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136|回复: 67

[综合讨论] 故障诊断专家简介,排名不分先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9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杨叔子 教授
    1933年8 月出生,江西省湖口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1956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系;1981年12月至1982年12月在美 国Wisconsin大学(Madison)作访问学者。1980年10月晋升为教授。1991年增 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至1997年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先后受聘为清华 大学等22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名誉教授。现任国家科技奖励评委会第5个国家 级评议委员会或评议小组成员职务。
    现任《振动工程学报》等近10个刊物的主编、副主编、顾问或编委。现任 亚太地区智能制造委员会主席等多个重要学术团体的主要职务。立足于机械工 程,紧密同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论、系统论相结合,致 力于同新兴学科的交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特别在先进制造技术、振动工 程、设备诊断、信号处理、无损检测新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一系 列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获专利4 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与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0余篇;所指导的博士生50余 人、硕士生20余人获得学位,获国家级与省部级教学或图书奖励12项;出版专 著、教材11种。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9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文虎   工程院院士





文虎教授,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0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研究生班,1953年毕业留校,先后担任助教(1952年)、讲师(1956年)、副教授(1962年)、教授(1979年),1981年首批被批准为一般力学博士生导师,1995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哈工大先后曾任理论力学教研室副主任(1952-1995,1957-1958年),图书馆副主任(1955-1956年),工程数理软科学系副主任(1959-1961年),飞行器结构强度教研室主任(1961-1966年),副校长(1981-1983年), 校长(1983-1985年), 研究生院院长(1984-1987年)等职, 兼职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力学组成员,黑龙江省科协名誉主席、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振动工程学报》副主编,《振动与冲击》名誉主编,西安交大和上海奖励兼职教授。




--------------------------------------------------------------------------------
学科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
研究方向


--------------------------------------------------------------------------------
论著成果

黄文虎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力学及振动工程专家,在振动、动力学与控制及故障诊断等方面有很学术造诣,解决了国内多项比较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对大容量汽轮机械整圈接长叶片组的振动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计算方法和叶片调频的“三重点”理论,解决了这类结构调频这一国内外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提高机组安全可靠性有重大作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已被国内制造厂和设计单位所采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的研制,完成了“具有挠性太阳帆板的三轴稳定卫星动力学与控制”项目,是国内最早实现的能真正提供工程衫的卫星动力学分析软件系统。在我国最早创立开展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发展了模糊诊断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诊断技术。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领域,开发故障诊断系统,装备于国内多个电厂和石化企业,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品已列入《1995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掼》项目。在卫星、飞般故障诊断技术可行性研究和原理性实验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故障诊断技术在我国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途径。此外在航天结构振动分析、振动系统参数识别、卫星轨道计算、机器人逆动力学、弹性动力学反 问题等方面都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多年来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6项。发表论文150 余篇。主编大型工具书《振动与冲击手册》三卷250万字, 主编及编著《一般力学(动力学、振动与控制)最新进展》、《多柔性体系统动力学》、《设备故障诊断原理、技术及应用》,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五十年代起,在哈工大从事理论力学教学工作,讲授多门课程,筹建飞行器结构强度专业,培养的大批人才已成为国内航天、航空等领域技术骨干。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培养博士生50人及硕士生多人,已获博士学位26人,其中已晋升教授6人,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人,有的已担任部、院重要领导工作。
 楼主| 发表于 2006-8-19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金吉Gao Jinji(1942—    )
        1999年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设备诊断工程专家。1942年生,辽宁本溪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1993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博士学位。现为辽阳石油化纤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机械故障诊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设备诊断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北大学教授。1988年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

