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mofei

请教,关于振动加速度传感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0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dhd 于 2016-7-14 10:20 编辑
原帖由 mofei 于 2007-11-19 15:22 发表
实在不好意思,因为振动信号和激励力不是一个单位,当时为了便于作图,就直接把两个曲线组合一起了,也没要坐标。标注后的图形如下。另外,我把力和响应的频谱图进行分析,一起附上,由于力和响应都是非周期信号 ...

奥,这个图比较清楚。

你可以做个传递函数看看,好像是有些误差。也可能是测试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1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mriook 的帖子

施加的激励力一直在增加,只不过开始增加的快,后来增加的慢,我求出激励力的变化率后,发现几种情况下,都是这种情况,即在力突然增加时,振动响应信号出现负向变化,我现在在想这是否是实际情况?如果是的话,对我以后的分析会有些帮助。但现在没法确定这是实际情况还是测量误差?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1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说的“做个传递函数”是什么意思呢?能否详细说一下?谢谢了。
发表于 2007-11-30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的实验设计有问题。
力作用在传感器下方,导致梁的变形,你需要测量相应的应变,然后根据你的传感器的“基座应变灵敏度”换算出输出信号的强度,看看是不是和你的监测到的曲线一致。
发表于 2007-11-30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mofei 的帖子

你加力是不是想改变梁的实际刚度?

你的分析不是绝对没有道理。不过基座应变导致信号输出,主要是因为晶体微弯。
发表于 2007-12-6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认同

关于质量快与测量面之间有无相对运动,我认为有,必然有,没有的话就不能产生力了,压电传感器不是用质量快的运动反应加速度的,是用释加在压电材料表面的力的变化引起的电荷变化反应的,那就是说必然质量快要给压电材料一个力了,对把,试想,测量面向上运动,那必然压电材料以同样速度,同样加速度向上运动,那如果此时质量快是相同运动,质量快会给压电材料一个力吗?? 故此,我认为,压电材料跟测量面以相同状态运动,质量快由于惯性作用给压电材料一惯性力,这才引起压电效应.所以说我认为质量快跟测量面之间必须有相对运动,而且质量快的运动跟测量面的运动恰恰相反(相对的说就是质量快在测量面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静止状态,其惯性响应速度跟测量面的速度方向转换速率一致的话),则测量越准确!(后面几句可能表达的 不狗理想),M的存在产生惯性力,力的存在引起压电效应!而不是质量快的运动反应测量面的运动!

[ 本帖最后由 hulibo 于 2007-12-6 11:25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6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像前面朋友说的,用质量快的运动状态反应测量面的运动装体啊,那么质量快就不需用弹簧跟传感器内壁相链了,直接把质量块粘贴在传感器内壁上不就OK了?
发表于 2007-12-6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慎密思考,对惯性力的理解,现改变我上面观点,支持  质量快运动反应测量面运动!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 hulibo 的帖子

谢谢您参与讨论,为什么您改变观点为: 质量块运动反应测量面运动。恕本人驽钝,那您对我现在遇到的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呢?谢谢。

[ 本帖最后由 mofei 于 2007-12-9 22:56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13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mofei 的帖子

根据图判断,是因为传感器响应速度太慢了。加速度出现最低点,是因为滞后效应,并非因为力大。
发表于 2007-12-13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没有把问题交代清楚,目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还说:
您说的“做个传递函数”是什么意思呢?能否详细说一下?谢谢了。
一定不知道数字信号处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wjh123 的帖子

加速度传感器的自振频率是25Khz,主要用于测量高频信号的.应该不是传感器的问题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6-1 21:50 , Processed in 0.06623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