经典著作,即使在上下班路上,或在食堂排队时,他也经常手不释卷,神游于由一大堆抽象数学符号所组成的奇妙世界。长期刻苦的努力,使他具备了宽广、扎实的理论基础,深邃的科学洞察力。因而能居高临下,在科学领域里得心应手地开展有创见的研究工作。
  1957年,他因对钱伟长被错定为右派表示了一下“没看出来”,就被迫离开了共青团组织。随之而来的是无数的不愉快,但自幼树立的科学强国之心却丝毫未曾动摇。他不顾一切,悄悄地在由“数与力”组成的世界里探索着,贪婪地吸吮着一切养料。他依然憧憬着美好的明天。
  1962年,在广州召开知识分子工作会议期间,我国两位著名力学家钱学森和钱令希商量了有关人才的交流。不久,钱令希来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经胡海昌的介绍和推荐,他认识了钟万勰。相见恨晚,钱令希将钟万勰调到了大连工学院(现为大连理工大学)。为了培养他登上更高的山峰,钱令希先是把一向由自己主讲的“结构力学”课程交给了他,然后又把协助指导研究生的重担压到他的肩上。两人合作,研究工作节节进展。即使是星期天,钟万勰也常常在钱令希家讨论工作。1963年,在全国塑性理论与极限分析学术讨论会上,二人合作宣读了《关于壳体极限分析一般变分原理》的论文,在力学界引起了重视。他们还注视着国际力学界的动向,讨论如何把现代计算技术引入力学。在中国开展计算力学的研究。
  “文化大革命”初期,钱令希和钟万勰虽然都已身受政治的重压,但当时他们正承担着为研制核潜艇的壳体结构计算的任务。在炎炎暑热中,他们忍辱负重,日以继夜地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钟万勰利用写思想汇报挤出的时间和白纸,凭着一颗赤子之心,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在昏暗的小屋里,完成了题为《腰鼓形壳体的稳定性问题》的论文。一天,在校园里,钟万勰瞅准机会,迅速跑到钱令希身边,将这篇稿子塞进了老教授的口袋。毋须多言,彼此心照不宣。老教授细心阅读之后,感到很有创见,便将这篇论文寄给有关工程部门,从此,钱令希更加坚信了自己所庇护的是多么难得的一个人才。
  70年代初,国际力学界由于现代计算机的应用,发生了巨大变化。1972年,钱令希运用自己仅有的一点点影响,力争将钟万勰等几个人送到上海探索用计算机使力学更好地为生产服务的途径。初步打开局面后,又组织了一支小分队前去上海共同开拓。初到上海时,钟万勰满腔热情,以自己的才干打响了第一炮。他在万众瞩目的上海电视塔整体起吊的重大项目中,把“群论”引入结构力学,在小计算机上出色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上海工业建筑设计院(现华东建筑设计院)和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这两个最有影响的设计院为小分队提供支持,而小分队则以开发出的软件为他们服务。当时的工作条件是十分艰苦的。全上海仅在徐家汇附近的市计算中心有两台小计算机可以使用,不但功能极其有限,(它们的内存仅为48K和256K字节),而且每天只在半夜12点前后才能安排10~15分钟上机时间。为了准备纸带,还得在清晨6点以前去“占领”为数很少的穿孔机。但这样简陋的条件已足令钟万勰兴奋不已了。小分队废寝忘食地工作。用当时国内还很少人应用的计算机自动化语言编制的程序一个接一个地交给了设计院,从最简单的平面框架开始,到平面板架、空间网架、空间刚架、簿壁杆件、升板结构、以及国家水塔标准图系列的三维力学分析。短短一年多时间,这支小分队的工作不但在上海的设计院中得到了承认,程序很快流传全国各地。在上海科学会堂举办过多期大型讲座,钟万勰被邀请详细讲解,听众踊跃,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所在单位计算机开发应用的骨干。这期间,不但小分队驻地频频接待前来咨询者,钟万勰的只有一间20多平方米住房的家更是日夜客人川流不息,他家三辈五口,包括年逾古稀患有心脏病的岳父母,全都热情地投入了义务接待工作。一家人感到生活从未如此充实。艰苦的奋斗终于开花结果。不少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工程,如上海电视塔、辽宁体育馆、上海体育馆、上海卫星地面站大型天线等的关键性力学分析,都借助这些软件成果而圆满解决。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借促生产名义压革命”等帽子到处横飞。在1974年一个寒冷的冬日,小分队终于被迫扔下全部工作撤回大连。但是他们心里都很清楚,到上海的这段“主动出击”绝非徒劳。它将推动计算机在我国工程界的广泛应用和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在困难的政治气候下,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使我国在计算力学领域与国际水平的巨大差距一下子缩短了很多。回到大连,他们默默地加大了赶超的步伐。钟万勰更以非凡的勇气和魄力着手组织开发大型复杂结构的多层子结构三维分析集成系统。尽管人力财力物力均与先进的国家无法相比,但钟万勰毫不胆怯。他出色地发挥了围棋高手特有的那种严密精细的逻辑思维才能,及奋勇拼搏的无畏精神,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基本调通了这一名为JIGFEX的高水平大型软件系统。很多人都看到,他是豁出了命去干的。那是1975年夏天,钟万勰被医院怀疑腹内有癌,必须尽快手术。身怀“绝症”的钟万勰以为时间不多了,就在病床上不断地又读又写又算,还托同事代他上机加紧考核程序。为了攀登这座新的高峰,他已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医生和同事们劝他休息,从上海匆匆赶来的杨学龄回答说:“你们是没法拿掉他的书的,让他读吧,他读起书来就会把一切都忘掉了”。万幸的是手术表明这仅是一个良性瘤。但这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却反映出这位青年专家顽强的意志。
  1978年,全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渴望已久的科学春天,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大连工学院受到大会嘉奖的四项力学成果中,钟万勰在三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被首批由讲师破格提升为教授。其后,他又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三、四等奖和多次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辽宁日报》曾先后报道过他的成才之路。钟万勰是以其聪明才智和勤奋过人的进取精神取得成就的。同时,新中国给予的培养教育与机遇、不少先辈学者的扶植,伙伴们的同心合作,以及家庭的影响等等,总之,祖国这块沃土在他的成才之路上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jpg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mxtfirst)[转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钟...