  高金吉教授在国内石化等流程工业企业率先成功应用设备诊断技术,攻克法国设计专家未能解决的阻碍国家重点工程辽化试车、生产的重大技术难关;查出导致裂解压缩机频繁停机和重大事故的轴向力设计错误;通过轴承改型设计和整机全速动平衡消除高速压缩机组强振,累计创效益数千万元。研制的机泵群监测网络和诊断系统已产业化,成功应用于加氢裂化等5套装置中。开发应用监测诊断和预知维修系统,避免重大设备事故30起,创效益5000万元;使辽化487台重要设备故障十年降低96%,首次在石化行业实施两年一大修,年创效益6000万元。研制的机组在线监测分析与控制系统被美国著名Bently公司称为竞争对手;编制出科学实用的10类58种机械故障识别表和规则,成功研制出国家经贸委重点企业推广应用项目振动诊断软件包,已被宝钢等12家企业采用。上述成果均为国内首创,居国际先进水平。他首先提出并倡导在我国工业企业实施设备诊断工程,创建中石化设备诊断中心,15年间协助燕化等30个企业诊断排除机组故障204台次。曾获部科技进步一等奖l项、二等奖l项、三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和国家专利2项。国内外发表论文26篇,指导博士生3人,中外硕士生35人。

[ 本帖最后由 malong 于 2006-8-19 09:0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8-19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屈梁生
  屈梁生(1931.3 .17 -) 机器质量控制与监控诊断专家。江苏省常熟市(县)人。1952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机械质量控制与监测诊断领域的基础性、开拓性研究,提出“诊断是以机械学和信息论为依托,多学科融合的技术,本质是模式识别”的学术思想。首创全息谱技术,全面集成机器振动的幅、频、相信息,显著提高了机器运行中稳差故障的识别率,在此基础上开发完成了轴系全息动平衡技术,有主要改善了现有移子现场动平衡方法。其所研制的多机组在线监测网络,具有预警、故障追忆、远程和智能诊断功能。运用和发展机械信号处理技术,从发动机噪音中成功地提取了故障特征、揭示了机器声悦耳感的机理、提高了多种机电产品的传动精度。获得国家级奖励二项,省部级奖励十二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七项,发表论文220篇,出版 著作三部,主编丛书一套15册,培养了研究生98名。
  2003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楼主| 发表于 2006-8-19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褚 福 磊
教授,博士生导师
设计工程研究所所长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
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转子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
动态信号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
《振动工程学报》编委;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员(MASME)。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为旋转机械故障诊断,转子动力学,非线性振动,振动控制。包括:
  1.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对带有旋转机械中常见的动静件碰摩、部件松动、转轴裂纹等故障的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进行理论与实验研究。
  2.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动静件碰摩、转轴裂纹等旋转机械常见故障的诊断与定位,非线性系统在线辨识技术、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小波分析等方法的研究。
  3.振动主动控制。利用挤压油膜阻尼器控制转子系统的振动,振动的智能主动控制与自适应控制,压电材料及形状记忆合金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

教育经历
  1982年1月毕业于南方冶金学院机械工程系矿山机械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5年1月毕业于天津大学力学系一般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3年9月毕业于英国Southampton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2年1月至1982年8月在江西铜业公司工作;
  1985年1月至1989年8月在天津大学力学系工作;
  1994年8月至1996年6月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博士后研究;
  1996年7月至今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工作;
  1998年10月至1999年3月在美国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访问

获奖情况
  “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理论与应用”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300MW汽轮发电机组振动监测及分析诊断系统开发研究”获200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理论与方法”获2001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广州蓄能水电厂水泵水轮机组稳定性状态监测及跟踪分析系统”获199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电机组状态监测分析诊断系统开发研究”获2003年度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入选2003年度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获200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代表性论文

