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82|回复: 13

[计算力学] [转帖]有限元法与有限差分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2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本帖最后由 VibInfo 于 2016-3-24 13:34 编辑

有限差分方法(FDM)是计算机数值模拟最早采用的方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该方法将 求解域划分为差分网格,用有限个网格节点代替连续的求解域。有限差分法以Taylor级 数展开等方法,把控制方程中的导数用网格节点上的函数值的差商代替进行离散,从而 建立以网格节点上的值为未知数的代数方程组。该方法是一种直接将微分问题变为代数 问题的近似数值解法,数学概念直观,表达简单,是发展较早且比较成熟的数值方法。
  对于有限差分格式,从格式的精度来划分,有一阶格式、二阶格式和高阶格式。从差分 的空间形式来考虑,可分为中心格式和逆风格式。考虑时间因子的影响,差分格式还可 以分为显格式、隐格式、显隐交替格式等。目前常见的差分格式,主要是上述几种形式 的组合,不同的组合构成不同的差分格式。差分方法主要适用于有结构网格,网格的步 长一般根据实际地形的情况和柯朗稳定条件来决定。   构造差分的方法有多种形式,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泰勒级数展开方法。其基本的差分表达 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阶向前差分、一阶向后差分、一阶中心差分和二阶中心差分等, 其中前两种格式为一阶计算精度,后两种格式为二阶计算精度。通过对时间和空间这几 种不同差分格式的组合,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差分计算格式。
  有限元方法的基础是变分原理和加权余量法,其基本求解思想是把计算域划分为有限个 互不重叠的单元,在每个单元内,选择一些合适的节点作为求解函数的插值点,将微分 方程中的变量改写成由各变量或其导数的节点值与所选用的插值函数组成的线性表达式 ,借助于变分原理或加权余量法,将微分方程离散求解。采用不同的权函数和插值函数 形式,便构成不同的有限元方法  有限元方法最早应用于结构力学,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慢慢用于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 。在有限元方法中,把计算域离散剖分为有限个互不重叠且相互连接的单元,在每个单 元内选择基函数,用单元基函数的线形组合来逼近单元中的真解,整个计算域上总体的 基函数可以看为由每个单元基函数组成的,则整个计算域内的解可以看作是由所有单元 上的近似解构成。在河道数值模拟中,常见的有限元计算方法是由变分法和加权余量法 发展而来的里兹法和伽辽金法、最小二乘法等。根据所采用的权函数和插值函数的不同 ,有限元方法也分为多种计算格式。从权函数的选择来说,有配置法、矩量法、最小二 乘法和伽辽金法,从计算单元网格的形状来划分,有三角形网格、四边形网格和多边形 网格,从插值函数的精度来划分,又分为线性插值函数和高次插值函数等。不同的组合 同样构成不同的有限元计算格式。 对于权函数,伽辽金(Galerkin)法是将权函数取为逼近函数中的基函数 ;最小二 乘法是令权函数等于余量本身,而内积的极小值则为对代求系数的平方误差最小;在配 置法中,先在计算域 内选取N个配置点 。令近似解在选定的N个配置点上严格满足微分 方程,即在配置点上令方程余量为0。 插值函数一般由不同次幂的多项式组成,但也有采用三角函数或指数函数组成的乘 积表示,但最常用的多项式插值函数。有限元插值函数分为两大类,一类只要求插值多 项式本身在插值点取已知值,称为拉格朗日(Lagrange)多项式插值;另一种不仅要求插 值多项式本身,还要求它的导数值在插值点取已知值,称为哈密特(Hermite)多项式插值 。单元坐标有笛卡尔直角坐标系和无因次自然坐标,有对称和不对称等。常采用的无因 次坐标是一种局部坐标系,它的定义取决于单元的几何形状,一维看作长度比,二维看 作面积比,三维看作体积比。在二维有限元中,三角形单元应用的最早,近来四边形等 参元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对于二维三角形和四边形电源单元,常采用的插值函数为有La grange插值直角坐标系中的线性插值函数及二阶或更高阶插值函数、面积坐标系中的线 性插值函数、二阶或更高阶插值函数等。 对于有限元方法,其基本思路和解题步骤可归纳为 (1)建立积分方程,根据变分原理或方程余量与权函数正交化原理,建立与微分方程 初边值问题等价的积分表达式,这是有限元法的出发点。 (2)区域单元剖分,根据求解区域的形状及实际问题的物理特点,将区域剖分为若干 相互连接、不重叠的单元。区域单元划分是采用有限元方法的前期准备工作,这部分工 作量比较大,除了给计算单元和节点进行编号和确定相互之间的关系之外,还要表示节 点的位置坐标,同时还需要列出自然边界和本质边界的节点序号和相应的边界值。 (3)确定单元基函数,根据单元中节点数目及对近似解精度的要求,选择满足一定插值条 件的插值函数作为单元基函数。