钟万勰长期从事工程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并善于汲取相邻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常能引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他对我国计算力学学科的奠基、开拓和育才做出突出的贡献。

变分原理及其应用

  我国力学界在变分原理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屡有创新。钟万勰在60年代曾为塑性极限分析提出过一般变分原理,它可以给出传统上、下限定理之间极限荷载。20年后计算力学得到蓬勃发展,他又进一步发表新的上、下限定理。接着为了解决力学问题中因为本构关系的多样复杂性而引起的非线性增量问题,他吸取最优控制理论的思想,推出了参变量变分原理。这个现代变分原理有别于经典变分原理。经典变分原理中的泛函在约束条件事先满足或解除之后,其变分的范围是不受限制的,但是实际上最优解往往都在不等式构成的闭集的边界上,这时经典变分原理无能为力了。钟万勰为参变量变分原理构造了一套很有效的二次规划的算法。通常在非线性问题的传统算法中,每一增量步都需要进行冗长的反复迭代过程,而他的算法可以一步到位。新颖的参变量变分原理及其二次规划算法使过去认为难以用变分原理表达和处理的一大类非线性本构关系的力学问题有了新的表达方式和有效的算法。这些问题包括粘弹塑性力学、岩土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接触、润滑、摩擦等问题。这项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成为一个有特色的发展方向。

壳体理论

  钟万勰早期曾在柱壳、锥壳、扁壳、折壳、薄壁构件等方面做过不少工作,但比较突出的是在一项潜艇耐压壳的研究任务中,发现了锥、柱结合壳失稳的一个基本不利的结合形式,即在取凹式结合时,当几何尺寸接近特定的关系式时,壳体失稳的临界外水压力将急剧下降。他在理论上阐明其力学机理,并在实验中得到验证,从而研究了规避和补强的方法。这项成果已反映在我国潜艇的设计规则中。他还研究了无肋的圆柱壳母线的最优形式以提高其抗外水压力的能力。这两项工作在壳体理论上都是富有创新意义的。