1. Chu F. and Lu W.,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Nonlinear Vibrations in a Rub-Impact Rotor System,”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Vol.283, No.3-5, May 2005, pp621-643.
2. Chu F. and Lu W., “Determination of the Rubbing Location in a Multi-Disk Rotor System By Means of Dynamic Stiffness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Vol.248, No.2, November 2001, pp235-246.
3. Wang Q. and Chu F.,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the Rubbing Location by Means of Acoustic Emission and Wavelet Transform”,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Vol.248, No.1, November 2001, pp91-103.
4. Chu F. and Tang Y., “Stability and Nonlinear Responses of a Rotor-Bearing System with Pedestal Loosenes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Vol.241, No.5, April 2001, pp879-893.
5. Chu Fulei and Holmes Roy, “The Damping Capacity of the Squeeze-Film Damper in Suppressing Vibration of a Rotating Assembly”, Tribology International, Vol.33, No.2, 2000, pp81-97.
6. Chu F. and Holmes R., “Efficient Computation on Nonlinear Responses of a Rotating Assembly Incorporating the Squeeze-Film Damper”,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Vol.164, Nos.3-4, October 1998, pp363-373.
7. Chu F. and Zhang Z., “Bifurcation and Chaos in a Rub-Impact Jeffcott Rotor System,”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Vol.210, No.1, 1998, pp1-18.
8. Chu F. and Holmes R., “The Effect of Squeeze Film Damper Parameters on the Unbalance Response and Stability of a Flexible Rotor”, Trans ASM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 Vol.120, No.1, January 1998, pp140-148.
9. Chu F. and Zhang Z., “Periodic, Quasi-Periodic and Chaotic Vibrations of a Rub-Impact Rotor System Supported on Oil Film Bearing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Vol.35, No.10-11, 1997, pp963-973.
10. 褚福磊,王庆禹,卢文秀,“用声发射技术与小波包分解确定转子系统的碰摩位置”,《机械工程学报》第38卷第3期,2002年3月,pp139-143.
 楼主| 发表于 2006-8-19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旦大学张文教授
行政与学术任职情况:
1.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仿真研究所所长(2001-)

2. 复旦大学力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站长(1999-)

3.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系主任(1997-2000)

4.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1997-)

5. 复旦大学力学与技术科学学位分委员会主席(2001-)

6. 复旦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96-)

7. 复旦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1996-)

8. 复旦大学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学科建设小组组长(2000-)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组评委(1998-2002)

10. 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IFToMM)转子动力学委员会中国委员

11.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常务理事

12.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转子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3. 中国力学学会, 常务理事

14. 上海市力学学会, 常务理事

15. 上海市航空学会, 常务理事

16. 上海市现代设计法学会, 常务理事

17. 上海市振动工程学会, 常务理事

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组评委(1998-2002)

19. 《固体力学学报》编委(1989-)

20. 《应用力学学报》编委(1989-)

21. 《振动工程学报》编委(1988-)

22. 《振动与冲击》编委(1988-)

23. 《力学季刊》编委(1995-)

24. 上海市政协委员(1997-2002)

25. 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常委(1996-2002)

26. 中国民主同盟复旦大学委员会副主任(1997-2000)  

研究领域:
转子动力学,流-固耦合,结构振动,运动稳定性, 柔性系统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

开设过的课程:
本科生:
理论力学,振动理论,运动稳定性,刚体动力学,转子动力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实验,专业英语

研究生:
转子动力学,流-固耦合,板壳理论,高等刚体动力学,振动理论续论

荣誉称号:
1. 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1995)

2. 复旦大学首席教授(1996-1999)

科技获奖情况:
1.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7): 复杂转子系统动力学, 获奖者: 张文

2.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1996): 高速旋转机械运动稳定性和整机动力学理论, 获奖者: 张文,王文亮,陶明德,王皓

3.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 叶片-盘-轴整体全弹性转子振动特性分析, 获奖者:张文,王文亮,王皓,陈运西,唐国安,欧圆霞等

4. 国家光华科技奖三等奖(1992),获奖者: 张文

5.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6): ,复杂转子系统动力学,获奖者: 张文

6.上海市六五一所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83):C-3机设计的动力学原理分析,获奖者:张文,赵明龙等。

教学获奖情况:
1.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996): 《转子动力学理论基础》,获奖者:张文

2. 复旦大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1985),获奖者: 张文

3.复旦大学《复华教学科研奖励基金》奖(1996、1997、1998),获奖者: 张文

4.《复旦大学香港人赞助优异奖教金》(1997、1998、1999),获奖者: 张文

5.《1999-2001年复旦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2001.9)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
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电力大系统灾变防治的研究”三级子课题:<非线性油膜力的合理力学建模和转子干摩擦碰摩仿真分析>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旋转机械非线性动力学问题”一级子课题:<微小间隙约束自激源动力学分析>

