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34|回复: 19

[综合讨论] 关于动平衡方向的小论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0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现在开始准备小论文了,想写关于动平衡方向的,大家给指点一下从哪里切入或者写哪个方向的比较好啊?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1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要看你做了哪些工作,在哪些方面有心得
发表于 2011-2-21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往复杂的研究,不对称双轨转子的动平衡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 nhwan 的帖子

呵呵,我研究的也就是柔性转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 wzx13wzx 的帖子

呵呵,这个还真是有些复杂啊,第一次听说~
发表于 2011-2-22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能研究研究动平衡在现场中的应用就好了,我有三个提议:
1)因为现场很多时候配重条件不具备 研究一下如何在这种配重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最大的降低振动 算是个研究方向吧 这方面的论文奇少 现在动平衡的论文大多集中在算法上,其实算法已经算是比较成熟了 关键是现场在实际用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结构的设备  
2)还有就是 单轴承支撑的双盘设备 如何动平衡 我现场遇到过这种情况 加重是在两个 盘面上加重 但是其实测点就只有轴承那个测点可以测量。
3)再有就是 加试重的研究 其实加试重一直都是靠经验来的,并且经验公式其实是不能通用的,可否研究一下根据不同的设备,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运行条件到底如何加试重可以更有效。
我上学的时候也是想写这方面的论文 但是后来去搞风电的项目去了 没能进行下去 挺遗憾的,高校的哥们们都在研究算法,现场经验不是那么丰富,所以理论和实际结合的不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2-22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 firecat_2 的帖子

前两个我不支持,都是应该回避的,1应该准备充分避免现场配重条件不足,2应避免所诉情况
第三个我支持,找到某一领域的典型方案,通过理论加实践得到修正过的经验公式是不错的课题
发表于 2011-2-22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 wzx13wzx 的帖子

要是可以避免我提的就没有意义了。
由于设计问题配重位置是固定的,每个孔所加的配重对体积有要求,即使是加铅块也满足不了。
如何对已有位置合理分配,达到振动最小。

关于第二个,为了满足功能要求机器必须设计成这个样子,这不是去现场解决问题的人跟厂家说的,“你这个机器不应该设计成这个样子。。。”
发表于 2011-2-23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 firecat_2 的帖子

我没有站在去现场解决问题的人的角度,第一个问题,你也承认是设计的配重位置的原因,那样的设计本身就是要避免的,高可靠度的东西都不会这样,飞机上敢用这样的设计么,肯定不用。
第二个也是失败的设计,搞机械设计如果不是科班出身也应该多看看书,我学偏机械专业搞了几年还要看书,手头就有网上下的《日本机械设计的构思和设计方法》《中国工程师技术方法全书》,其他的实体书就有20本之多
 楼主| 发表于 2011-2-23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 firecat_2 的帖子

师兄,有几点:
1、能否再详细说明一下配重条件不足;
2、关于第三点我没有现场的经验啊,这个方向是不是有现场经验,而且丰富的人研究一下为更好。
现在真是发现现场经验的重要性,以后要多跟老板出差,赚取现场经验。
发表于 2011-2-2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liu9603 于 2011-2-25 11:35 编辑

回复 6 # firecat_2 的帖子

第一个问题不说了,现场遇到这方面问题比较多,很多设备设计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现场要做动平衡,有的是不平衡的位置不能通过现场可以加重的平面来平衡掉,这种情况只能是返厂在实验台上进行动平衡。
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可以解决的,单个轴承支承连个平衡面设备的结构没有遇到过,多双级动叶可调的轴流风机接触的比较多,跟这个结构相似,中间一个轴承箱,两端一端一个叶轮。要注意的是,轴承箱虽然比较短(有的只有0.5m左右),其中一般有3个轴承(两个支承轴承一个推力轴承),如果测风机外壳振动进行现场动平衡,很多时候会搞的一头雾水,所以现场动平衡的时候一般要把测点直接装在轴承箱上面,靠近两个叶轮侧分别装测点,在很多情况下会发现,两个测点的振动会有较大的差别,有时两个测点的相位甚至是相反的。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明白了,2个平衡面,2个测点,进行动平衡。如果是单纯的平衡问题,通过动平衡将振动降低到优良水平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个问题确实是现场存在的。但是要从理论上来计算出一个设备的影响系数,哪怕是估算,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主要原因是影响转子支承刚度的因素太多了,要想计算准确非常难。有过现场动平衡经验的同行都知道,即使是一个型号的设备(或者是同一台设备),不通情况下影响系数大小也会差好几倍。另外,现场需要进行动平衡的时候,很多情况都是时间紧迫,无法去查设备详细的参数,自然也就无法计算影响系数了。总之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现场试加重比较简单的解决,没有必要搞很多模型,搞很多计算之类的。

最后加一句,建议大家把自己在进行现场动平衡过程中得到的各类设备的影响系数,总结后公开,这样可以给大家的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从整个社会层次来讲,能够创造不少的经济价值。其实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好保密的,现场做一次试验就知道了。
发表于 2011-2-2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认为现场动平衡的方法、技术已经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了,都是很成熟的东西了。
我们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到怎么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率上来,也就是研究诊断方法,提高诊断技术。

点评

赞成: 5.0
赞成: 5
赞成  发表于 2011-2-25 21:01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 zhliu9603 的帖子

那是不是算法上面还可以进行一些研究呢?
发表于 2011-2-27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基于影响系数法,我认为算法上已经没有什么可做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 impulse 的帖子

因为最后的方程组一般来说都是矛盾方程组,在解的优化方面是否可以做一些文章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6-8 09:05 , Processed in 0.06196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