计算力学及程序开发

  早在60年代,钟万勰在壳体研究中已应用了计算机。70年代初,他抓住时机将现代计算技术用于力学,为工程服务。先是在国产小机X-2上研制开发了一系列结构设计计算程序,迅速在国内流传应用。后来机器条件逐渐改善,他意识到独立自主开发国产软件的重要性,不仅是当时国家工程建设的急需,也是培养人才以建立自己队伍的需要。他挑起重担,坚守国内阵地,先后费了十多年的时间,研制了以JIGFEX/DDJ为中心的有限元分析程序系统,成为一系列应用程序的基础。他设计研制的数据管理系统JINEGS成为这些应用系统的核心工具,直至现在。他领导开发的JIGFEX/DDJ在计算力学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如位移规格数、相对坐标的描述、多重部分主从关系、抽象单元装配模式、多层子结构自动装配、荷载模式荷载工况的多重组合、稀疏矩阵总刚优序、假优序等等。当时我国尚被技术封锁,理论、技术和人才培养都得依靠自己。他凭藉自己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勤奋钻研,带领大家研制开发的JIGFEX、DDJ/W、DASOS-J、DIASS、DASTAB、INSAS-J、FCAD、DDDU等程序系统在以后的各次鉴定中都被承认为与国际上同类程序的水平相当或是比较先进的。这些系统都在工程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工作包括:上海电视塔的吊装(1972)、船舶在随机海浪中的反应(1972)、多水源供水管网(1973)、卫星地面站天线(1973)、体育馆大跨度三维屋盖(1974)、半潜式海洋平台(1975)、水塔系列标准设计(1973-1975)、汽轮机组动力基础(1975-1977)、双体船结构(1976)、斗轮挖掘机(1976)、重庆长江桥(1977)、若干复杂体形的高层建筑(1982年起)、斜拉桥的振动与稳定(上海泖港、南浦、扬浦大桥,1983-1992)、东风4型承重式机车车厢(1983)、上海人民广场地下车库(1983)等。

  还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处理工程问题时,发现诸如在电视塔、水塔、海洋平台、屋盖结构、和齿轮结构中存在着广义的有规律的对称性,他将近代代数与理论物理中的群论表示方法引入到结构力学中,使得计算效率成倍以至数量级的提高。

优化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力学的发展促使结构力学从结构分析进一步扩大到结构设计领域的研究。他对此也非常敏感。相对于结构分析,优化设计属于反问题,要困难得多。在开发大型优化设计程序DDDU的过程中,他建议和改进的序列二次规划起了重要作用。这个方法迄今成为该领域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一个大方向。他在80年代中期就带领一个研究组开发了土建设计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CAD程序系统FCAD,从分析、设计计算到施工图的绘制,达到了实用化,在国内土建设计中发挥了作用。在研究开发中,他又一次发挥了他数学知识的潜力。设计中需要考虑各种工况的荷载组合,他把荷载组合予以数学形式化,建立了荷载组合抽象代数,并将计算机科学的编译技术BNF正则表示与LL(1)语法分析技术引入到应用程序系统的自动解析。这种学科间的渗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公路桥梁要求车列加载的最不利形式这个重要问题一直没有规范化的成熟算法,他用数学中的动态规划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将DDJ-W程序扩充,给予实现,国内几个重要桥梁工程已予应用。他的一位在上海交大的学生以此与日本土木学会的合作,得到好评。

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理论的相互模拟

  近年来,他发现周期性构造的结构和离散时间的最优控制在数学上有一系列模拟对应关系,因此可以互相沟通和利用彼此优越的计算方法。例如对于周期性结构分析中的波的传播问题,他引入控制理论中的辛矩阵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波传播的功率流、散射、振动局部化成因及共振等现象。这种跨学科的模拟和渗透还有很大潜力。
  在模拟理论的基础上,他将辛数学方法用于弹性力学求解,发展了一套新的求解体系,将传统的半逆法改造为分离变量的直接法。新的方法论可以扩大问题求解的领域,还可以用到工程力学的多个方面去。
  钟万勰立足于工程力学,思维敏捷,善于在相邻学科中吸取新概念和新方法。他自称在学术上总是“不安分”的,每有心得和进展,就交流给周围的同事和学生去继续开发,自己的主要精力则又去探索新的问题和新的领域,永不满足。
  钟万勰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很活跃。他是国际计算力学协会常务理事。最近,他又被英国威尔士大学工程学院聘为名誉教授。但他却是土生土长,完全由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专家。
  (作者:林家浩 杨再石)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mxtfirst)回复:(mxtfirst)[转帖]中国科学...