3.航空工业部重点攻关项目: <高速柔性转子与静子碰摩引起的非线性失稳研究>

4. 空空导弹研究院项目:〈空空导弹多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

5. 上海市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海底管线的地震应力和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6. 中国船级社实业公司项目:< 固定平台桩腿裂纹损伤及损伤容量的研究>

著作和译著:
1.《转子动力学理论基础》,张文著,科学出版社,1990年

2.《结构动力学》,王文亮,张文,罗惟德,陈守吉,王皓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3.《高等转子动力学——理论、技术与应用》闻邦椿,顾家柳,夏松波等编著,王正、张文等参加编写,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4.《多参数系统的振动和稳定性》,K.Huseyin 著,张文译,上海市科技文献出版社,1985年

5.《不变量理论》,A.J.M.Spencer著,张文,陆章基,盛芬云译,马文华,黄城超校,江苏科技出版社,1983年
发表的科技论文:
到2004年5月底:

一.国际杂志论文:
1.    Tiesheng Zheng, Shuhua Yang, Zhonghui Xiao, Wen Zhang,“A Ritz Model of Unsteady Oil-film Forces for Nonlinear Dynamic Rotor-Bearing System”,ASME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v.71, n.5, 2004, pp219-224.
2.    Wen Zhang,Jiong Tang, Mingde Tao, Dynamic Stability of a Rotor Filled or Partially Filled with Liquid, ASME,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v.63, n.1, 1996, pp101-105.
3.    W.Zhang, F.H.Ling, Dynamic Stability of Rotating Shaft Made of Boltzmann Viscoelastic Solid, ASME,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vol.53, no.2, 1986,pp424-429.
4.    M.Tao and W. Zhang, Dynamic Stability of a Rotor Partially Filled with a Viscous Liquid, ASME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v.69, n.5, 2002, pp705-707.
5.    M.Tao and W. Zhang, Dynamic Stability of a Flexible Spinning Cylinder Partially Filled with Liquid, ASME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v.69, n.5, 2002, pp708-710.
6.    Wen Zhang, The Lower Bound of the Stability Threshold Speed of Flexible Rotor System in Fluid-Film Bearings, ASME Journal of Vibration, Acoustics, Stress and Reliability Design, vol.111,no.3,July, 1989, pp351-353.
7.    Wen Zhang,Shing-Tung Yau, Ya-Yan Lu, Creep Instability of High Spinning Viscoelastic Rod, 4th IUTAM Symposium Creep in Structure”, Editor: M.Zyczkowski, Sept. 10-14, 1990, Cracow, Poland, pp701-708.
8.    S.H.Crandall, A.Lingener, W.Zhang, Backward Whirl due to Rotor-Stator Contact, Nonlinear Vibration Problems, Ed.: Zbigniew Wesolowski,PWN-Polish Scitific Publishers, Warsaw,1993, pp47-61.
9.    Zhang Wen, Some modern Problems in Rotor Dynamics, 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 v.3, n.2,1995, pp60-63.
10.    Zhang Wen, Wang Wenliang, Wang Hao,Tang Jiong,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of Flexible Shaft Coupled with Rotating Flexible Multiple Bladed-Disk Assemblies, Technology Report 1994,International Gas Turbine Institute, ASME, 1994, pp68-69.