有限元方法中的基函数是在单元中选取的,由于各单元 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在选取基函数时可遵循一定的法则。 (4)单元分析:将各个单元中的求解函数用单元基函数的线性组合表达式进行逼近;再将 近似函数代入积分方程,并对单元区域进行积分,可获得含有待定系数(即单元中各节点 的参数值)的代数方程组,称为单元有限元方程。 (5)总体合成:在得出单元有限元方程之后,将区域中所有单元有限元方程按一定法则进 行累加,形成总体有限元方程。 (6)边界条件的处理:一般边界条件有三种形式,分为本质边界条件(狄里克雷边界条件 )、自然边界条件(黎曼边界条件)、混合边界条件(柯西边界条件)。对于自然边界条件, 一般在积分表达式中可自动得到满足。对于本质边界条件和混合边界条件,需按一定法 则对总体有限元方程进行修正满足。 (7)解有限元方程:根据边界条件修正的总体有限元方程组,是含所有待定未知量的封闭 方程组,采用适当的数值计算方法求解,可求得各节点的函数值。 有限体积法(Finite Volume Method)又称为控制体积法。其基本思路是:将计算区域 划分为一系列不重复的控制体积,并使每个网格点周围有一个控制体积;将待解的微分 方程对每一个控制体积积分,便得出一组离散方程。其中的未知数是网格点上的因变量 的数值。为了求出控制体积的积分,必须假定 值在网格点之间的变化规律,即假设 值 的分段的分布的分布剖面。从积分区域的选取方法看来,有限体积法属于加权剩余法中 的子区域法;从未知解的近似方法看来,有限体积法属于采用局部近似的离散方法。简 言之,子区域法属于有限体积发的基本方法。 有限体积法的基本思路易于理解,并能得出直接的物理解释。离散方程的物理意义,就 是因变量 在有限大小的控制体积中的守恒原理,如同微分方程表示因变量在无限小的控 制体积中的守恒原理一样。 限体积法得出的离散方程,要求因变量的积分守恒对任意一组控制体积都得到满足, 对整个计算区域,自然也得到满足。这是有限体积法吸引人的优点。有一些离散方法, 例如有限差分法,仅当网格极其细密时,离散方程才满足积分守恒;而有限体积法即使 在粗网格情况下,也显示出准确的积分守恒。 就离散方法而言,有限体积法可视作有限单元法和有限差分法的中间物。有限单元法必 须假定 值在网格点之间的变化规律(既插值函数),并将其作为近似解。有限差分法只 考虑网格点上 的数值而不考虑 值在网格点之间如何变化。有限体积法只寻求 的结点值 ,这与有限差分法相类似;但有限体积法在寻求控制体积的积分时,必须假定 值在网格 点之间的分布,这又与有限单元法相类似。在有限体积法中,插值函数只用于计算控制 体积的积分,得出离散方程之后,便可忘掉插值函数;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对微分方程 中不同的项采取不同的插值函数。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哈!
发表于 2005-12-13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哈工研究生开计算力学这方面的课吗?
发表于 2006-5-19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想了解一下
发表于 2006-5-21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bInfo 于 2016-3-24 13:35 编辑

学习学习
发表于 2006-7-12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06-7-12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白了 呵呵

发表于 2006-7-17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收益中ing......
发表于 2006-7-18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FDM老发散
发表于 2006-7-22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词汇太多 不懂了
发表于 2006-7-22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 有些东西是不是可以不用了解啊 东西多了学不会啊
发表于 2006-7-22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用软件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06-11-20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研究有限元,谢谢
发表于 2006-11-21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5-1-12 10:37 , Processed in 0.47949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