简 历

  1934年2月24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52-1956年 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学习。
  1956-1962年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班兼任应用数学助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任理论力学教员。
  1962-1978年 大连工学院数理力学系讲师。
  1978年 大连工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教授、所长,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兼任系主任,首批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
  1980年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兼职教授。
  1987年 同济大学桥梁系兼职教授。
  1983-1991年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委员会第一、第二任主任。
  1986年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国际计算力学协会常务理事。
  1993年 英国威尔士大学、香港大学名誉教授。
  1993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 要 论 著

  1 钟万勰,裘春航.群论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力学学报,1978.
  2 钟万勰.极限分析中新上、下限定理.力学学报,1983.
  3 钟万勰.哈密尔顿矩阵主要本征解的共轭辛子空间迭代法.自然科学进展,1992.
  4 钟万勰.一个多用途的结构分析程序JIGFEX.大连工学院学报,1977.
  5 钟万勰.分离变量法与哈密尔顿体系.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  1991.
  6 Tsoon Wanshia(Zhong Wanxie).Simplified analysis of shallowsperical shellssimply supported on po1ygona1 bases.Scientia Sinica,1965,14(9):1366~1372.
  7 Qian Lingxi,Zhong Wanxie,Sui Yunkang and Zhang Jindong.Efficient optimum design of structures-Program DDDU.Computer Method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1982,38.
  8 Zhong Wanxie,Sun Suming.A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elasto-plastic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contact problems by parametricquadratic programming.Intern.Journ.of Num.Meth.in Eng.,1988,26(12):2723~2638.

  9 Zhong Wanxie,Lin Jiahao,Qiu Chunhang.Computational structuralmechanics and optimal control-The simulation of substructuralchain theory to 1inear quadratic optimal control prob1ems.Intern J.of Num.Meth.inEng.,1992,33:197~211.
  10 钟万勰.计算结构力学微机程序设计.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发表于 2005-12-1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支持我们的钟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阿翠★)顶!!支持我们的钟先生!

钟万勰 ---大连理工大学校友总会 大工撷英
(http://alumni.dlut.edu.cn/elites_detail.aspx?id=108)


我校工程力学系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工程力学和计算力学专家,1934年生,浙江德清人,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
钟万勰教授是我国自己培养的工程力学和计算力学专家,为我国计算力学学科的奠基、开拓和育才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少年时代就热爱科学,从雄姿英发到年过花甲,始终为发展我国高教和科技事业拼搏,走过了一段不断奋进的曲折的感人历程。

将门虎子初露锋芒

钟万勰的父亲钟兆琳先生是交通大学的著名教授,是江泽民总书记大学时的老师和系主任。1993年江总书记视察我校时曾深情地回忆了钟老师当年对他的教育。钟兆琳教授是我国电机科学和民族电机工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父亲“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思想和不为侵华日寇效力的民族气节,给了幼年钟万勰深刻的教育和熏陶。日寇攻占上海后,汪精卫伪政府来接收交通大学。他父亲愤然辞职,宁可到工厂去做工、打杂来养家糊口,也不当亡国奴。当时因家庭经济拮据,钟万勰不得不休学一年。自此,“好好学习,为中国人争气”,成了他的人生目标。在南洋模范中学上小学、中学时,他随时把父亲书柜里的数理化等书籍抽出来研读,父亲专门为孩子们订的《科学画报》常常使他看得人迷。由于志趣相投,他和以长他5岁的哥哥钟万劢(现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为核心的一批交大学生交上了朋友。他们一起谈学问,识天象,打桥牌,听音乐,过得很开心。大朋友们学的东西钟万勰大都不懂,他就问,从中学得了不少新知识。时间长了,他们的难题偶而也能解得出来。他们还一起从贝多芬的《命运》、《英雄》等音乐作品中吸取滋养,舒展胸怀。由于经常和父兄及大朋友们对奕,十几岁时,他下围棋的棋艺在上海就小有名气,60年代还曾称雄大连。
名牌中学和得天独厚的家教,促使勤奋好学的钟万勰把科技基础打得比较牢固。1952年到同济大学攻读桥梁隧道工程,他已经不能满足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往往老师讲了个开头,他就摸清了他的思路和整堂课要讲的内容,干脆就掏出柯朗的《微积分学》、《数学物理方法》、斯米尔诺的《高等数学教程》等课外书籍来研读。
他一头扎进了数与力的世界里,根本不用人催促,走路时看书,排队买饭时想问题,真是越钻越起劲。他不仅读中文书,还大量读英文、俄文版本。大学四年级时,他阅读原苏联一位大师的《关于数学弹性力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发现有关各异性接触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于是,年方22岁的毛头小伙子就动起了要咬咬硬骨头的念头。他自找苦吃,博览群书,终于推进了那位权威的理论,继发表在《同济大学学报》上有关高桩承台的计算文章后,写出了平生第二篇学术论文:《各向异性弹性力学中的接触问题》。这篇论文,经同济大学校长、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教授的推荐,在中国力学学会成立暨第一届学术年会上宣读,当即受到了我国许多力学界前辈的注目。