11.    Yau Shing-Tung, Zhang Wen, Nonlinear and Linear Elastic Impact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 Analysis, V.7,n.3,pp591-604.2000
12.    Wen Zhang, Xiaofeng Xu, Modeling of Nonlinear Oil-Film Force Acting on a Journal with Unsteady Motion and Nonlinear Instability Analysis under th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v.1, n.3, 2000, pp179-186.
13.    Zhang Wen, Xu Xiaofeng, Cui Sheng, Qiu Pengqing, Nonlinear Instability Analysis Under Unsteady Oil-Film Force Model, Dynamics, Acoustics and Simulations Edited by Ray P.S.Han, K.H.Lee, Albert C.J.Luo, McGraw-Hill Book Co.,2000. pp151-156.
14.    W.Zhang, A General Theory for Viscoelastic Rotor Dynamics, Rotating Machinery Dynamics, Editors: Muszynska, A. and Simonis,J.C.,United Engineering Center,1987, pp183-190.
15.    Tao Mingde,Zhang Wen,Tang Jiong, On the Stability of a Liquid-Filled Rotor,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er.B, vol.6, no.3, 1994, pp53-63.
二.国际会议报告论文:
16.    Guangyan Shen, Shuhua Yang, Wen Zhang, Tiesheng Zheng “Nonlinear Oil-Film Forces of a Pad Bearing and Nonlinear Dynamic Behaviors of Rotor-Bearing System ”, Proceedings of IFToMM 11th World Congress in Mechanism and Machine Science, Tianjin, April 1-4, 2004, pp2327-2331.
17.    17. Zhang W, Zheng TS, Yang JD, Ma JM, A General Nonlinear Analytical Model of Oil-Film Force for Finite Length Journal Bearings, Proceedings of IFToMM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Rotordynamics, Sydney, Sept.,30-Oct.,4,2002, pp580-587.
18.    Zheng TS, Shen GY, Zhang W, An Unsteady Oil-Film Force Model of A Bearing with Multi-Pads for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of Rotor-bearing Systems, Proceedings of IFToMM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Rotordynamics, Sydney, Sept.,30-Oct.,4,2002, pp621-627.
19.    Zhang Wen,Wang Wenliang,Wang Hao,Tang Jiong, Analy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Bladed-Disk/Shaft Coupled Systems, Proceedings of IFToMM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Rotordynamics, Chicago, Sept., 6-9, 1994, pp63-68.
20.    Xia Songbo, Zhang Wen,etc., Mechanical Model Shaft for Rod Fastening Rotor Systems, Proceedings of IFToMM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tordynamics, 10-12, Sept., 1990, Lyon, France.
21.    Zhang Wen, Xia Songbo, Mechanical Model Study for Shrink Fit Rotor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tor Dynamics, IFToMM, Tokyo, Japan, Sept.,1986, pp567-570.