遇挫不馁奋力奉献

科学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
一头扎进科学的钟万勰没有当上“三好生”,相反,常常被视为“白专”的典型。毕业时,初定被分配去边疆,后因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著名力学家钱伟长教授爱才,才把他调到了自己门下,交给胡海昌教授直接指导。那些年,钟万勰如鱼得水,自学了《量子力学》、《理论物理学方法》等大量科学著作。在全国第一届力学培训班上作钱伟长教授的助手,辅导应用数学,还由钱学森教授点将,到中国科技大学去主讲《理论力学》。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57年,他的导师钱伟长教授一夜之间被打成“右派分子”;纯正的钟万勰毫无思想准备,就因为赞同他的理工合校论,并说过对钱老是“右派”的问题“没有看出来”,也被开除了团籍,下放到北京郊区去劳动。当时,他在政治上受到的压力很大,虽然勤奋依旧,但工作很难开展。
是识才爱才的著名力学家钱令希教授,取得钱学森教授、胡海昌教授等的支持,于1962年把身处逆境的钟万勰调到了大连理工大学(当时叫大连工学院)。为了报答组织上的关怀和老教授的知遇之恩,钟万勰虽然还背着沉重的处分包袱,仍挺起胸膛献身科学,在美丽的滨海之城枝叶繁茂地成长了起来。
第一年,他就接过钱令希教授的《结构力学》这门课,并协助他指导研究生;第二年,他们师生合作,在全国塑性理论与极限分析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一篇关于极限分析的一般变分原理的学术论文,,给出了比传统上、下限定理更接近真值的极限荷载估计,引起了力学界的重视。
为了独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的国防事业,我国于60年代初决定建造自己的核潜艇。为此,钱令希教授承担了关于复杂壳体稳定性的重要研究课题。作为这项研究的主要骨干,钟万勰冲锋陷阵,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但是,好景不长,一场急风暴雨式的“文化大革命”来到了。
由于对反革命集团头目江青的倒行逆施表示不满,钟万勰于1967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关进了“牛棚”,身心备受摧残,但并没有丝毫减弱他对科学的虔诚。在阴暗的小屋里,没有纸,没有笔,没有参考书,更没有有关的资料,他就用唯一可以自由支配的大脑来向科学高峰攀登。小时候下围棋,有些名局印在脑子里,推倒了可以再复盘;现在核潜艇壳体的问题也可在大脑里“过电影”。3年前,他曾找到了这种壳体的不利形式。为了寻找它的有利形式,他不断在大脑里进行理论推导。正好,造反派发来了一叠写交代材料的纸张,他高兴得不得了,就利用它写出了一篇题为《腰鼓形壳体的稳定性问题》的学术论文,并巧妙地利用机会,交给了处境也不算好的钱令希教授。经过在险恶环境下的共同努力,他们的研究取得了完满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应用到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中,被收人我国潜艇计算的规范,后来还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