22.    W.Zhang, Dynamic Instability of Multi-Degree-of-Freedom Flexible Rotor Systems due to Annular Rub, C252/88, IMechE,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bration in Rotating Machinery, Edinburgh, Sept., 1988, pp305-310.
23.    ZHANG, Wen, ZHENG Tiesheng,MA Jianmin, Guo Jianping, Modeling of Unsteady Nonlinear Oil-Film Force and Its General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Proceedings of Asia-Pacific Vibration Conference 2001, Hangzhou,28 Oct.-1 Nov.2001, pp636-640.
24.    Tiesheng ZHENG, Wen ZHANG, Jianmin MA, Long CHEN, A New Analytical Model of Nonlinear and Unsteady Oil-Film Forces for Finite Width Journal Bearings, Proceedings of Asia-Pacific Vibration Conference 2001, Hangzhou,28 Oct.-1.Nov. 2001,pp641-645.
25.    Zhang Wen, Cui Sheng, Qiu Pengqing, Xu Xiaofeng, Nonliear Dynamic Analysis of Rotor Under A New Unsteady Nonlinear Oil-Film Force Model for Finite Journal Bearings, Proceedings of Asia-Pacific Vibration Conference’99, Singapore,13-15 December, 1999, pp776-781.
26.    Zhang, W., Zhang Huishang, Xu Xiaofeng, Study of General Nonlinear Formular of Oil-Film Force Acting on a Journal with Unsteady Motion, Proceedings of Asia-Pacific Vibration Conference’97 , Kyongju, Korea, November, 9-13, 1997, pp824-829.
27.    Zhang,W.,Xia,S.B.,etc.,Dynamic Analysis of Rod Fastening Rotor,Proceedings of Asia Vibration Conference"89, 27-29 Nov.,1989,Shenzhen, China, pp505-509.
28.    Zhang Wen, Estimation of the Lower Bound of Stability Threshold Speed of a Flexible Rotor system in Fluid-Film Bearings, Proceedings of China and Japan Vibration Joint Conference Shanghai,China, Oct.,1984,pp249-256.
三.国内发表的主要论文:
29.    郑铁生, 张文,马建敏,杨树华,“滑动轴承非线性油膜力的几个理论问题及应用”,水动力学研究和进展,A辑,第18 卷,第6期,2003年,761-768页。
30.    杨树华,杨积东,郑铁生,张文,"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转子碰摩模型",应用力学学报, 第20卷,第4期,2003年,61-64页。
31.     马建敏,张文,郑铁生,“转子系统参数对碰摩转速的影响”,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第38卷,第5期,2003年,537-539页。
32.    郑铁生,陈龙,杨树华,张文,“非定常短轴承油膜力公式的变分修正”,计算力学学报, 第20卷,第4期,2003年,451-455页。(EI)
33.     孙政策,段梦兰,刘立名,张文,陈德成,“海底管线地震应力分析方法和建议”,中国工程科学,第5卷,第8期,2003年, 76-80页。(EI)
34.     马建敏,张文,郑铁生,“转子系统瞬时撞击刚度的定量计算方法”,应用力学学报,第20卷,第2期,2003年, 68-71页。(EI)
35.    马建敏,张文,郑铁生,杨积东, “柔性联轴节在减少转子系统扭转冲击运动中的作用”,工程力学,第20卷,第2期,2003年, 26-30页。(EI)
36.     马建敏,张文,郑铁生,“柔性联接在控制旋转系统周期冲击运动中的作用”,中国机械工程,第14卷, 第10期,2003年,811-814页。
37.    杨积东, 郑铁生, 张文, “一种确定混沌的时序重构相空间维数的新方法”,振动与冲击,第21卷,第4期,2002年,85-87页。
38.    陈龙, 郑铁生,马建敏, 张文,“轴承非线性油膜力的一种变分近似解”, 应用力学学报, 第19卷,第3期,2002年, 90-95页。
39.    马建敏, 张文, 郑铁生,“柔性驱动对旋转冲击运动的控制”,机械工程学报,第38卷,第7期,2002年,41-44页。
40.    张文, 郑铁生, 马建敏, 郭建萍, “油膜轴承瞬态非线性油膜力的力学建模及其表达式”,自然科学进展,第12卷,第3期,2002年,255-260页
41.    郭建萍,邱鹏庆,崔升,张文, “有限长轴承非稳态油膜力建模及非线性油膜失稳”,振动工程学报,第14卷,第1期,2001年,7-12页
42.    徐小峰, 张文, “一种非稳态油膜力模型下刚性转子的分岔和混沌特性”,振动工程学报,第13卷, 第2期,2000年, 88-94页
43.    顾家柳,夏松波,张文,“转子动力学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振动工程学报, 第1卷, 第1期, 1988年, 63-70页
44.     张文,“多自由度转子系统的干摩擦失稳”,振动工程学报,第1卷,第3期,1988年,80-84页
45.    陶明德, 张文,“部分充液转子受侧向激励的精确解”,力学学报, 第25卷, 第5期,1993年,638-642页
46.    张文,凌复华,“论 Boltzmann 粘弹转轴的运动稳定性”,力学学报,第16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CTAM)中国学者论文集锦(特刊),1986年,108-118页
47.    张文,“伪速度下的碰撞方程及其矩阵解法”,固体力学学报,第4期,1983年,520-531页
48.    张文,“弹性系统撞击响应的线化法”,固体力学学报,第3期,1981年,317-325页
49.    张文,夏松波,“热套转子的力学模型研究”,航空学报,第8卷,第9期,1987年,A449-455页
50.     张文,候志坤,“大型广义特征值问题的动力降阶迭代法”,航空学报,第2卷,第3期,1981年,55-61页
51.    张文,王文亮等,“叶片-盘-轴整体转子振动特性分析”,航空动力学报,第9卷,第2期,1994年,120-124页
52.     张文,张慧生,包华丽,“大型陀螺特征值问题的一个高效算法”,航空动力学报,第9卷,第2期,1994年, 125-128页
53.    陈龙, 郑铁生,马建敏, 张文,“轴承非线性油膜力的一种变分近似解”,应用力学学报, 第19卷,第3期,2002年, 90-95页
54.    张慧生, 张文等, “有限长轴承非稳态油膜力导数的计算方法及性质”, 应用力学学报, 第13卷(增刊),1996年,21-27
55.    唐炯,陶明德,张文,“充液或部分充液转子的动力稳定性”, 应用力学学报,第12卷,第2期,1995年,1-8页
56.    刘延柱,张文,“刚性球在粗糙平面上旋转的全局运动”,应用力学学报, 第5卷, 第1期,1988年,1-6页
57.    张文,“悬臂柔轴的干摩擦失稳”,应用数学与力学,第3卷,第5期,1982年,671-677页
58.    张文,“阻尼振动系统的强迫响应”,应用数学与力学,第1卷, 第3期,1980年,408-416页
59.     张文,“转子动力学中的若干近代力学问题”,中国科学基金,第8卷, 第3期,1994年,227-229 页
60.     陶明德,张文,“部分充以粘性液体转子的动力稳定性”,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9卷,第1期,2000年,94-98页
61.     陶明德,张文,“部分充液柔性转轴的动力稳定性”,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第2期,1999年,141-145页
62.     张慧生,张文,裘祖干,“有限长平轴承非稳态油膜承载力导数的计算方法及其性质”,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第5期,1998年,584-594
63.    张文,“论粘弹转轴的动力失稳”,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3卷,第4期,1984年,425-434页
64.    张文,“柔性转子系统的不平衡响应”,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第4期,1980年,408-416页
65.    陆荣根,朱元青,张文,“复合回转系统临界转速分析”,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6卷,第1期,1977年,31-41页
66.    徐小峰, 张文, “非稳态短轴承非线性油膜力模型研究”,振动与冲击,第16卷(增刊),1997年, 30-33
67.    张文,“模态综合法在转子动力学中的应用”,振动与冲击,第3期,1984年,16-24页
四. 其他文章:
68.     张文,沈一帆,“修改若干物理学分支学科名称的建议”,科技术语研究,第3期,1999年,21-22页
69.     张文,“创新教育与高教改革”,高校创新教育探索,民盟四川省委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180-182页
70.    张文,“上海应创办国际一流大学”,群言,第2期,1999年, 17-18页
71.     张文,“加快发展上海的科学和工程软件产业”,上海盟讯,1999年7月5日, 第1版
72.     张文,“在科学研究的马拉松道路上”,江西日报,1987年5月10日, 第四版