勤奋过人发展科技

70年代初,国际上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力学的研究和应用发生了巨大变化。钟万勰通过阅读外文资料,已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性能和应用方法,但当时,大连还没有可用的计算机。为了打开局面,钱令希教授在“文革”中“斗批改”仍在热闹进行的1972年,运用自己仅有的一点影响,组织了以钟万勰为首的一支小分队到上海去开拓。那里的条件很艰苦,全上海仅在市计算中心有两台小型计算机可使用,每天只在半夜12点前后给他们安排10~15分钟的上机时间;而且,为了准备纸带,还得在清晨6点以前去“占领”为数很少的穿孔机。对此,钟万勰已经感到十分满足。他率领小分队废寝忘食地工作,生病发高烧也来上机。为了赶任务,经常连轴转,几天几夜得不到好好休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钟万勰等人大展才华,用当时国内很少人应用的计算机自动化语言,编制出了从平面框架、空间网架、薄壁杆件到升板结构、国家水塔标准图系列中的三维力学分析等多种程序,使我国在计算力学领域与国际水平的巨大差距,一下子缩短了许多。他们编制的程序很快被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船舶设计总院、第九设计院、船研所、上海船厂、民用设计院等设计单位应用,而且很快流传到了东北设计院,西北设计院等有关单位。钟万勰一时成了我国工程界的名人,他在上海科学会堂开办大型讲座,听讲者十分踊跃;在他们的驻地,来自各地的咨询者更是川流不息;他在岳父家的小小住房,来客也是络绎不绝。不久,不少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大工程都采用了他们的成果。上海电视塔、辽宁与上海的体育馆、上海卫星地面站的大型天线和重庆长江大桥等关键性的力学分析,借助他们的软件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1978年,全国人民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钟万勰的为人和劳动也得到了公正的评价。很快撤销了对他的处分,他也从讲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并于1984年加入了光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受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鼓舞,钟万勰进一步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勤奋过人的进取精神,披荆斩棘,纵横驰骋,为发展我国计算力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钱令希教授的指导、关怀下,带领中青年教师开发了对经济建设极有实用价值的JIGFEX、DDJ/W、DASOS—J、DDDU等一系列程序系统,在国家教育部等组织的鉴定中都被认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或与国际水平相当;他还将近世代数与理论物理中的群论表示方法引入结构分析,使计算效率得到成倍以至数量级的提高;他在优化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也做出了不少重要的贡献。他们的上述成果,已被广泛地运用于我国土木建筑、航天航空、海上采油、电子、造船、机械制造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86年,在美国休斯顿召开的国际计算力学学会成立大会上,钟万勰被推选为我国唯一的理事。1985年,中国力学学会设立计算力学委员会,他又被推选为首任主任。

纵横开拓创新理论

近代科技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面上找到新的生长点。在长期从事计算力学的过程中,他时刻关注着近代控制论的进展。1989年,钟万勰为沟通两个学科,孜孜钻研,惊喜地发现,控制论的最优控制线性二次理论与结构力学中子结构链的理论在数学上有一一对应的模拟关系。这一发现,表明两个学科可以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取得新的推进。对此发现,钟万勰戏称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的结果。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多么需要发扬这种“多管闲事”的开拓精神啊!
经过进一步研究,钟万勰将近代控制论的哈密顿体系理论与辛代数的分析方法引入到了工程力学领域,使得一系列以前不易着手的课题有了新的思路。结合这些问题,他对于反对称矩阵辛本征问题的计算也取得了突破。他还独辟蹊径,提出了精细数值积分法,计算出计算机上高度精确的结果,可以广泛应用于多个工程计算领域。而且,将精细积分法结合力学中的子结构合并消元算法,可以将近代控制计算中的关键黎卡提方程的求解得出在计算上高度精确的结果,对于近代控制论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钟万勰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了一本跨学科专著《计算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1993年8月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受到学术界和χ程界的关注。有关专家指出,这种学科间相中渗透的研究方向,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在学术上,钟万勰是从不满足的。进入90年代,他的注意力又转向了力学的基本理论。弹性力学是工程力学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铁木辛柯撰写的大学教材《弹性力学》体现了好多年前世界上这方面的最高成就,也影响并指引着随后的进展。但它大部分篇幅的求解主要采用的是半逆法。这种方法是1855年左右提出来的,仅是一种凑合法,往往只能找到某些解而不能找到全部解。钟万勰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立志加以改进。这次,他一反传统思路,采用了直接法,即用状态空间、对偶方程来表示,把求解体系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直接法不用猜想和假设,半逆法说不清的东西它一下子就可以说清楚。1995年,他的专著《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在我校出版社出版后,受到了学术界极大重视。科学大师钱学森院土读后写信表示热烈祝贺,说:“你使弹性力学工程计算体系适应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要求,真是立了大功了!”1996年,钟万勰应邀到铁木辛柯任教的美国斯坦福大学讲学,受到热烈欢迎。两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还请他到家做客,继续探讨求解新体系的有关问题。美籍华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卞学鐄教授说:“关于弹性力学问题与变分法和有限元法的系统化讨论,这本书实在是首创的,是力学方面的非常宝贵的教材。”
最近,钟万勰又在从事H∞控制理论和计算方法的研究,干得很起劲,已有了新的突破。