导师寄语:
力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机械运动定量规律的基础学科,直接为工程技术服务。学好力学科学需要掌握四方面功底:
1. 学好物理与基础力学,培养建模能力。那是学会剔除表象,抓住本质,把问题引向实质和可分析的基本功。
2. 学好数学,那是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功。
3. 学会编程和电脑,那是解决复杂力学和工程问题的基本手段。
4. 近代试验技术,那是探索规律、论证和检验结果,成果进入工程的基本手段。
每个成功的力学工作者的能力表现当然会有所侧重,但他们决不会跛脚。因此,如果您决定投身力学,您必须作好以下思想准备:读力学是苦的。如果您的目标是拿一张学位证书以便进入社会拼搏,我建议您远离力学。
 楼主| 发表于 2006-8-19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交通大学何正嘉教授

研究领域或方向

??机械系统信号处理、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机械动态分析与动态设计。讲授“机械故障诊断学”“平稳机械监测诊断原理及工程应用”等课程。

工作简历

  1968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应用力学专业;1982年获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日本九州工业大学信息工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故障诊断学会副理事长、国际ISO/TC108/SC5中国专家组成员、国际声振学会(IIAV)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E05-103038、E05-204049)、<机械强度>编委、国际期刊编委、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山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学术及科研成果

  负责并完成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870235、59275241、59775023、59924038)、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97G14)以及20余项厂校协作课题。负责与日本理光(RICOH)公司中央研究所进行的办公机械纸张动态分析国际合作项目。承担“十五”国家科技攻关“基于网络的设备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编号:2001BA204B05)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863)“基于资源节点的设备监测诊断网络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01AA413330)。2003年获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型复杂机电系统早期故障智能预示的理论与技术”(编号:50335030),项目执行时间为2004~2007。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电力、石化、炼油、冶金、交通、矿山、建材、机械等领域。主要论著有《机械故障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模糊诊断原理及应用》和《机械故障诊断案例选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1992)以及《机械设备非平稳信号的故障诊断原理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等四本,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电子工业部1985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198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均为第二获奖人);《机械设备模糊诊断研究》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机械设备现场变工况非平稳状态监测与模糊诊断技术》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型机械设备变工况非平稳动态分析与监测诊断关键技术》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均为第一获奖人)。该国家级成果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选入《国家最新实用科技成果》推广指南(2000.01)。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
 楼主| 发表于 2006-8-19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光教授

  孟光,男,1961年1月出生。机械设计及理论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第三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88年3月毕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年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振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1989年至1990年在美国Texas A&M大学涡轮机械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0年至1992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宇航所任洪堡研究员,1993年4月至8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机械系任ARC访问研究员。1998年1月至2000年8月任佛山大学副校长。现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转子动力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航空学报》、《振动工程学报》、《应用力学学报》、《振动与冲击》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尤其是旋转机械转子动力学的教学与科研。主持了包括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在内的20多项国家和部委的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奖三项。获“光华”科技二等奖、政府特殊津贴、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暨优秀青年、陕西省优秀留学归国人员、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研究类)等奖项,1997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楼主| 发表于 2006-8-19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工大   夏松波   教授   
浙江镇海人,1953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1957年哈工大研究生班毕业,并留校任教,1987年升为教授,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与转子强度、振动方面
论著成果

现任全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近十年来,荣获国家及部级奖12项,荣誉和奖励证书7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60余篇。在故障诊断方面为国内最早开展设备诊断技术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早在83年,首次将模糊数学应用于汽轮机发电机组诊断,87年就开展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领导课题组开发出了应用于实际的3MD 系列故障诊断装置20多套。94年被国家列入新技术推广项目,目前已经取得了4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在转子振动与强度方面,如整圈长叶片、复杂转子计算及转子自动平衡技术等领域做出了创新性研究成果,组织并编写了两部《转子动力学》专著。为我国转子动力学学会主要创始人之一。多年来深入现场,解决机组故障难题,如93年协助工厂解决舰用汽轮机组振 动超标,挽回了数百万的损失;98年协助某研究所解决了导弹发动机多次断轴重大事故,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八五攻关中,被国家授予先进个人称号。在国际上多次担任学术会议组委工作,98年应邀去英国两所著名大学讲学和交流。迄今已培养了21名硕士生和20名博士生。?
 楼主| 发表于 2006-8-19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捷教授简介
[日期:2003-11-7] 来源:机械学院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韩 捷,男,博士,教授,1957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 河南省优秀教师,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故障诊断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设备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的教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指导研究生30 余名。主持或参与完成包括国家“八五”重大装备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商品化示范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 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 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 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 项等。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其中EI 收录15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 部。

多年来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坚持走与企业结合及应用产品开发之路。累计开发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类产品3 大系列10 余种,其应用覆盖包括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武汉钢铁集团、洛阳炼油厂、长城铝业公司等数十家特大企业在内的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

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十余项,其中包括“863”计划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 余
发表于 2006-8-19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这些老前辈们表示崇敬,感谢他们作出的贡献!!
发表于 2006-8-20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上面还有几个比较熟悉的人物,还从其中的几位专家身上获益匪浅。
BTW,这样的名单还是很不全面的。就国内故障诊断领域,还有一些很有名望很有贡献的专家学者。
 楼主| 发表于 2006-8-21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象顾家柳,张正松,...一些专家介绍,网上资料少,没查到欢迎大家补充,先了解一下前辈们都做了那些工作!剩下的工作都该我们来完成了呵呵!
发表于 2006-8-21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专家们致敬!

发表于 2006-8-21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专家致敬、学习

向专家致敬、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11-14 12:50 , Processed in 0.06488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