嗜书如命为我所用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钟万勰从小读书、爱书,对书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参加工作有了工资收人后,他就开始大量买书了。那时的星期天,他的必到之处就是北京锡拉胡同二号的外文书店和大连天津街的新华书店。1962年他的工资仅62元,但买《理论物理学方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的英文版)和《工程力学手册》一下子就花去30.5元,也毫不吝惜。
1968年,关“牛棚”时不发工资,仅给20元生活费。他没觉得什么,只是对没书看,虚度光阴十分遗憾。1969年3月30日获得“棚”外继续接受审查的“恩准”,他家没有回,办公室没有去,径直跑到校园附近的栾金村书店,从一本一本“老朋友”、“新相知”中汲取极大的精神补偿。在这个“公社”级的小书市,他竟然发现了一本近代控制论的奠基之作《最佳过程的数学理论》(庞特里雅金著),爱不释手,立即买下。另一本有关控制论的著作《应用动态规划》(贝尔曼著)他1964年在大连买了一本,后出差上海见有特价的英文版,又买了一本。当然,这两次买书给他后来写出发展这门学科的专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钟万勰勤于读书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有一次在火车上,有位年轻人看到他埋头阅读英文版的《三个火枪手》,大为惊奇;前些年他去英国讲学,买了原版的《中途岛海战》在飞机上浏览,同行者也感到新鲜。老钟告诉他们:一来是消遣,二来也是复习英文,了解点世界历史,远东战局。对于书籍,钟万勰很同意我国古代学者的一个观点,“尽信书,不如无书。”他不迷信权威,有些学术论文就是为推进某些大师的理论而写的。他大量阅读本专业的书,其他学科的书涉猎得也不少。读时注意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他的同行对他有这样的评价:“老钟在学术上是个很不安份的人。每有心得和进展,就交流给周围的同志或学生继续开发,他自己则又用主要精力去研究新问题,开拓新领域了。”
1996年2月13日,钟万勰教授在与笔者谈及他的新著《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时,说,你有否注意到,在这本书的绪论和后记中,我各引了一句《易经》上的话。
“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
后一句说的是对立统一规律,我们做任何学问都必须牢牢掌握。前一句的意思是:大家开始时都从同一地点出发,走到中途有人觉得此路不是最好的途径,于是回到出发点,遵循规律另辟佳径。我就是愿做“中行独复”者。他进一步发挥,董仲舒释易,有两句挺好:“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古代思想遗产有如此兴趣和领会,令人佩服!
钟万勰教授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2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四等奖。
1980年他首次出国,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会议上宣读有关计算力学的论文,立即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注目。自此,他积极投身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16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在会上做专题学术报告或宣读论文;5次以会议主席的身份,在国内主持国际学术会议。1992年在大连主持的国际传授、运用和推广小型计算机工程计算方法会议,受到了来自欧、美、亚、非等洲的各国学者高度评价。他还多次应邀,去英国、美国、丹麦、葡萄牙等国讲学。从1988年开始,在英国皇家学会和我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钟万勰带领一批中青年教师轮流赴英,与威尔士大学长期合作,共同开展计算结构力学的研究,共同培养研究生。在一些前沿性的领域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并为这所大学的土木与结构工程系1993年在全英国大学评估中名列前茅做出了重要贡献。同年他应聘为威尔士大学的名誉教授。1998年,世界计算力学协会选聘他为院土(Fellow)。
钟万勰教授以身作则,悉心育人,已带出了一批颇有作为的中青年教师,教育出了数百名力学工作者。他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博土生导师。在他近年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科学研究人员和硕士研究生中,不少人已在国内外的学术界和工程界显露头角。例如,他指导的82届硕士研究生沈为乎,在钟万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拓,解决了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的有关力学计算问题,与英国、日本的大学和工程单位合作也富有成效。他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钟万勰教授是在1959年与同济大学力学系副教授杨学龄女土结婚的。婚后长期分居,直到杨老师前些年退休才来到大连。她长年讲授《理论力学》,也是钟万勰事业上的一个良好伴侣。他们生有一子,取名翔翔。第二代同样聪明好学,他至今仍精心保存着父亲青年时代的一张珍贵书签。上面写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钟翔翔1985年在华东化工学院毕业,1993年在美国石溪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jpg
发表于 2005-12-2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顶!!!!!!!!!!!!!!!!!!!
永远支持我们的钟先生
发表于 2005-12-13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我们的楷模啊
现在这样的教授不多了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5-5 15:26 , Processed in 0.07803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